李开复:做最好的导师

【字体: 时间:2007年12月19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有人说,中国人从小缺乏贴切的励志教育,所以现在图书市场中的此类书才会受到众多年轻人的欢迎。大学生亦如此,因为很难从学校学到如何去处理一些个人的事和这个年龄特有的种种莫名情绪,他们需要学业的导师,更需要人生的导师。李开复无疑是国内非常成功地与大学生对话的人生导师。

  
有人说,中国人从小缺乏贴切的励志教育,所以现在图书市场中的此类书才会受到众多年轻人的欢迎。大学生亦如此,因为很难从学校学到如何去处理一些个人的事和这个年龄特有的种种莫名情绪,他们需要学业的导师,更需要人生的导师。李开复无疑是国内非常成功地与大学生对话的人生导师。
 
李开复,这位曾在世界最顶尖的公司——苹果、微软以及Google公司工作的知名人士,2000年写了《给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接着又写了6封信,而且2004年,为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又专门开设了“我学网”,到目前为止有近3000万的学生注册、发言,其间他还出版了《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
 
在见到李开复之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IT精英的模样,实际完全出乎意料。日前记者在李开复新书《一网情深》读者见面会上看到,他本人如书封面的照片一样,倒是显得有些敦厚,见面会持续近2个小时,从始至终他都从从容容、语速适中,对每位提问者都给予耐心、充分的解释和解答,更多地让人感到他的真诚、平等和对人生及人性的洞察。
 
最初与大学生交流很偶然
 
是什么原因触动你写了给大学生的第一封信?
 
李开复:最初和大学生的交流是很偶然的。1999年我在北京工作,和一位国内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交流,他很优秀、很聪明,但对成功的概念是一元化的,他希望做管人的人。
 
很明显,他是以名利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我当时很压抑,认为这么聪明的人应该有除了名利之外的其他的立场吧!但我发现他没有。我又和其他的朋友、学生交流,发现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非常高,应试教育没有太多的空间让孩子发展,除了一元化即名利立场之外的理想和想法。我感到这其中会有一些问题,于是就想是不是可以写一些文章来帮助中国的学生。就这么开始的,我就写了一封信,得到很好的回应。
 
你受到众多青年学生的信任,可以说很成功地与他们进行了交流,你认为这与你本身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是否有关系?
 
李开复: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青年学生感觉成功人士没有关注到他们,很渴望和他们交流。我猜想,成功人士如果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都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我突出的一点是,愿意把时间放在这上面。
 
另一方面,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他有没有激情、毅力和愿不愿意花时间。应该说,我非常有激情帮助大学生,看到我的工作得到很大影响和帮助,很有意义而且符合我的理想。自然我愿意花很多苦功夫去理解现在的大学生。
 
在台湾地区成长、在美国受教育及你的工作经历,是不是也使你更有优势?
 
李开复:在台湾对我没有太多启发,都是中国式的教育,当时的台湾和现在的大陆很相似,社会的状况也很相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路途中,社会中也有诱惑、一元的价值观的趋势、应试教育。中国的父母无论是在哪里都会对孩子有相当高的期望,好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扎实,缺点是灵活的思维比较欠缺,可能现在台湾和大陆有一些差别了。
 
在美国的经历开拓了我的视野,看到教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但不是单向的,他们也有相对的优点和缺点,我想这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但这没有冲突,而是可以结合的,我一直相信融汇中西才是今天学生的成功之道。
 
愿意花时间了解国内外高校现状
 
你刚刚说到,为了解答学生的问题,曾下过一番功夫。的确,在你的书中和网上都能看到对国内高校的制度和现状有不少了解,你没有在国内就读过,也没有进入到学校里,这对你来说很不容易。
 
李开复:坦诚地说,写第一封信时对国内学生的状况不是那么理解,高考的过程、选专业、调剂、考研、考什么内容和题目、志愿如何分配等都不了解,只是一个门外汉写一些国外的经验。
 
我要作成功地交流就必须了解当今的状况,我愿意花时间做这些事情。之后我花了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中国现在教育的成功在什么地方,问题是什么。
 
那么通常你与学生交流都不是一次完成的?
 
李开复:是的。例如,遇到学生提出想转专业、但学校有什么政策、我应该怎么办等这类问题,我会进一步问,学校是什么样的情况、要考多少分、要谁来做这个决策等等,然后我再提出怎么样给他最大帮助。
 
我与学生的交流是最多的,不是有一个问题就给一个回答,从他们实际的例子中体会学习了不少东西。
 
国内高校的整体状况你也会了解吗?
 
李开复:当然,我经常有机会和大学的校领导进行交流,就能理解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道理所在。
 
我读过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的书《如何办一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写了几本有争议的书,如《大学有问题》等。我和他们都是朋友,交流过一些现在大学存在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还有一些与教育相关的朋友,谈到现在学生心里有什么想法,另外我的学网里有很多对教育很热衷的专家学者,也是交流的对象,当然还要时常关注报纸、网站上的新闻。总之,林林总总有不同的渠道。
 
看得出,你很尽力地了解中国现在大学生的处境。
 
李开复:了解国内情况是一方面,我也花了很多时间理解美国大学的体制,它们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哈佛、加州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校历程。我还特别阅读了几位知名哲学家、教育家、校长的著作,如杜威谈教育,以及一些批评美国教育体制的书。
 
这些也许就是你能成功与青年学生交流的原因。
 
李开复:当一个人花了这么多工夫做了有意义的事情,诚意也很容易表达出来。学生愿意接受,一是认为我本身的事业是比较成功的,第二是我花了时间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状况,第三是诚意,我每天在网上回答他们的问题,他们感觉我真切地存在,应该是这些不同的理由综合起来,造成今天我在学生中的影响。
 
你认为国内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区别在哪里?
 
李开复:中国学生的基础更扎实,十几年的教育,他们不论是在语言、数学、科学还是其他学科,都有很好的基础,这是值得赞赏的,这是其一。
 
其二中国的学生真的非常努力,刻苦、有毅力,而且有纪律。我听到有学生在街灯下读书,这在别的国家是看不到的。这也是社会、家长的高期望,为自己打拼而努力,非常让人钦佩。
 
相对来说,美国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他们的胆识和激情,让人感叹。美国优秀的学生不一定是每科都考100分的学生,但会在他有激情的地方有惊人之处。经常看到像哈佛、斯坦福等学校毕业的一流学生,真的有创意,他们不仅是把书本上东西学好,而且在团队、商业、发展趋势上等能够突破前人的思想、能够创新。美国一次次的创新都是来自大学的年轻人,我认为这是美国教育制度的成功之处。
 
不能完全说孰优孰劣,都有可取之处。国内的学生非常严谨、有纪律、有毅力、努力、向上,美国教育成功之处是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追求自己的激情,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热爱工作。
 
能解决大学生的困惑很欣慰
 
国内近几年励志书都比较畅销,排行榜的前几年也多为此类书,你的书和其他励志书有什么区别?
 
李开复:我认为有3种励志书。
 
一是根据个人的体验、经历写出来的,他们多是著名人物,自传性质;二是偏学术性,是基于实例甚至是统计数据作的分析,比如说《从优秀到卓越》、《告诉你成功人士的7个习惯》等。
 
我认为我写的与前两种都有一些关系,即第三种。我的思想很多是根据我个人的成长、路程,以及我经历的3个顶级公司——苹果、微软、谷歌接触到的领导的思维提炼出来的。另外,这本《一网情深》是从网上4000多个问题提炼出来的300个,全部是由当下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也称为由真实案例组成的,回答的内容有我的思想,也有其他专家的,我们在网站论坛上有充分的探讨和交流。
 
请问你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李开复:其实我没有特别的目标,收到学生来信说对他有所帮助,或者某次演讲,有人告诉我三年五年前你帮我解决了困难,又或者网站的专家帮助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我很欣慰。
 
如果一定要谈数量级的问题,大约可以看看书卖了多少本、网站的使用率有多高,也是希望更多的学生受益。
 
以后有机会全心全力地投入教育界的话,或许会有新的目标,现在没有新的想法。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李开复|导师|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