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07重大生物科学研究计划之首席科学家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10月2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07重大生物科学研究计划之首席科学家
生物通综合: 来自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的消息,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组织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有重要意义。
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科技部2006年启动实施了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成立了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2006-2007年,科技部已批准了82个重大项目立项,其中蛋白质研究20项,量子调控研究12项,纳米研究29项,发育与生殖研究21项。
其中生物类及首席科学家简介:
“蛋白质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首席科学家 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项目依托部门
2007CB914100 蛋白质分离和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张玉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
张玉奎
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德国吐宾根大学生理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环保署研究中心访问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色谱杂志主编,分析化学、J. Chromatography A杂志编委等职。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973等项目。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专著七部,专利十余项。
多年来一直从事色谱基础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工作,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径向膜色谱以及与US-EPA合作开展GC-FTIR法测定大气中有机毒物等研究。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柱"、"柱色谱多元分离理论"、"智能色谱仪"、"径向色谱柱"等七项成果获中科院、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九十年代以来,主要开展生物分子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检测的研究。作为973“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蛋白质高效分离规模鉴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课题负责人之一。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发展多维分离体系,包括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多维微流控芯片以及它们与质谱的联用等。为获得分离组分的高灵敏检测,柱上富集技术和新型衍生化试剂也在发展中。此外,还开展了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原的基因表达与分离纯化、人肝癌细胞cDNA噬菌体表面展示文库的构建、脑中风临床早期诊断试剂盒等基因工程项目。
目前已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已培养毕业博士10余人,硕士10余人,博士后4人,在读研究生十余名。
2007CB914200 膜蛋白相关的信号蛋白的分离富集及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郭 林 武汉大学 教育部
郭林,武汉大学“****计划”特聘教授。
郭林简介
学士,1983年,武汉大学生物系;
硕士,1986年, 武汉大学生物系;
博士,1991年, 美国内华达大学生物化学系;
博士后,1993年-1995年,美国弗吉利亚大学;
博士后,1995年-199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
主要工作经历与任职
1998年-2005年7月, Immunex公司/Amgen公司,美国西雅图,历任初级科学家、科学家、高级科学家;
2005年8月-今,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本实验室以蛋白质组学及生物质谱学为主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感染与天然免疫过程中的蛋白组变化以及蛋白质信号传导通路。
2007CB914300 具有重大意义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和功能研究 沈月全 南开大学 教育部
沈月全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现为南开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Nature、PNAS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2007CB914400 重要功能蛋白质的定位、转位、修饰及相互作用网络 李 蓬 清华大学 教育部
李蓬,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特聘教授。聘任岗位:遗传学。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1995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新加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工作,来校前为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和实验室主任,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计划”。
2007CB914500 蛋白质复合物动态变化的分子机制与功能 陈正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陈正军
所系名称 生化与细胞所
研究方向 肿瘤学/蛋白质组学
研究工作
在德国乌尔姆大学药理毒理学研究所攻读医学博士期间,陈正军教授探讨了药物敏感性与药物多抗性肿瘤细胞之间的蛋白与磷酸化蛋白在双向电泳图谱上的差异性,并建立了成熟的实验方法。 在德国乌尔姆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学与肿瘤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研究了前病毒B19与红细胞缺乏症之间的关系,发现B19病毒的融合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论文发表于British J. Haematology. 在德国马普科学院生化研究所分子生物学部工作期间,在著名细胞信号传递研究专家Ullrich教授的指导下,掌握了分子生物学、信号传递研究技术,熟悉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进展。分离、纯化并鉴定了信号调节蛋白基因家族,并明确了其重要的基本的生物学功能,发现该基因对生长因子受体、生长激素以及细胞因子等信号都有重要调控作用。首次阐明了含有Src同源区的重要的非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SHP-2对催乳素受体信号系统的正调节作用,证实了催乳素受体-Jak2-SHP-2能形成复合物,而该复合物的形成是泌乳信号转导过程的关键步骤。与他人合作分离、纯化并鉴定了胰腺癌酪氨酸磷酸酶PCP-2以及小鼠的同源基因,并证实其通过细胞间介导作用影响细胞信号传递过程。
个人简介
1978.9-1983.7 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系,1989.8-1991.3 在德国乌尔姆大学药理毒理学研究所攻读医学博士学位,1991.4-—1993.6 德国乌尔姆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学与肿瘤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后工作。1993.8-2000.12在德国马普科学院慕尼黑生化研究所分子生物学部工作,历任 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小组负责人。受中国科学院"****"聘任,于2001年3月回国,在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创建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获国际专利一项,先后在《Nature》、《EMBO》、《JBC》、《Oncogene》、《Blood》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德国马普科学院分子生物学部和第二军医大学、肝胆外科研究所共同资助下,参加创建了"国际合作生物信号传递研究中心"。担任该中心副主任和教授,筹集资金近300万元,完成了实验中心的基本建设, 该研究中心经考核被评为"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申请人的课题被列为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陈正军教授系"中科院****引进人才"回国,已完成在生化细胞所的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并与国外多个实验室有国际合作。
2007CB914600 DNA损伤修复蛋白复合体及修复功能相关机制研究 周平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周平坤
男,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基因毒理与DNA修复.
2007CB914700 代谢性疾病的蛋白质功能与代谢组学研究 贾 伟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部
贾伟(Jia, Wei),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 硕士(91)、博士(96)
工作经历
2003 -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副院长
2001 – 2002: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1999 – 2002:中国沃芬医药有限公司总裁、首席科学家(香港干诺道西天津大厦32-36)
1996 – 1999:美国BEST 国际医学公司技术和商务发展部部门主管
1992 – 1996:美国密苏里大学原子能研究所同位素与放射药物部主管、化学研究员
其他兼职
2003 - Journal of Plant Biotechnology 编委
2003 - 《中国天然药物》 编委
2002 - 《中国中药杂志》 编委
2002 - 《中草药》 编委
2004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副主编委
2004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
2005 - 上海市曙光计划获得者
2005 - 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实验方剂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2007CB914800 肿瘤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蛋白质功能研究 尹芝南 南开大学 教育部
男,1997年12月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免疫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07年立项项目清单
“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首席科学家 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项目依托部门
2007CB946900 非编码RNA在神经和肌肉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及其体内示踪的研究 彭小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卫生部
彭小忠,1966年10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学士。1990-1991年,复旦大学遗传所五室,访问学者。1996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微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系做博士后,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化系副研究员。
曾参与研究课题有:1.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2.‘八六三’课题:淋巴毒素基因的人工合成、克隆与表达. 3.国家‘八·五’攻关课题:EGF(表皮生长因子)在酵母系统中的高效表达及中试研究. 4.IL-6的基因克隆表达工作. 5.基因工程II类新药:rhGM-CSF的上游工作.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课题:脊髓灰质炎病毒嵌合病毒的构建与抗原性分析. 7.美国NIH课题:脊髓灰质炎病毒与其受体CD155间相互作用. 8.肠道病毒(EMCV、HRV2、HRV14:CAV9、CBV4)IRES及HCV IRES与细胞宿主蛋白(PTB、PCBP2、VNR)之间相互作用(基因表达调控). 9.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
2007CB947000 微小RNA在若干重要器官发育中的网络调控机理及其功能 刘廷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刘廷析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
学习经历
1985-1990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士
1993-1996 湖北省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硕士
1996-199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博士
1999-2004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博士后
工作简历
1990-1993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2004-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荣誊(证书,称号,会员)
1999 Clyde Wu Foundation一等奖
1999 Federal Pharmaceutical Award
1999-2004 Leukemia and Lymphoma Society博士后奖学金
2002 第44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Travel Award
2004 第44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Travel Award
2004 美国血液学会会员(ASH)
2004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客座教授
2004 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特聘教授
2004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6 获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主要成果
本实验室工作主要使用斑马鱼发育-疾病模式生物体,进行人类造血系统发育,造血干细胞和白血病肿瘤干细胞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和转化型医学研究。2000年,阐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诱导分化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2002年,澄清人类5号染色体长臂5q31和5q32-34上两个白血病关键缺失区4.5亿年的进化规律。2003年,通过使用斑马鱼发育-疾病模式生物体,揭示人类遗传性白血病Fanconi贫血病人发育缺陷的分子遗传学机制。2006年,发现人类5号染色体长臂5q31白血病关键缺失区内的白血病肿瘤抑制基因。2004年回国前后,参与组织并完成由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和波士顿儿童医院四家单位组成的国际合作课题(获NIH资助),证明脊椎动物造血分子调控网络高度保守,为使用斑马鱼模式生物体对人类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转化型医学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2007CB947100 胚胎早期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研究 陈 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陈雁
所系名称 营养科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 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免疫调节,肿瘤发生机理
个人简历 1983年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学士
1986年 华西医科大学儿科系,硕士
1986年-1987年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医师
1987年-1989年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助教
1994年 美国Indiana大学医学和分子遗传系,博士
1994年-1996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博士后
1996年-1998年 美国Salk研究所,博士后
1998年-2004年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和分子遗传系,助理教授,副教授
2004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内容介绍 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研究TGF-beta和营养疾病有关的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免疫调节,肿瘤发生机理和动物早期发育。
2007CB947200 脑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黄 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黄勋,男,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4年初获厦门大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博士学位(Yishi Jin lab),同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Matthew Scott lab)。主要从事发育及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回国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模式动物果蝇进行胆固醇细胞内运输分子机制及相关的发育和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1)以果蝇为材料,用分子,细胞和遗传学手段研究胆固醇细胞内运输途径及分子机理。主要包括胆固醇线粒体运输,胆固醇结合蛋白在发育中的功能及人类胆固醇细胞内运输疾病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2)果蝇蜕皮激素(Ecdysone)合成的调控。 研究调控蜕皮激素合成的神经网络的组成及神经活性控制。通过分离鉴定蜕皮激素缺陷的果蝇突变体,重点研究调节蜕皮激素合成的信号转导途径。
3)以果蝇为模式动物研究人类溶酶体储藏性疾病(Lysosome storage diseases) 分子遗传机理,从而为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相关疾病基因在发育中的功能。
2007CB947300 信号通路对骨骼发育及相关疾病影响的机理研究 郭熙志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部
2007CB947400 卵泡发育的分子调控 史庆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
史庆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引进人才。
1964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9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10月-1997年12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德国国立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GSF-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Germany)学习。1992年10月-1993年11月德国国立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8年11月-2001年12月加拿大卡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博士后,2002年1月-2004年12月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USA)Research Fellow。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同年12月全职全时回国,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7月通过中科院”****”择优支持。工作以来共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近5年来已作为第一或联系作者在Nature、Am J Hum Genet(影响因子12.34) 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1篇,被他引200余次;在2005年,论文被引用80余次。
主要研究兴趣:
1)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nondisjunction)的诱发因素及其生物学机制;
2)非整倍体癌细胞的发生、命运及其生物学机制;
3)非整倍体肿瘤发生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4)环境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及其疫苗)对人类遗传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主要在研课题:
中国科学院“****”启动经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7CB947500 利用模式动物解析配子发生关键基因的分子功能 王朝晖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王朝晖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6至1990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习;1990至1992年在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生理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1998获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1998至200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科研方向
果蝇的精子发生为解决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生物学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系统,例如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细胞的增殖与生长,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凋亡等等。我们已经证明果蝇的TGIF样(TG-interacting factor, dTGIF)基因是精子发生所必需的。利用果蝇丰富的遗传学资源和成熟的操作技术,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精子发生的机制并最终将我们的研究拓展到人类。我们的研究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增殖的分子调控机制
TGFβ信号在体细胞中发挥功能从而控制生殖细胞的增殖。这种非自主(non-autonomous)控制的下游信号分子还是未知的。我们将通过突变筛选寻找生殖细胞中调控有丝分裂增殖的因子。在进行筛选工作的同时,我们已对一些候选信号通路进行了检测,发现 Sax (TGFb type I receptor) 在包围精原细胞的体细胞中non-autonomously控制精原细胞分裂。
2. TGIF类基因在发育过程中对细胞生长、凋亡的调控
细胞凋亡是基本的生物学现象之一,在发育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以往对凋亡的研究侧重于凋亡启动后的一系列酶反应及蛋白互作,而对发育过程中细胞外信号如何被整合、进而影响凋亡通路的研究相对不足。 我们发现果蝇中的TGIF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负调控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上游基因。以TGIF基因为切入点,我们将进一步筛选TGIF互作基因, 以揭示发育过程中组织细胞如何整合诸多外来信号以调控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由于TGIF家族基因的保守性,我们也将利用果蝇丰富的遗传学资源研究人类TGIF家族基因的分子功能。
3. 人类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学基础(雄性不育基因在果蝇和人类中的保守性)
尽管果蝇中的遗传筛选和小鼠中的遗传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影响精子发生的基因,但我们对这些基因的分子功能还知之甚少。例如,大多数影响精子减数分裂后分化的突变还未被深入研究,而有近50%的男性不育患者属于这一类型。我们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这类突变,并且优先研究那些与人类基因有较高同源性的果蝇基因。
2007CB947600 植物授粉细胞识别的分子机理研究信号通路 张宪省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省科技厅
张宪省,1962年1月生,山东郓城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1978年至1982年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1990年至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合作研究,1995年至1997年在职申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先后任基础部副主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9年12月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07CB947700 猕猴干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 季维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季维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灵长类生物学研究。
1985-1987年赴美国俄勒岗灵长类研究中心和华盛顿史密研究院从事神经生殖内分泌和胚胎移殖研究。1995-1996,1997年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化学系客座教授。96年与威斯康星灵长类研究中心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建了中--美灵长类生物学联合实验室, 为该实验室中方主任,以及中科院与云南省共建"云南省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事生殖发育生物学研究。以非人灵长类为模式动物进行卵母细胞的成熟调控机制, 胚胎的早期发育分化以及相关生殖生物技术,如生殖细胞(卵、精子和胚胎)的冻存, 胚胎移植,动物克隆和灵长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了猕猴卵成熟的无血清培养体系,并发现激素、能量物质和生殖周期对卵成熟和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卵成熟和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核与质的相互作用——再程序化(Reprogram)机制为研究重点。此外, 积极倡导和发展保护生物学的新的学科增长点, 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合作共同培养营养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活委员会(IUCN/SSC)灵长类专家组,圈养保护繁殖专家组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灵长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殖生物学会理事, <<兽类学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编委等, 已招收培养博士生14人, 硕士生14人。
现在研课题有:
1)动物克隆胚细胞核质关系(“973”二级项目)
2)动物克隆与转基因动物 (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3)猕猴早期胚胎发育的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人胚胎干细胞建系的研究 (云南省重点基金课题)
5)热带亚热带良种牛胚胎生物工程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计委)
2007CB947800 干细胞表面分子特征与功能 曾凡一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部
曾凡一
导师性别 女
职务职称 副研究员(自然科学).
所在院系 医学遗传研究所
所属学科 遗传学
研究方向 医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2007CB947900 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陈德桂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陈德桂
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1998年获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9到2005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医学院从事癌症研究,先后为博士后和助理教授,2006年以“****”入选者应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前列腺癌形成和发展的机理
研究工作:
前列腺癌不但是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雄激素受体与前列腺癌的形成和生长紧密相关,抑制雄激素受体活性的抗雄激素疗法就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方式。然而,目前的抗雄激素疗法很快就失去效果,几乎所有病人的癌症都会转变成抗雄激素疗法耐受而危及生命。
我们最近发现,雄激素受体仍然是抗雄激素疗法耐受性前列腺癌的药物靶点,抗雄激素疗法耐受性前列腺癌的产生不但与高浓度的雄激素受体有关,而且其表达的雄激素受体的转录活性已经发生了变化(自然医学 2004 10(1):33-9)。
我们将继续研究雄激素受体活性变化的调控机理,并了解这些调控机理与前列腺癌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研究前列腺癌干细胞,以期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07CB948000 干细胞资源库与干细胞研究关键技术平台的建立 徐国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徐国彤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
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临床视觉科学研究组组长
学习经历
1978-1982 哈尔滨医科大学五官专业眼科班医学士
1982-1985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医学硕士
1985-1989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医学博士
1991-1993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88-1989 美国, Alcon Lab, Inc.联合培养博士生
1989-1989 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 国家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0-1994 美国, Alcon Lab, Inc.博士后
1994-1996 美国, 北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解剖与细胞生物系Assistant Professor
1996-1997 美国, 瑞博眼科中心副总兼医疗培训部主任
1997-1999 南京, 中美合资南京瑞博眼科中心主任;南京, 美国独自瑞博视光学中心副主任
1999-2001 上海, 国际奥比斯, 驻中国首席代表
1999-至今 福州, 福建省眼科研究所客座教授
2001-2003 上海, 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
2003-2004 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主任助理,研究副组长,研究员
2004-至今 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组长,研究员
荣誊(证书,称号,会员)
1999年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phthalmology会员
1988年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for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会员
主要成果
徐国彤博士主要从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研究,重点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及抗白内障药物的研究,包括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应用遗传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
应用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该实验室成功地筛选出一种潜在的糖网病治疗药物---LCVS1001。该药在糖网病时,能保护视网膜神经元不受损害,保护血视网膜屏障的功能不被破坏,是很有潜力的药物。目前该课题组正在进行该药物的眼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为尽快开展临床实验做准备。与此同时,该研究组也在尝试开展糖网病的基因治疗研究。
在白内障研究方面,徐博士参加和组织过多项白内障研究工作,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机理与抗氧化抗衰老研究。建立了研究老年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和筛选抗白内障药物的技术平台,在国际上首先揭示了萘白内障发生的萘醌代谢通过氧化损伤而致病的机理,并在体外器官培养体系获得证据。更为重要的是,在该研究中,发现了螺旋海因类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完全抑制萘白内障,进一步明确了该类白内障的机理,使白内障药物治疗的成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外,在西藏白内障研究中,明确了紫外线与西藏白内障的相关;在人类半乳糖激酶缺陷与白内障的研究中,证实该酶活性降低与儿童及老年前期白内障有关。目前,该研究组正与本所的医学遗传学研究组合作,利用遗传组在国际上领先的家族性白内障患者的HSF4基因定位工作和小鼠HSF4基因剔除白内障模型,对HSF-4基因突变引起的绕核性白内障的发病机理研究,希望能找到包括基因治疗的新的白内障治疗方法。
近几年,徐博士也研究了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疾病的课题并重点研究羊膜移植对角膜干细胞的影响及利用干细胞技术促进角膜损伤的修复。尽管在这方面的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其治疗机理尚不清楚,在角巩膜缘干细胞完全损伤情况下如何利用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角膜细胞的技术开展角膜损伤修复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临床视觉科学研究组与本所干细胞研究组的和就是重点研究这些问题。
2007CB948100 胚胎操作安全性评估研究 孙方臻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孙方臻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9-1990年在剑桥AFRC动物生理与遗传研究所博士后。
1990-1994年任剑桥abraham研究所高级科学家、剑桥大学wolfson学院Fellow.
1994年回国。
孙方臻博士领导的创新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受精过程中卵激活和精核重建的机理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受精是生殖与发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创新研究组的目的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搞清楚受精的两个重要事件,即由精子引起的卵激活和由卵子因子诱导的精核重建。此研究聚焦在鉴定决定这些事件的父源和母源分子,搞清楚其作用机理。这些研究可以提高核移植胚的胚胎发育率,并应用于动物克隆或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
目前,此项研究的主要聚焦点是搞清楚精子如何通过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瞬间升高(一个到目前为止在所研究的动物种类中均观察到的现象),启动储存在卵子内的胚胎发育程序。这个钙信号过程在卵激活和早期胚胎发育中起关键作用。我们的研究证据显示在哺乳动物卵子内钙振荡的有序进行主要依赖于两个必要因子:一个是触发钙从细胞内钙库释放的来自精子内的蛋白因子;而另一个是决定振荡过程是否可以持续的母源性装置。该研究组已证明来源于精子的蛋白因子的活性在进化上是高度保守的;从植物精子中提取的提取物显微注射到小鼠卵内可以诱导小鼠卵发生钙振荡。我们正准备纯化这个精子蛋白因子并搞清楚这个因子如何通过IP3受体使钙从细胞内钙库中释放的。
此研究首次报道了精子因子诱导的钙振荡是受哺乳动物卵子内一个母源性装置调控的,该装置的功能是一次性的。目前要研究的是这个母源性装置的性质和特性。此外,该研究组将要确定精子蛋白因子用于触发钙从细胞内钙库释放的特异信号传导通路。
2007CB948200 植物干细胞维持和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 胡玉欣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胡玉欣研究员,1984年河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山西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2005在新加坡国立大学Institute of Molecular Agrobiology 和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作Research Fellow。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
研究方向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器官发育的分子生物学,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的信号转导和对生长发育的调控,以及植物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
研究内容
1) 植物器官发育分子调控;2)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3)生长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