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扬大两学生研究出可吃的禽流感疫苗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12月0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今年以来,禽流感疫情虽然没有大面积发生,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零星发生。禽流感也成为影响人们日出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来自扬州日报的消息,扬州大学生物与技术学院的两名学生独辟蹊径,研制一种特殊的禽流感疫苗,混在饲料或水中喂食家禽,就像喂服糖丸一样简单。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这一创新思维征服了评委会的专家们,并荣获一等奖。
生物通综合:今年以来,禽流感疫情虽然没有大面积发生,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零星发生。禽流感也成为影响人们日出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来自扬州日报的消息,扬州大学生物与技术学院的两名学生独辟蹊径,研制一种特殊的禽流感疫苗,混在饲料或水中喂食家禽,就像喂服糖丸一样简单。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这一创新思维征服了评委会的专家们,并荣获一等奖。
目前防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注射疫苗,使得被注射家禽肌体中产生免疫抗体。然而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全病毒灭活疫苗,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成本较高、注射工作量大、后期监测难度大等。更重要的是,如果疫苗灭活不彻底,反而造成感染禽流感。
扬大生技学院学生郑佳玉、蒋金金历经两年的研究,拿出了《稳定携带H5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新成果。禽流感感染家禽的渠道是首先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郑佳玉、蒋金金在潘志明博士等老师的指导下,大胆提出研制新型黏膜疫苗,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上产生抵御禽流感的抗体,构建起有效的“防御工事”,从而实现防线靠前。
他们提取出H5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基因,并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搬运工”——沙门氏菌,这种人畜共患的细菌对消化道有感染性,当它侵入细胞时,会将携带的禽流感抗原基因侵染其中,引发黏膜产生针对禽流感的抗体。郑佳玉介绍说,以禽流感基因替代传统的全病毒活株,同时对沙门氏菌进行了特别减毒,所以这种疫苗十分安全。
潘志明,男,197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现为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部(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主要从事动物重要疫病新型疫苗研制、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研究。近三年来,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部省级等各级科研课题10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3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2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得专利授权3项,鉴定科研成果2项,推广科技成果2项。2004年被选拔为扬州大学新世纪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讲本科生或研究生《免疫生物学》、《免疫学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现为中国免疫学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会员、江苏省免疫学会会员、江苏省微生物学会自然疫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生物通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