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良获0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字体: 时间:2007年10月2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日该所收到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蒋华良,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获得者。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消息,近日该所收到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蒋华良,1 965年1月生,江苏武进市人。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理论生物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他在国内较早地开展生物大分子复杂体系超级计算机并行算法和应用研究,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生物大分子理论计算和药物设计方法,开发了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并行版;将计算机药物分子筛选软件DOCK4.0移植到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上,并将其并行化;发展并行分子对接软件Parallel-DOCK;将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EGO和大规模计算化学和计算生物学程序NWChem移植到国产超级计算机上。在应用研究方面,对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大分子体系(如钾离子通道、化学趋同因子受体CXCR4、阿片受体和多巴胺受体),进行了结构模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取得了重要结果。针对20余个具有重要药理作用的已知靶标分子(包括酪氨酸激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分泌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PPAR)进行了药物设计研究,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已进行了初步的药理测试,发现有苗头的先导化合物3个;得到活性在nM级水平的MMP抑制剂多个;得到了高活性的PPAR激动剂多个;首次获得小分子分泌酶抑制剂。


蒋华良是我国药学领域有影响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邀请综述7篇;合作编写专著8本,主持翻译著作1本。论著被他人引用1100多次。申请中国专利52项,国际专利3项,已授权专利5项,技术转让2项。他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任大会或分会主席,担任5个国际杂志的编委或顾问。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1994年5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庆典。捐款人的义举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许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2005年6月3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通过补充契约条款,基金捐款人统一变更为“与捐款人有关的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即何善衡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梁銶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何添基金有限公司和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基金的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增设了一个奖项——“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设“青年创新奖”“产业创新奖”“区域创新奖”3个奖项。2006年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平均年龄为52.9岁,45岁以下者有7位。37岁的陈化兰博士是最年轻的获奖者,她在国际上首先研制成功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突破了重大技术瓶颈,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她发表禽流感研究相关论文100余篇,获得禽流感疫苗新兽药证书4个,申请发明专利9项。 (生物通雪花)

相关研究成果: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PNAS文章

2006年8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蒋华良研究员、沈旭、陈凯先、朱维良和张健(文章第一作者)等人发表了有关人类葡萄糖激酶变构过程的新研究成果。

葡萄糖激酶(GK,葡糖激酶)是调节血糖水平的一种重要蛋白激酶,并且是儿童发生的II型糖尿病和持续性胰岛素分泌过多造成低血糖( 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 in infancy ) 治疗的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靶标。

为了确定GK从紧密状态向超开放状态(superopen state)的构型过渡特征,研究人员对野生型没和他的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常规的分子动力学(MD)和靶标分子动力学(TMD)模拟分析。两项10ns常规MD模拟证实,尽管GK的变构位点是距离活性位点约20埃的位置,但是活化因子能够通过构型的限制来提升酶的活力。

GK和它的5种突变体进行的14个TMD模拟揭示出了一个可靠的构型转变途径。这种激酶的总体构型转变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这个途径的快照进行自由能扫描,从而确定出三个可能稳定的中间态。

通过TMD模拟获得的这些构型转变特征能够推断出一些重要的突变发生和动力学信息。值得一提的是,TMD模拟预测出Y61S、I159A、A201R、V203E和V452S突变可能便利GK的开发过程。这些突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过。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突变发生和动力学研究证实了这些预测结果。这些观察结果有助于了解GK的调节机制,并且将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出整个治疗代谢疾病的化合物。

蒋华良研究小组最新《PNAS》文章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