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新批准国家重点实验室

【字体: 时间:2007年11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07新批准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通综合:

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油气资源与探测等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教育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人民政府:

根据你们报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经认真审查,油气资源与探测等26个实验室的建设计划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现决定批准建设油气资源与探测等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见附件)。

请你们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规定与要求,落实有关政策和建设经费,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建设工作。

在建设期间,实验室应进一步凝练科学发展目标,提升科研水平,特别要在队伍组织、实验条件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努力成为国家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建设计划完成后,我部将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批准建设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主任 建设承担单位 单位负责人 实验室代码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 柏 吉林大学 周其凤 2007DA105011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树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树国 2007DA107027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越超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王越超 2007DA173035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洪杰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利祥 2007DA173041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董树亭 山东农业大学 温孚江 2007DA740054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 坚 江南大学、南昌大学 陈坚、周文斌 2007DA105064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南平 南京工业大学 欧阳平凯 2007DA69007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润秋 成都理工大学 刘家铎 2007DA810083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学东 四川大学 谢和平 2007DA105094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 涛 2007DA173103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张亚平 2007DA173114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廖瑞金 重庆大学 李晓红 2007DA105127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兰娟 浙江大学 杨 卫 2007DA105134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曾和平 华东师范大学 俞立中 2007DA105142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钟南山 广州医学院 冉丕鑫 2007DA780154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硕贤 华南理工大学 李元元 2007DA105167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任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树国 2007DA107173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贺福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孙建中 2007DAV00184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 钟秉林 2007DA105193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叶沿林 北京大学 许智宏 2007DA105202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 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杨桂山 2007DA173213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沁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 未 2007DA107225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韩兴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马克平 2007DA173234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段树民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陈晓亚 2007DA173244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冯夏庭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朱耀仲 2007DA173257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郝 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张来斌 2007DA105263

其中生物类包括: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董树亭 山东农业大学 温孚江 2007DA740054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 坚 江南大学、南昌大学 陈坚、周文斌 2007DA105064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学东 四川大学 谢和平 2007DA105094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张亚平 2007DA173114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兰娟 浙江大学 杨 卫 2007DA105134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钟南山 广州医学院 冉丕鑫 2007DA780154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贺福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孙建中 2007DAV00184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韩兴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马克平 2007DA173234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段树民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陈晓亚 2007DA173244

 

实验室负责人选介:

董树亭,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

    董树亭,1953年6月生,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中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1973年至1976年山东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至1988年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至1994年乌克兰合作科研。1987年至1999年先后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科研处处长。1999年12月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

 


温孚江,1955年9月生,山东龙口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976年参加工作,山东黄县二中教师。1978年至1982年山东农学院植保专业学习,1982年至1984年山东农学院植物病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至1986年山东农业大学教师,1986年至1992年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生物技术博士后,1992年回国,先后任山东农业大学遗传所副所长、所长、校长助理、副校长,2002年2月任山东农业大学校长。


周学东教授,女,195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院长、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口腔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四川省科协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委、四川省青联常委、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妇联执行委员、联合国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医学会理事、口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主编、《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特邀编委。

  1980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口腔系,1982年考入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学龋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毕业,同年获口腔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口腔医学龋病学专业第一位博士。1987年公派到丹麦奥尔胡斯皇家牙学院进修学习,主要从事龋病病因及防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在口腔微生态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微生物学研究中有较深的造诣。先后主持、参加和完成了八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及省基金课题,经过多年反复实验,首次成功地建立了多菌系人工菌斑体外模型系统,此项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已公开发表论文45篇,其中多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6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0次参加全国、省的学术会议,主编和参编了6本专业书籍。主讲口腔内科学、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物化学、专业外语等课程,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口腔内科学、专业外语,并开设二门新的专业基础课《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物化学》。已经成为全国口腔医学界颇有影响的青年专家。1992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3年获四川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1999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被评为成都市三八红旗手,2001年评为四川省十大杰出妇女。
  从1980年起从事口腔内科学的临床医疗工作,工作中认真负责,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经过研究生阶段的临床培训和毕业后多年的临床实践,掌握口腔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口腔内科临床疑难病症的诊断和处理。独立处理口内的急诊和院内外会诊。能对下级医生、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的临床医疗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

 

谢和平教授,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和平院士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委员。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院士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33篇、引用300余次,EI收录49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10-1993.8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院士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张亚平:探秘生物世界的年轻院士
 
  张亚平,1965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青联常委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他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院士,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立足西南生物资源的优势,瞄准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在分子水平系统研究了生物进化的格局、过程和机制研究,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阐释了我国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
 
  1986年,张亚平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他没有留在繁华的上海,而是回到了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美誉的家乡—云南,师从著名遗传学家、已故院士施立明先生。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埋头工作,刻苦钻研,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年即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深受导师和同行的赞赏。

  1992年,张亚平到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深造,两年后,突然传来导师施立明院士因病逝世的噩耗,使施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工作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张亚平继承导师遗志,毅然携家回到昆明,出任该实验室主任,继续推进先师的研究工作。他以真诚和热情团结、带领同事们刻苦工作,很快使实验室走出低谷,在国家检查的排名中名次显著提升。

  张亚平扎根云南边疆,潜心研究,多次谢绝了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和城市工作的机会。面对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客观存在的条件差距,他立足于西南的少数民族和动物资源优势,通过重要的科学问题与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特色,迈入了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
近年来他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等大课题。由于研究成绩十分突出,他于2001年入选国家首批15个创新研究小组之一。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励。他和合作者在国际著名的刊物《Nature》、《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m. Genet.》等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被选为《Science》的封面。迄今为止已在SCI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用一千多次。张亚平的学术成就具有国际影响,2002年,他荣获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该奖项是由美国两个基金会(The Bay and Paul Foundations)联合十家著名学术机构(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设立的18万美元的国际奖“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是国际上专门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表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取得突出贡献的学者。张亚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此专门给他发来贺信。由于成绩突出,2003年,年仅37岁的张亚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亚平和他领导的研究团组,一直致力于哺乳动物等重要类群的演化关系和种群历史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从基因和基因组层次,研究了进化的过程和机制,取得了以下工作成果:

  ——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阐述了大熊猫等的进化地位。

  ——探讨了东亚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源流和人群的迁移与分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对汉族人群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汉族人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其基本特点是,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大,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小;而且南方群体中保留有较北方更多的古老类型。

  ——和瑞典研究小组一起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都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并使它们今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物种。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将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积极将理论成果用于帮助和指导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如鉴定大熊猫的父系谱系,参与大熊猫的异种克隆研究,负责其中重构胚的分子鉴定,该成果为199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张亚平十分重视团队的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团队文化中强调奋发向上、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允许争鸣、相互协作帮助、共同发展的精神,并鼓励更多的学生能超过老师。在他的指导下,一批研究生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优秀奖或其它院级的冠名奖学金。
 


韩兴国
教育背景
1985.10 ¾ 1989.09       博士研究生,乔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美国。

1978.10 ¾ 1982.07       大学本科生,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

 专业与培训背景
1982.07 ¾ 1985.10       助教、讲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

1985.10 ¾ 1989.09       美国乔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研究助理,导师是Carl F. Jordan博士,19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9.09 ¾ 1990.09       助教,美国阿肯色大学农学系,与Duane C. Wolf博士一起工作

1990.09 ¾ 1992.09       美国罗格斯大学海岸与海洋研究中心,与Joan Ehrenfeld博士合作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2.09 ¾ 1995.10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研究中心

1995.10 ¾ 1997.02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助理,植物生态研究中心主任

1997.02 ¾ 1998.04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

1998.04 ¾ 今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并兼植物园

主任、内蒙古草原生态研究定位站站长

2001.09 ¾ 2002.01       中央党校37届地厅级干部训练班

 研究兴趣
       生物地球化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历史等

 参加的主要研究项目
1.         高度氧化土壤中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对铝铁固定磷素的活化 (博士论文)

2.         家禽粪便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在美国阿肯色大学从事博士后期间参加)

3.         新泽西北美湿地松林的土地管理对地下食物链的影响 (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参加)

4.         植被区系成分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同美国纽约海克自然保护区合作研究)

5.  人类活动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北京森林站同陈灵芝研究员合作) 

6.  中国典型退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北京森林站同陈灵芝研究员合作)

7.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中的应用(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11万元,已经结题)。

8.  人类干扰和土著知识对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997-2001,该项目共300万元,我作为项目的秘书长主持62万元的二级课题)

9.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战略极其对策(国家环保总局项目,22万元)

10. 热带中国碳素储量极其历史变化格局(2000-2003,22万元)

11. 片断化热带雨林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边缘效应(1999-2002,16万元)

12.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B类项目,美国亚利桑纳大学邬建国博士主持,我为国内合作者,2000-2003,共40万元)

1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验示范研究(2000-2004,项目首席科学家,经费总额度1000万元)

1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18600):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2000-2004,主持第三课题,总经费540万元)

 所参加的主要国家和国际学术活动

1.  中国21世纪议程国家报告的编写

2.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的编写和英文翻译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组成员(1997-1999)

4.  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1998至今)

5.  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2000至今)

6.  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1995至2000年)

7.  《生物多样性》杂志主编

8.  日本SCI刊物《Ecological Research》的咨询编委

9. 《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武汉植物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国内术刊物的编委或常务编委

10. 世界保护联盟(IUCN)地区理事(Regional Councillor)(2000年10月至今),并于今年2月5日被推选为人力资源政策委员会(Human Resources Policy Committee)主席

11. 多次参加国际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方面的谈判

12. 国家林业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0年6月)

13.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1997至今)

1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生物学科编委委员会成员(1999年至今)。

15. 《植物学研究进展》(编委)

 


段树民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获者。1982年安徽蚌埠医学院毕业,1991年获日本九洲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2-1994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做博士后 研究。1995-1996,日本九洲大学世川医学奖学金特别研究员。1996-1999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Bekesy神经生物实验室、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受体、转运蛋白、离子通道及其信息转导机制。近几年主要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元信息处理的机理。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