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10.15)

【字体: 时间:2007年10月1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生物通综合: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上海48个“一类新药”亮相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10月12日晚19点30分,“中国科技第一展”———第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大幕。上海20多家单位、近70个产品和项目参展,分成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能源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三大展示板块。这是上海首次在生物医药领域组团参展,48个已获临床批文或新药证书的国家级“一类新药”集体亮相。  

  在“省市高新技术成果展”300平方米的上海展区内,一面“上海新药研究成果多媒体墙”成为观众“望闻问切”的热点区域。墙上有五个姿态各异的绿色运动人影,分别代表着人体头颈、心肺、胃肠、肝肾、骨及关节等五大部位。触摸屏电脑被嵌入每一个“人体”中,观众只要用手指点击,声画信息就会出现,告诉治疗该部位的所有沪产国家级新药,好像身处一间数字化的自动配药房。  

  这48个“一类新药”中不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力作。新药“希普林”用于治疗早老性痴呆症,它在中药“千层塔”活性成分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全新结构的衍生化合物,目前正在欧洲和国内同步展开临床试验,欧洲二期临床结果喜人,每日只需给药一次。用于治疗心绞痛、深静脉血栓等的“重组双功能水蛭素”,创新性地融入了抗凝活性最强的水蛭素,前期临床发现其具有抗凝、防栓双重作用,疗效明显优于野生型水蛭素。此外,基于新靶点的抗艾药物“尼非韦罗”可阻断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内的宿主细胞,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广谱性和抗耐药性,现正申请进入临床研究。  

  这批近5年来“厚积薄发”的新药,得益于上海18家生物医药研究中心所构成的新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链。18家中心有半数为国家级中心,涵盖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应用开发、工艺设计优化等药物研发不同环节,每年为全国服务的数量都超过为本地服务的数量。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都前来参加本届高交会。(
上海市人民政府)

 

我国肝胆疾病治疗药物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中心站。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每年有大约200万急性肝炎病例,其中甲型肝炎占半数,乙型肝炎占20%~25%,丙型肝炎占5%~10%,戊型肝炎占10%。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慢性肝炎病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肝病。

  肝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难以彻底治愈、病情反复发作的特点,肝病治疗药物用药量大,用药周期较长。肝病患者大都伴有胆囊疾病,需要同时应用胆病治疗药。在国内市场中,肝胆用药占有重要地位。



  高价位品种应用增加

  肝疾病治疗药主要有抗病毒药和辅助治疗药,本文主要对肝疾病辅助治疗药进行分析。

  庞大的患者群体造就了诱人的肝胆疾病治疗药市场,根据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肝胆疾病用药样本医院购药金额为36388万元。近几年,肝胆疾病用药市场增幅波动不大,从2004年起该类药物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一直稳步增长。医院购入肝胆疾病治疗药物金额大幅攀升,而用药数量增长相对缓慢,由此可见,在市场中,肝胆疾病治疗药较高价位品种应用增加。

  按照ATC分类,肝胆疾病治疗药属于消化系统及代谢系统用药,包括胆疾病治疗药和肝疾病辅助治疗药两类。根据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的数据,从2004年~2006年,肝疾病辅助治疗药一直占据肝胆疾病治疗药医院市场的重要位置,市场金额份额占到90%以上。胆疾病治疗药的市场份额较低,市场占有率一直低于10%,但近几年其市场份额在逐年增长,2006年较2004年增长1.32%。

  胆疾病治疗药主要用于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治疗以及急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由于胆疾病易反复发作,治疗周期偏长,故多年来在治疗中,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等多采用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胆道疾病,胆疾病治疗临床用药金额稳步上升,2004年~2007年上半年,其金额增长高于同期肝疾病治疗用药金额增长率。2004年~2007年2季度胆疾病治疗药的季度平均增长率为8.22%,2007年上半年胆疾病治疗药医院购药金额为3057万元。

  与胆疾病治疗药相比,肝病治疗药的医院购药金额增长稍慢,但也保持着平稳上升趋势,2004年~2007年上半年各季度平均增长率为6.71%。

  从剂型上看,肝病用药以注射剂型为主。2007年上半年,注射剂和粉针剂的销售数量虽然仅占整个肝病用药市场7.90%的份额,但其销售金额却占69.90%的份额。胆病用药以口服剂型为主。2007年上半年,口服剂型约占总体市场98.26的份额,剂型包括胶囊、片剂、颗粒剂等,仅茵栀黄有注射剂型。(
中国医药报)


帕金埃尔默3亿美元收购脐带血公司ViaCell

 

2007年10月1日,健康与工业科学仪器设备公司帕金埃尔默(PerkinElmer,NYSE:  PKI)宣布用3亿美元收购一家以脐带血储存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公司ViaCell(Nasdaq:VIAC)。这一收购价相当于以7.2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ViaCell公司全部的股票。在宣布当日,ViaCell的收盘价为4.77美元/股;次日开盘价飞涨至7.20美元/股,每股增长2.43美元或50%,交易量达到3000多万股,是平时日均交易量的15倍左右。收购将在今年年底完成,这次收购将使PerkinElmer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PerkinElmer在2006年的销售总额为15.5亿美元。ViaCell公司已保存13万份脐带血,预计今年相关产品销售额将达到6000万美元。PerkinElmer表示将出售ViaCell的治疗部分。大型公司介入脐带血业务还是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有分析家认为脐带血的应用和研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医药技术经济网)

 

四大政策影响生物医药产业

 

日前,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认为,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经历了由政策改革因素等带来的巨大困扰。在2006年,受四大政策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巨大压力;在2007年,医药企业正逐步适应政策变化,在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以及行业加强监管所营造的健康的产业环境下,生物医药产业正开始复苏。  

    四大政策影响生物医药产业

    《白皮书》认为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四大政策是:

     降价风潮。从1997年到2007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共调整药价24次,其中化学药降价16次、生物制品降价3次、中成药降价5次,合计降价共计547亿元。现在,医保目录中的2400种药品已全部由政府定价,药品行政性降价时代终告结束。今后,国家发改委每两年将调整一次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并将进一步扩充医保目录,对处方药实施政府定价也在计划之列。政策性降价导致医药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企业创利水平三年内下降了18%。与此同时,由于利润有限,一些临床常用的廉价药已退出市场。

    招标风潮。目前,全国已有90%的县级以上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参加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006年采购总金额超过1100亿元,占上述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总额的90%。药品招标采购追求低价、弱化质量、二次限价以及限价而不采购等问题导致廉价药退出市场,也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006年起,国家推行政府主导,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鼓励大型制药企业直接参与竞标,四川、广东、福建、河南等十余个省市已开始试行。

     药品监管风潮。2006年以来,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假药案、安徽华源“欣弗事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广东佰易药业问题血液制品等事件的相继发生,促使国家药监部门发动严厉的药品注册审批监管、安全性评价、GMP检查、药品辅料检查等工作,再加上针对一药多名的整治以及修改中药说明书等等措施,广大药企面临巨大压力。

     商业贿赂治理风潮。2006年开始的反商业贿赂政策风暴,医药腐败成商业贿赂重灾区。据商务部的统计,在我国,仅药品回扣一项每年就侵吞国家资产约7.7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针对医院药品购销环节中的回扣或利益交易问题,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生物医药产业开始复苏

    四大政策影响下,医药企业正逐步适应和调整,在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作用下,再加上行业加强监管下营造的健康的产业环境,生物医药产业出现明显复苏,全国医药工业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回升幅度较大。2007年上半年,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913.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1.3%;完成销售收入2677.8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1.8%;实现利润总额231.1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4.1%。预计全年医药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6000亿元大关。

    《白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正步入政策调整高峰期,行业政策将越来越多地影响我国医药经济运行的发展轨迹。在经历了大规模整治和连续降价后,医药行业面临大量亟待解决问题,医疗体制改革问题首当其冲。

    2007年,伴随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出台、药品继续政策性降价、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在全国展开、规范整顿“一药多名”措施、《处方管理办法》及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出台等一系列举措,一个新的医药行业秩序必将建立,目前的药品市场格局将被改变,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上的运作方式面临重大调整。此外,随着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推广和深化,目前药品消费过分集中于城市大型医院的状况也将得到改观。(
中国经济时报)

 

辉瑞指定新研发总裁 设立新生物技术中心

 

近日,辉瑞指定了新的研发部总裁,并设立“将具有生物技术企业精神”的新生物医疗中心。      

Martin  Mackay将继John  LaMattina之后出任研发部总裁。Martin  Mackay于1995年进入辉瑞,近年来一直担任全球研发副总裁及全球推广高级副总裁。就职后,Martin  Mackay将向首席行政官兼主席Jeff  Kindler汇报。Jeff  Kindler表示,Martin  Mackay的职责是改善公司的“发展目标、业绩评估、资源配置、企业文化及领导能力,保证辉瑞稳定地发行一系列新药”。      

以“极大促进末产品组合”的需要为开端,Martin  Mackay制定了一项5点计划,并指出,“在多个大有希望的医疗领域,我们拥有47种处于II  期试验阶段的复合药物,明年则拥有史上最多的III期药物。”与此同时,辉瑞需将资源集中于复合药物及机遇最大的治疗领域,并与业务发展部通力协作,保护优先领域的外部产品及平台。    

辉瑞还表示,由于最近的组织调整将告结束,公司将“大幅提高生产力标准”。Martin  Mackay表示,辉瑞已经完成了所有研发项目的转移工作,将数百位科学家重新部署至其他地点,并补充说,“快速发展末期产品的计划已经到位”。(
中国医药123网)

 

荒谬的专利

 

是什么使依赖专利的制药公司采取这样的方式设定新药的价格呢?  

  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经济因素,在这个创意非常重要的市场中,发明了新药(或者至少对新药拥有所有权)的公司要取得回报。第二个是法律因素,政府以专利保护的形式给了这些公司垄断权,使它们可以独占所谓的“知识产权”。  

  通常,那些把此类垄断权授予市场(比如电力行业和电信服务业)的政府都对价格进行谨慎的管控,而那些没有对价格谨慎管控的政府则往往遭遇麻烦。事实上,大多数国家都尝试过控制药品价格。但是美国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而且它最近还通过与澳大利亚、秘鲁、危地马拉和其他中美洲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或区域性自由贸易谈判,削弱了这些国家控制药品价格的能力。  

  2003  年末,《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说,“在成功击退了国内对处方药价格的控制后,美国制药行业正打算在政府和国会的帮助下在海外如法炮制。  

  澳大利亚贸易部部长马克·  韦尔(MarkVaile)说,美国官员在与澳大利亚讨论自由贸易协议的过程中,曾向他们施加压力,要他们削弱澳大利亚政府对处方药价格的控制。”2004  年5  月,澳大利亚政府勉强同意了这个要求。法国总统认为这种通过双边贸易谈判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的行为就相当于“敲诈”。  

  只要制药企业实施某种价格约束,这一系统似乎多多少少地会发挥作用。  

  但是“股东价值”的概念出现了,它驱使高层管理者抬高股票价格,也驱使上市公司对药品收取高价,只要市场愿意承担。但是,市场愿意承担的价格不一定是病人能负担得起的价格。  

  1998  年,由世界上大多数大型依赖专利的制药公司组成的联盟(其中也包括一些以前以承担社会责任著称的公司)发起了一项针对南非政府的法律诉讼,阻止南非政府打算降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价格的措施。后来的媒体报道指出,西方国家每个病人每年用于鸡尾酒治疗的专利药品的价格是10000  到15000  美元,而至少有一家一般生产商声称,可以以350  美元的价格向南非政府供应必要的药物。这个报道出来以后,制药行业于2001  年撤回了诉讼,并同意补偿南非政府为此支付的法律费用。  

  是什么促使这些公司最初发起这样的挑战呢?有人可能说,是为了维护一个对它们自己有利的制度,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如果价格下降有利于南非的穷人,为什么不会有利于美国的穷人呢?  

  实际上,为什么不会有利于中等收入的美国人呢?尤其是在“雇主和保险公司不断改变患者要自行承担的医疗费”的情况下,一位行业分析师说,这使得“随着价格上涨,人们买的药变少了”。制药公司撤销了对南非的诉讼,这说明了美国的制度是多么值得质疑。  

  制药行业自己说自己是“以研究为基础的行业”,但是我打算把它叫做“依赖专利的行业”。可以用一个框架来代表这个行业,这个框架是一个经营链,里面包括四个阶段。  

  研究阶段产生了可以申请专利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成本很高,开发风险也很大,这为它们的高价格提供了理由。  

  开发阶段是通过复杂的测试对专利进行注册,这个过程的成本可能也很高,不过这个阶段往往比较结构化,也更容易管理。制造阶段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且成本通常也不太高,有人估计平均占出厂价格的3%。最后是促销阶段,这个阶段包括营销和销售产品,成本通常也很高。  

  我将从医学杂志、商业媒体和大众媒体上的文章中选取一些证据,来说明在价格管制不充分的情况下,赋予私人公司公开的垄断权,让它们拥有一种能够决定使用者生死的产品的专利是多么的荒谬。现在在美国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而且如果美国采取的联合行动成功了,这种状态还会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IT经理世界)

 

杜邦等待20年“押宝”中国环保未来

 

经过20年的耐心等待和瞄准,杜邦终于在中国市场等来了足以让它在中国续写基业长青的猎物——中国的绿色未来。这位狙击手迅速地抢占市场,迎接他的中国时代。

  有一家公司让你不得不心怀敬意,那就是全球500强中唯一超过200年历史的老寿星——杜邦公司。但与其盛名不符的是,从1988年设立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至今,杜邦在这里的投资额只有区区7亿美元。中国市场对于杜邦市场份额的贡献仅仅4%。有的观点更加直接——杜邦在中国“失去了”20年。

  过去的20年里,杜邦似乎总在等待和观察。但是,经过长达20年的耐心瞄准,今天的杜邦终于找到了启动中国战车的钥匙,开始迅速的冲锋。

  9月20日,杜邦公司宣布杜邦包装用塑料及工业用树脂部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一家合资公司,生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EVA)。合资公司计划于2008年底投产,年生产能力达6万吨。

  不要小看这条新闻。该合资企业由中国石化持股55%,杜邦持股45%,对于一直在中国坚持控股并且坚守自己业务发展观的杜邦来说,这是一次拓展中国业务方式的重要尝试和转变。(
商务周刊)

 

 

美国九大顶级都市圈生物技术中心剖析

 

美国九大顶级都市圈生物技术中心剖析——集聚、特色与重点

   据世界财经报道讯,  新兴技术产业的先驱—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至今,刚过而立之年。生物技术被广为认作是科学进步的下一项前沿领域,它将带来全新的产业。种种新技术的潜在经济影响力虽然目前处于未知状态,但势必影响深远。生物技术的突破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已愈加鲜明,2000年6月,人类基因图的揭密可望为疾病诊治开启新的时代;相伴而至的是,各界对生物技术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一项面向美国国内77个地区经济发展机构和36个州层面经济发展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83%的机构已将生物技术列为其区域产业发展的头两项目标之一;约41个州已开发了相关项目或活动,激励生物技术在当地的发展。显而易见,美国各都市区力争成为生物技术之都的竞争之路是激烈的。

    一、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高度集中在9大都市区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9大都市区:波士顿、洛杉矶、纽约、费城、洛丽-杜朗、圣迭戈、旧金山、西雅图、华盛顿/巴尔的摩。

   上述9大都市区拥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全国研发投资总额的60%,以及全美生物技术相关专利总数的近三分之二。  

    生物技术商业化在上述区域体现得更为明显:全美75%以上的生物技术公司(雇员超过100人),以及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新兴公司,选址扎根9大都市区。  

    生物制药领域的风险投资中,每9美元就有8美元投放在这里,而95%的产业研发联盟资金投资在这9大都市区。

    以《生命的迹象-美国生物技术中心的成长》为题的研究报告,汇总了美国51个最大都市区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和商业化状况的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51个都市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9大都市区。

    生物技术产业集聚的9大都市区,无论是在研究水平,还是商业化程度上,与其余42个大都市区相比,均占有明显优势。

    9大生物技术中心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投资总额几乎是其它大都市区的8倍,拥有的生物技术公司总数是其它大都市区的10倍,风险资本投资水平是其它都市区的近30倍。平均下来,一个顶级生物技术中心的专业研发活动是一般都市区的9倍,商业化活动水平是一般都市区的20倍之多。

      二、美国生物技术中心—各具特色、各有强项
     9大都市区发展成为今日美国的生物技术中心,原因自然多种多样。鉴于各大都市区生物技术产业活动的差异化,基本可以将其分为:制药中心、生物技术先驱者、生物技术挑战者、生物技术中心四大类。  

    制药中心—纽约、费城是美国制药行业的传统中心:美国大型制药制造商总部多选址于此,因而集中了大量生物技术活动。他们在研究领域的实力明显强于其商业化水平,与波士顿、旧金山两市是鲜明对比。  

    生物技术先驱者:无论以何指标衡量,波士顿和旧金山是全美当之无愧的生物技术之都。她们于70年代崛起,长期致力于争取产业先发优势,并结合自身坚实的研究基础,是生物技术行业先驱公司的聚集地。两大都市不仅有着出色的生物技术研究活动,在商业化上也胜人一筹。全美20大顶级医学研究机构中有6家选址两市(各占3家),而且过去10年中全美生物基础相关专利逾3000项在这2市产生。  

    生物技术挑战者:洛丽-杜朗、西雅图、圣迭戈在过去10年的生物技术商业化活动迅速增长,以广为人知且资金雄厚的医药研究设施为本,集中了不少生物技术的初创型企业;在催生新公司、确保风险投资,以及与制药企业签订研究合同等方面,尤为成功。圣迭戈是高通公司——专门生产CDMA无线通信产品的总部所在地,也是IBM、诺基亚、爱立信和英特尔等的研究基地之一;洛丽-杜朗所在的北卡州研究三角园,是美国五大生物园区之一(另四个是波士顿、旧金山、圣迭戈和华盛顿);华盛顿州首府西雅图是微软公司总部所在地,是美国高科技重镇。  

    生物技术中心:华盛顿/巴尔的摩、洛杉矶两市集聚了研究机构和实力强劲的企业,各有所长。华盛顿-巴尔的摩都市区集中了大批生物技术公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的投资力量雄厚,每年接受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投资几乎达10亿美元,居全美第三,列波士顿和纽约之后。洛杉矶大都市区是全美第二大都市区,是全美最大生物技术公司安进公司(Amgen)总部所在地。(
世界财经报道)

 


全球医药巨头重金下注疫苗 部分疫苗潜力大

 

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之后,全球医药行业开始有点力不从心。这时,潜力巨大的疫苗市场吸引了全球医药巨头们的目光,无论是已经踏足疫苗领域的一分子还是那些“门外汉”,都在加强自己在疫苗领域的地位。
  2006年,占全球医药市场45%份额的北美地区市场增长了8.3%,达到2901亿美元,而2005年的增幅仅为5.4%。尽管北美市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2006年全球医药行业销售额的增长速度仅为1位数,而且这已经是连续第3年了。与1999~2003年连续5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时期相比,可见其风光已不再,全球医药行业真是力不从心了。

  就在全球医药巨头们苦苦寻找新的增长点时,疫苗走进了他们的视野。据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旗下的疫苗部门赛诺菲-巴斯德估计,目前的疫苗市场虽然已经达到了97亿欧元,但到2012年时,疫苗市场将翻番,超过180亿欧元。据国外分析估计,2006年疫苗市场加上现有的金字招牌抗肿瘤疫苗,将达到250亿美元。

  数据显示,疫苗品牌的前20名占据了全球疫苗市场的77%。另外,研发线中的疫苗数量也急剧增加,已经提交申请或已经获得批准的新疫苗已经达到20种,处于Ⅲ期临床试验疫苗有31种。

  巨资投入

  全球疫苗巨头如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巴斯德和默沙东正在期望疫苗能成为他们前进的主要推进器。因此,他们相继加大了在疫苗领域的资金投入。

  葛兰素史克旗下的疫苗部门葛兰素史克生物公司2006年的收入占据了母公司总收入的8.4%,单单是疫苗的销售额就增长了23%,达到34亿美元。因此,葛兰素史克生物公司被看作是葛兰素史克业务增长的重要部分。葛兰素史克生物公司已从仅有1只产品、年收入仅为300万美元的小公司,成长为年收入20亿美元、还有6只疫苗已进入研发末期的“庞然大物”。在过去的5年间,葛兰素史克公司的疫苗业绩翻番,并希望接下来的5年内,疫苗业绩能继续贡献优秀的成绩。

  赛诺菲-巴斯德与默沙东合作成立的Sanofi  Pasteur  MSD公司也已成为流感疫苗的领头羊。2006年,赛诺菲-巴斯德的收入占据了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年收入的8.9%,同比增长了22.7%,达到35亿美元。2006年,Sanofi  Pasteur  MSD的收入上升了5.3%,达到9.14亿美元。赛诺菲-巴斯德增长态势很好,该公司在流感、脑膜炎、免疫疫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小儿麻痹症、百日咳、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领域也有很强的优势。今年,赛诺菲-巴斯德将至少有两只疫苗产品上市,是在美国上市的Pentacel和在墨西哥上市的Pentaxim。

  默沙东乐观地预计,今年公司的疫苗销售额将达到28亿~32亿美元,而2006年的疫苗销售额为1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73%。默沙东在2005、2006年有3只疫苗新品上市:可防止引发子宫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16和HPV18感染的宫颈癌疫苗Gardasil;预防儿童腹泻的轮状病毒疫苗RotaTeq;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

  疫苗领域中的老四——惠氏公司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疫苗的研发。2006年该公司肺炎球菌疫苗Prevnar的销售额为19亿美元,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交易及经纪公司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的分析师认为,Prevnar在2009年的销售峰值将达到30亿美元。

  虎视眈眈的“门外汉”

  除了上述已拥有疫苗业务的大型制药公司之外,其他大型制药公司最近也在试图进入疫苗领域。诺华2006年以55亿美元收购了凯龙,这项收购标志着诺华进入了全球疫苗领域的前5强,诺华由此成为全球第二大流感疫苗制造企业。诺华在其保健部门中已经成立了第4个分部门,该部门专注于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究。

  2006年10月,辉瑞收购了英国疫苗企业PowderMed。PowderMed是DNA疫苗研发领域的领先者,这是辉瑞公司第一次介入疫苗领域。辉瑞宣布,收购PowderMed对公司的疫苗业务来说是一项战略性的决策。但收购PowderMed只是该公司进入疫苗领域的第一步。辉瑞计划通过其内、外部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疫苗业务。PowderMed给辉瑞公司的研发线增加了许多疫苗,其中包括了流感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和乙肝疫苗。PowderMed开发的疫苗不需要针头注射,而是使用压力氦气将涂有DNA的黄金微粒注入皮肤。PowderMed表示,有证据表明,使用这种技术的疫苗能够更好地产生抗体与细胞为媒介的免疫反应,可能要比传统的疫苗更为有效。

  今年4月,阿斯利康公司宣布收购美国生物技术专业公司MedImmune。MedImmune将第一次为阿斯利康注入疫苗产品。MedImmune除了可从默沙东和葛兰素史克公司收取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产品(Gardasil、Cervarix)的专利提成外,还有一系列已进入研发末期的疫苗产品。

  甚至那些已经拥有疫苗业务的公司也正在加大对疫苗研究公司的关注,葛兰素史克2005年收购了位于西雅图的专长于免疫治疗学的美国公司Corixa和ID  Biomedical,后者将加大葛兰素史克公司在美国疫苗市场的影响力。

  在今年4月,赛诺菲-巴斯德公司主席兼CEO  Wayne  Pisan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在对即将发生的并购的可能性作出了评价。他说:“我认为,疫苗领域前五强之间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小型公司之间的并购有可能会发生。”对于疫苗市场未来份额的变化,他说:“由于宫颈癌疫苗Gardasil的成功,默沙东公司在疫苗市场的份额将上升,但不论是对葛兰素史克还是对赛诺菲-巴斯德来说,市场份额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他们仍将继续保持均衡的增长。”

  未来的“重磅炸弹”

  最近几年上市的许多新疫苗中,有一些疫苗具有“重磅炸弹”的潜力。

  自2005年以来,葛兰素史克治疗胃肠炎的疫苗Rotarix已经在许多国家上市。宫颈癌疫苗Cervarix已经于2006年在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出申请,2007年3月已获准在美国上市,预计2007年最高销售额将达到12亿美元。一种与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乙肝病毒、脑膜炎双球菌、血清A、C、破伤风毒素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结合成的偶联疫苗(conjugated  vaccine)  Globorix,已于今年3月在欧洲提起申请。H5N1流感疫苗已经在今年1月提起申请。许多分析师认为,Cervarix是葛兰素史克公司近期研发线中最有机会成为“重磅炸弹”的药物,葛兰素史克公司估计Cervarix在2010年的销售额将达到35亿~70亿美元。

  默沙东和赛诺菲-巴斯德的宫颈癌疫苗Gardasil已于2006年6月在美国首次上市,并被推荐给许多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今年,Gardasil将给Sanofi  Pasteur  MSD带来巨大的利润。”Pisano在今年1月宣布赛诺菲-安万特公司2006年业绩时表示,疫苗产品将推动公司未来的增长,轮状病毒疫苗RotaTeq、流感疫苗微型注射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疫苗ProQuad、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和脑膜炎疫苗Menactra。其中于2005年3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的Menactra,2006年的销售额达到3.3亿美元,今年第1季度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2.46亿美元。

  人类对疫苗的需求毋庸置疑。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在2001年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在9种儿童疾病的疫苗接种上投入1美元,能节约6美元的医疗保健直接支出,节约18美元的间接支出。重要的是,接种疫苗能挽救生命。(
医药济报)



BMS扩张生物制药产品线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近日宣布,已斥资约4.3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药物研发公司Adnexus制药。百时美施贵宝高层表示,此次并购将促进该公司在生物科技药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使BMS的多个关键医疗领域(包括肿瘤学)得到优化组合。

  据了解,BMS此次并购的主要项目是Adnexus开发的一类新型生物科技药物,其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抗血管形成药物,目前处于I期研发阶段。根据协议,百时美施贵宝以4亿3000万美元的总价收购Adnexus,扣除Adnexus的净现款结存后,净收购价为4亿1500万美元。另外,根据获利能力付款方案,若取得某些研发及监管阶段性成果,百时美施贵宝可能另外支付近7500万美元,即分3次付款,每次近2500万美元。(
南方都市报)

 

国际资本追捧中国医药业

 

仅今年上半年,就已有5家国内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募集到超量资金,同时国际资本进入国内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在日前举办的“2007中国生物医药发展峰会”上,国际资本对中国医药行业的追捧成为大热话题。

  “世界范围内的风险投资都将向中国靠拢。”和君创业投资咨询公司一高管称,“其中一个投资焦点就是医药行业,尤其是生物制药领域。由于中国科技人才储备雄厚,智力容量足够大,致使风险投资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新药研发非常感兴趣。”

  中国药企入选在美IPO十佳

  这一点可以在多个企业得到体现。今年4月,江苏先声药业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26亿美元,市值超过10亿美元。其“重磅筹码”就是以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收购到的一个名为“恩度”的全球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

  据了解,药明康德定出的招股价格是以每股14美元的价格出售接近1320万股的美国存托凭证(ADR),筹资规模由此确定为1.84亿美元。而药明康德原来的定价区间为每股11-13美元,发行价比原先预定的多出8%。而首个交易日开盘价更是升至18.5美元,当日最高价达到20美元,收盘价上涨40%,成交1036万股,共融资约1.846亿美元,一举成为今年在美表现最佳的前十个IPO之一。

  外资将推动国内行业整合

  今年6月,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还将首笔1000万美元投给百奥维达中国公司,后者是全球首个专注于中国生命科学投资的风投公司。礼来称,今后还可能直接投资中国中小型企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际资本的注入,将给中国医药行业的整合发展带来助推力。因为获得资本支持的药企“腰板硬了”,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吞并其他企业,达到资源组合和重新调配的目的。而优胜劣汰之后,国内医药界的巨头就可能迅速崛起。(
南方都市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