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时保:中国能获诺贝尔奖又如何

【字体: 时间:2007年10月11日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编辑推荐:

  新一年诺贝尔奖从10月8日起陆续公布得主,又一次吸引了全球众多目光,也又一次拨动众多中国人的心结。

  
新一年诺贝尔奖从10月8日起陆续公布得主,又一次吸引了全球众多目光,也又一次拨动众多中国人的心结。
 
提到诺贝尔奖,中国人心中就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为何百余年来获奖者多是西方人?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如今经济发展更是耀眼,为何从未受到眷顾?虽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华人领奖,但其学术活动及知识结构主要受惠于西方文明。
 
在彻底洗雪了“金牌零的耻辱”、甚至进入“奥运三甲”后,原本渴望金牌的急切心情,如今却反转为对“举国体制”的思考与质疑:与其为虚荣浪费庞大国力,何不投入全民基础运动?可惜,得不到的东西似乎总是最好的。对奥斯卡“小金人”与诺贝尔奖,不少中国人的迷恋依旧、矛盾依旧。
 
即使今年真有中国人获奖,也很难掩盖中国现有窘境:“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年年举行,可不是一等发明奖空缺,就是最高科学技术奖无人荣膺;至于文学,一批“下半身写作”者及年轻“文抄公”,除了闹腾,留下了什么精神食粮?
 
倘因有人获奖而令国人陷入沾沾自喜,反而会丧失一份民族反思的清醒,更非幸事。
 
去年3月,5位诺贝尔奖评委首次应邀访华,几乎一致地表达了观点:中国人似乎喜欢获奖,许多学者获了很多奖,但研究与获奖是两码事,对学者来说,好奇心比获奖更重要!——此语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肯綮。
 
十多年来,诺贝尔奖总伴随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搞笑诺贝尔奖”——评定各种新奇搞怪的“科学创意”,如同“金酸莓”之于奥斯卡,它的存在展示了西方人对获奖“功名”的轻视。
 
最可贵的是,这些“搞笑”成果并非无中生有,其记录了研究者的严肃态度和踏实研究历程,有理有据。正因有了这份求索的韧劲,“搞笑奖”其实是对人类自负的最好警示,其获得社会的宽容也毫无意外可言。
 
不断创新与宽容失败,这才是诺奖及其衍生品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国追求的是这些吗?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诺贝尔奖|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