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最新研究成果受关注

【字体: 时间:2007年10月1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乐加昌研究组和理化技术研究所唐芳琼研究组在用“生物分子马达-ATP酶”来制备多种颜色的量子点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Phys.Chem.(B) 10 (2007)上。这一发现加快对于分子马达与量子点的杂交体生物传感器应用步伐,发展光学编码的新技术对生物的对多种生物目标测定的应用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10月5日《自然·纳米技术》杂志在线点评了这一研究成果,认为这一研究对于复杂体系中多目标的即时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乐加昌研究组和理化技术研究所唐芳琼研究组在用“生物分子马达-ATP酶”来制备多种颜色的量子点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Phys.Chem.(B) 10 (2007)上。这一发现加快对于分子马达与量子点的杂交体生物传感器应用步伐,发展光学编码的新技术对生物的对多种生物目标测定的应用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10月5日《自然·纳米技术》杂志在线点评了这一研究成果,认为这一研究对于复杂体系中多目标的即时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对多种生物目标(biological targets)的研究需求推动了多重检测体系的发展,目前这些体系通常要用到包裹有量子点的聚合物球。在生物医学中最有应用前景的生物分子机器(ATP 分子马达)研究中,研究组将分子马达作为发展成为旋转式生物传感器,建立了直接测定病毒技术;发现用量子点与F0F1-ATP合酶的杂交体具有双电层性质,可为进一步扩大分子马达光学编码生物传感应器奠定了基础。

乐加昌等首先将含载色体的细胞(也称作色素体,可以从光合成细菌得到)标定上绿色或者橙色对pH敏感的量子点,每一种载色体再与连接了不同病毒抗体分子的ATP酶结合(ATP酶是一种与三磷酸腺苷的合成有关的生物酶);橙色的量子点对应疱疹病毒,绿色的量子点对应H9流感病毒。当一定量的病毒溶液分别加入到绿色和橙色的感应体系中,抗体抗原的作用激活ATP酶,可以将质子从载色体中泵到外面,对pH敏感的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就发生变化。尤为重要的是当绿色和橙色的生物传感器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可以独立地检测自己对应的病毒分子而没有任何干扰。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们可以将这样的生物传感应器混合在一起,同时检测多种不同的病毒。


乐加昌研究员
简历:
1974 - 1978年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
1978 - 1985年,中国农科院工作
1985 - 1990年,中国化学会工作
1990年 至今, 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1995-1997年香港理工大学
研究组工作摘要: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973纳米科技研究计划,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纳米生物机器体系ATP合酶马达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F0F1-ATP合酶马达分子机器的表达、纯化、重组及其旋转单分子动力学机理研究.分子机器组装条件的设计与控制;旋转马达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高灵敏度检测中的应用。

近期相关论文:
Liu Xiao long,Zhang Xiaoai, CuiYuanbo, Yue jiachang*, Pidong Jiang,Mechanically driven proton conduction in single -free βF0F1-ATPase, BBRCs 347 (2006) 752-757.
Yuanbo Cui, Fan Zhang, Jiachang Yue*, Measurement of proton flux driven by F0F1-ATPase using a fluorescent probe attached to the lipid surface of chromatophores,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344(2005) 102-107.
Liu XiaoLong, Zhang Yun , Yue Jia Chang*,Jiang PeiDong,Zhang ZhenXi, F0F1-ATPase as biosensor to detect single virus, BBRCs 342 (2006) 1319-1322.
Yinghao Zhang, Jun Wang, Yuanbo Cui, Jiachang Yue*, Xiaohong Fang, Rotary torque produced by proton motive force in F0F1 motor, Biochem. Bioph. Res. Co. 331(1),370-374, 2005.
Yue jiacahng, Liu Jiang and Shen xun, Inhibition of PI4K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reduced respiratory burst in fMLP-stiulated human neutrophils, J. Biol.Chem. 2001(276)49093-49099.

唐芳琼,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1992-1994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化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1996-1997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化学工程系客座副教授,应日本著名胶体界面化学家北原文雄和今野纪二郎教授邀请进行尺寸、结构和形貌可控纳米颗粒的合成合作研究,2000-2001应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邀请,合作研究光子晶体的纳米复合基础材料。1980-1987,1990曾6次获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基金评审专家,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Rheology,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过程工程学报等杂志审稿人,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特约审稿人。发表SCI、EI文章80余篇,发明专利45项(已获授权18项)。

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化学,胶体和界面化学
从事超微粒子可控制备,分子电子学和有序薄膜基础理论,纳米高科技技术的研究35年。从1995年起,负责和参与完成的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项,正在进行的国家863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许多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兴趣和关注
1.设计制备尺寸、形貌和结构都可控的纳米结构单元;对颗粒的表面进行包覆、掺杂、修饰调变研究;对颗粒的稳定性、微结构、介孔结构、分散性、表面带电状态性能深入研究,创造出相同物质传统材料不具备的奇特光、电、磁性能,进而组装光电薄膜,组装分子电子器件,组装仿生薄膜,研究酶分子生物传感器,是本研究团队主要的理论研究方向。
2.随着新材料研究日益向微观层次深入,纳米粒子复合作为复合材料制备开发的一种综合手段,按预定性能进行纳米新材料的设计和构建。为适应纳米科技在各领域的应用,我研究团队开展国际国内的广泛合作,将纳米胶体颗粒的光子晶体复合组装,电流变液材料和智能涂层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应用基础研究与纳米颗粒分散粉体添加,改性各类具有消毒、杀菌,自洁效应的低、中、高档涂料、陶瓷、玻璃、薄膜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研究紧密衔接,积极开展实验室成果的转化,在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正与国内外企业、公司合作进行中试、放量扩大试生产。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