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2007年科技工作报告

【字体: 时间:2007年01月3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解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2007年科技工作报告

  

生物通报道:


解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2007年科技工作报告 
 

   北京1月29日电(记者  刘恕) 2007年是“十一五”各项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的关键一年。在今天召开的2007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作了题为《狠抓落实协力攻坚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突破》的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能力,明确了今年的科技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进2007年的各项科技工作。

  利用好科技发展跃升期的宝贵机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事业有了大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跃升期。科技工作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新局面。

  一是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形成。2005年我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位;全时R&D人员136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期间,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达到55%以上。在2005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60%。

  二是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相当,其中纳米领域论文引用数位居世界前列。

  三是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被攻克。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10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龙芯2号”64位高性能CPU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0.1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高端技术的突破,为改变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在生物技术领域,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十五”期间,863计划共有15个品种获得一类新药证书,109个新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四是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由世界第13位提高到第4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也从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4位。“十五”期间,仅国家863计划就申请专利2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7000项;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700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数是“九五”期间总和的5倍。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是高技术产业化迅速发展。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高新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达到802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40%左右,高新区企业4万多种产品中自有技术的产品已超过70%。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科技工作发展取得七个经验

  科技工作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取得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科技发展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实行了7个坚持:

  ———坚持从创新型国家全局出发,服务于国家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坚持把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着力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遵循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着眼科技持续发展,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

  ———坚持把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把加强宏观科技管理作为推进科技工作的关键措施;

  ———坚持以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活力为出发点,把优化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任务,着力加强科技政策协调和创新文化建设;

  ———坚持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推进自主创新,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实效;

  ———坚持统筹协调全国科技力量,充分调动部门、地方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2007年科技工作三大战略任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年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三大战略任务。

  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5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的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特别是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机制等。

  提升五方面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科技工作亮点频闪

  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新办法和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今年要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据悉,为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将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还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为更好地解决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合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紧迫性问题,科技部将在确保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据悉,这批重点科技专项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重点专项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筹建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技计划中仍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和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将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要突出节能、降耗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发布,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

  同时,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

  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据悉,今年将完善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

  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2007年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据悉,今年在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开展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检查

  全社会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经费监管力度也要相应加大。2007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落实配套政策的联动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要加强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

  为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家计划向地方和行业延伸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为抓手,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将承载更多“使命”。

  为加强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的衔接,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将会同地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将其列入省部会商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为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今后科技部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基本着眼点,通过科技规划和计划,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进一步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发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

  《“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实现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新突破,加快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今年,遵循这个基本思路,以“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重点,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医药、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和“技术国际援助和科技企业走出去”专项。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促进我国优秀科研机构、大学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大学的实质合作,在我国的战略重点领域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并列入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重点。利用国家高新区、海外科技园,设立一批国际联合研发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基地。

   自主创新潮涌神州——2006年科技工作回顾
 

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

 

图为歼-10战斗机。

纯电动汽车

超级稻

    编者按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向全社会发出了加强自主创新的“动员令”。此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规划纲要》)也公开发布。

  一年来,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和深入贯彻大会精神,深入实施《规划纲要》,在加强宏观管理、制定配套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掀起了推动自主创新的热潮。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科技工作亮点和成就,充满希望地期待着2007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新气象:切实贯彻大会精神科技投入大幅增长

  新闻回放

  2月22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部署实施《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省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

  热点扫描

  2006年,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抓紧部署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工作。

  目前,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个国务院部门以及军队系统相继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做出了贯彻自主创新的决定,制定了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大多数地方提出建设创新型省、市的发展目标,在支持企业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了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各地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湖北、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将科技资源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整合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国家各有关部门也积极响应,采取实际措施,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发改委安排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国资委决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将自主创新纳入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商务部决定安排专项经费,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打造一批高科技自主品牌;国家开发银行与科技部签署了贷款总额为500亿元的《“十一五”期间支持自主创新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支持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以及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基金委等,都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切实举措。

  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2.5%以上。而目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投入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仍显不足。在召开科技大会之后,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财政科技投入大幅提高。

  政府科技拨款稳步增加,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并在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方面有所突破。2006年全国科技经费大幅度增加,其中科技三项费增幅为31%,科学事业费增幅为15%,其他专项经费增幅为42%。国家科技计划经费大幅增加,其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60.064亿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由10.5亿元增加到14亿元,增幅33.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由16亿元增加到40亿元,增幅150%;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10亿元;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经费)资金由过去的1个亿,增长为今年的3个亿。

  除中央财政外,各地科技经费有了大幅度增长,湖南、安徽、江西等14个省市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超过50%。深圳市提出“十一五”期间市、区两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要达到100亿元。这些举措为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科技目标、任务和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为切实使用好科技经费,科技部等部门一方面不断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就完善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财政经费支持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修订完善了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的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经费的支持方向、支出范围和标准等,加强了经费监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科研项目预算评审机制,制定发布了《科技部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评估评审规范》以及《科技部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评估评审实施细则》。印发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加强面向行业科技经费监管。

    记者点评

  各省市、各部门围绕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不是搞形式、走过场,自主创新不是“一阵风”。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道路日益成为各地的迫切需求。各级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找问题,查不足,出对策,目的就是统一思想,上下拧成一股绳儿,齐心协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过去,每当谈及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科技投入不足往往首当其冲。全国科技大会后,各省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这个硬指标的直线上升表明,各省党政领导干部把自主创新真正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是动了真格的。而有了钱怎么切实管好用好,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一系列强化科技经费监管办法的出台,从制度上确保了科技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

  新进展:深化宏观管理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新闻回放

  2006年7月6日,科技部发布消息,推出宏观管理改革七大措施,从计划管理体系、调整机构设置和职能、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机制、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内部结构,完善相关制度,推动政府管理职能的实质性转变。

  热点扫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自主创新,宏观管理创新必须先行。科技部进一步实现职能转变,积极推进科技管理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2006年是落实《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一五”科技工作的关键之年。为保证“十一五”科技工作在新框架下运行,科技部把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调整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切入口,新的布局更加符合《规划纲要》和自主创新的要求。

  调整后的国家科技计划主要由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组成。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正抓紧编制各重大专项的总体实施方案,认真研究组织重大专项实施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和制定配套政策工作。大型飞机、重大新药创制等7个专项已经启动综合论证和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基本科技计划包括基础研究计划、国家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计划,科技计划结构更趋于优化。863计划、973计划调整了定位,大幅度增加了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和队伍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设立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加大了对能源、环境、人口健康等瓶颈问题的攻关力度;加大了对公益研究的支持力度,将社会公益科技经费与工业科技经费的比例由过去的3∶7调整到5∶5;设立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计划,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调整了国际科技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等政策引导类计划,加强对项目、人才和基地的统筹。

  与此同时,科技部调整了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初步形成了计划管理新体制。一是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网上申报、立项、评审,建立科技计划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计划管理模式。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制定了加强科技计划管理与健全监督机制的意见,规范计划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和任务。引入第三方评估监理机制,加强对计划实施绩效和管理绩效的考评。三是改革科技计划成果鉴定制度。进一步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逐步取消政府对科技成果的鉴定,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配套改革。

  科技部采取切实举措,加强了与计划管理改革相适应的宏观管理职能。在“十一五”科技计划实施中,开始推行“政事分开”,把具体实施的工作下放到部门、地方和科研机构。支撑计划首批启动的项目中委托部门、地方、企业组织实施的共120项,占82%。973计划4个重大科学计划全部委托中科院、教育部组织实施。重大专项的实施牵头单位全部由有关部门、地方、大企业和大学承担。科技部把管理重点转移到实施方案审定、监督评价和宏观调控上来。

  由于科技资源和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目前,科研项目重复交叉问题较严重。为此,科技部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管理效益。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部门之间、军与民之间、各类规划和计划以及重大项目的沟通和协调。建立了部省会商制度,加强部省沟通,围绕产业和区域重大科技需求加强资源整合,突出综合集成,在引进消化吸收、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行动等方面实现联动。建立国家科学数据、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覆盖相关部门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数据库,严堵多头申请和重复立项。

  针对科技界存在的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科技部从制度和措施上进一步促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通过推进科技法制化进程,实施计划管理、评价和奖励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净化创新环境。制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关于国家科技计划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与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协等部门合作,建立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查处重大科技造假事件。这些举措为规范管理、加强监督、遏制腐败等提供了保障。

    记者点评

  给自己“下刀子”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政府最大的职责在于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为顺应自主创新的需求,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改革,成了今年科技部的“大动作”。

  忙于争取项目、身陷频繁的量化评价,曾让一些潜心做学问的科技人员很苦恼。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行网上申报、改革评价制度,这些举措排除了“干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宽松、安静的研究环境。改革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净化学术空气,何愁创新成果不能大量涌现?

    新突破:制定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实用有效

  新闻回放

  2006年4月17日,深圳市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有关配套政策,20个政府部门联手推出20个配套政策,共计340条,包括鼓励创新、科技投入、政府采购、人才、教育、标准化战略、保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诸多方面。

  热点扫描

  为确保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在我国现行政策体系中,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还不够协调,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扫清制度性障碍,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识。

  为落实国务院颁布的《规划纲要》60条配套政策,在国务院领导下,科技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16个部门牵头制定99项实施细则,提出细化和落实配套政策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制约自主创新的主要政策问题,突出了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结合。特别是在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稳定支持、研发投入的税收抵扣、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中介机构发展的税收扶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加强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和支持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和进展。目前,大部分实施细则已经形成政策文件,其中50多项政策细则已发布。

  一年来,各地也紧密结合《规划纲要》实施的需要和本地实际,在发展目标、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突破性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和细化了国务院发布的配套政策。

  在加强金融支持方面,深圳提出成立股权登记托管中心,技术企业的产权可在中心进行转让;江苏省对科技项目贷款年递增20%以上的商业银行,由财政给予风险补贴;北京市、上海市对符合条件的风险投资机构由财政资金给予支持;上海、深圳、河北、辽宁提出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担保发生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在落实税收政策方面,天津市和安徽省规定企业化转制院所在税收政策到期后再延长3—5年。

  在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方面,深圳利用专项资金对国际专利申请给予资助;江苏对重大发明专利和向国外申请专利的申请费、实审费全额补贴;大连对自主研制形成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给予资金支持;上海规定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最高比例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

  此外,各地配套政策还在加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国有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较有力度的政策和措施。深圳市对自主创新型科研机构设定三个等级,并分别给予200—1000万元的建设资助;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上海提出,国企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逐步达到5%以上,并将自主创新的成果与国有企业领导人业绩挂钩,“引逼”企业创新。

     记者点评

  政策是导向,具有放大效应。为用好现有的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支持引导作用,中央和各级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上没少动脑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有机结合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在激活企业创新动力方面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多年来,由于我国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方面缺乏协同,各唱各的调。如今,以自主创新为基调,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形成了“大合唱”。

    新举措:激励企业为主体“引逼”措施更有效

  新闻回放

  2006年7月23日,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103家企业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创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重点支持,以此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热点扫描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在这个问题上达成的广泛共识,是多年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与科技关系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

  去年,科技部会同国资委、总工会联合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建立跨部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已有103家企业入选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同时,细化支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措施,协调国家开发行、证监会、证券业协会、深交所、中关村管委会等,制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政策。对列入创新型试点的企业可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技术标准试点工作、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政策性贷款、科技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试点工作中予以优先支持。

  科技部还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实施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工程,开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构建企业研发体系,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和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为创业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科技部会同财政部起草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及环境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与国家开发行联合下发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指引》,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贴息政策。

  2006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六部门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重点加强产业化基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支持软件、材料等若干领域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

  国家科技计划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对于具有明确目标产品或面向产业发展的项目课题,要求由企业牵头或必须有企业参与。支撑计划95%以上的项目都有企业参与,企业为牵头承担单位的课题占到了1/3。863计划项目的课题依托单位企业占27%,产学研的课题占36%。

    记者点评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尤其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技术、产业化等任何一个链条的断裂,都有可能跌入“死亡谷”,或者成为长不大、死不了的“小老头儿”。

  国家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提供最实用的政策支持,不仅让勇于和乐于创新的成长型科技企业走得健康稳健,也激励更多企业投身于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企业要把各级各项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到位,加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新成果: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创新硕果喜人

  新闻回放

  2006年9月13日,在单处理器设计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龙芯2E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通过了专家验收,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祖国大陆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

  热点扫描

  在自主创新旗帜的引领下,2006年我国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领域又获得了一大批引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果。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基础研究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众多领域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某些领域已进入国际前列。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并列,数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的高质量论文和引文总数在世界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其中纳米领域的论文数量已处在前两位,引用数也居世界前列。20多年前,我国曾在世界顶尖的《细胞》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此后一直是空白,2005年,中国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合作发表了4篇,2006年又以第一作者及合作发表了7篇论文。

  2006年,一批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被攻克,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载人航天工程、超级计算机、移动通信系统、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等领域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以信息领域为例,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64位高性能CPU通用芯片———龙芯2号、“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0.1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高端技术的突破,为改变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加强前沿技术研究,积极抢占未来的战略制高点,在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中提出的重大任务,强调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在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安排了38个专题、29个重大项目和若干重点项目,已开始逐步启动。

  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科技部大幅度地提高公益性研究经费的比重,着力改善社会公益研究的基础条件,对完成改革阶段性目标的重点公益类和基础类院所研究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依托支撑计划,在能源、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领域落实经费达105亿元。在矿产和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禽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国家高新区作为经济和科技结合的一个典范,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高新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达到802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40%左右,高新区企业4万多种产品中自有技术的产品已超过70%。

    记者点评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是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途径。令人欣喜的是,在科技创新之树上,我国已经结出越来越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实。尽管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科技产业化尚有很长的路走。但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支持下,自主创新产品在应用中会越来越成熟。

我国科技发展步入重要跃升期


    本报北京1月29日讯(记者王静)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过去一年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社会R&D总支出近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政府科技拨款稳步增加,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事业有了大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是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形成。2005年我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全时R&D人员136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期间,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达到55%以上。在2005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60%。

    二是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相当,其中纳米领域论文引用数居世界前列。

    三是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被攻克。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10”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信息领域为例,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龙芯2号”64位高性能CPU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0.1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高端技术的突破,为改变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在生物技术领域,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十五”期间,“863”计划共有15个新药品种获一类新药证书,109个新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四是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由世界第13位提高到第4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也从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4位。“十五”期间,仅国家“863”计划就申请专利2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7000项;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700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数是“九五”期间总和的5倍。

    五是高技术产业化迅速发展。以国家253个高新区为例,据统计,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高新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达到802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的40%左右,高新区企业40000多种产品中自有技术的产品已超过70%。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此外,实施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也有新的发展。经过五年的艰苦谈判,正式加入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计划)。发布了《“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进行了部署。颁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在医药、信息通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徐冠华指出,2007年科技部将重点加强做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第一,落实《规划纲要》重大专项方案论证工作,正式启动若干重大专项。根据重大专项实施的要求和目前进展的实际情况,今年工作的重点是落实实施方案和组织论证工作,力争16个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年底前全部提交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审议,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第二,实施以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重点专项,解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问题。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在确保国家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协调科技计划和部门、地方科技资源,组织实施若干重点专项,初步考虑在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第三,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同时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和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第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二是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建设和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经验。三是提升农村基层科技工作活力和能力。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强化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突出节能、降耗主题。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发布,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第六,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以创新型企业试点和促进产学研结合为重点。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组织科技改革专项调研,提出新形势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继续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通过科研诚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形成指导科研诚信建设的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科研诚信建设。

    第七,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环境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地方、行业科技工作。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达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加强行业科技工作;进一步密切科技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联系,密切科技计划项目与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联系;把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作为“火炬”工作的重点。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发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第八,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开创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新局面。以“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重点,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医药、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结合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的开展,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促进我国优秀科研机构、大学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大学的实质合作,建立一批国际联合研发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基地。  
 
 
科技进入重要跃升期 产出能力有待提高 
 
 
  本报北京1月29日讯 记者杨健从今天在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据初步统计,2006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总支出达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正进入重要跃升期。

  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发布的《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6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7.11%,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是自1997年我国开始对全国科技进步情况进行监测以来的第九次连续提高。从科技进步综合指数的5个一级指标看,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比上年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2.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2.17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高了0.09个百分点,但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降低了3.11个百分点。

  从地区来看,高于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47.11%)的地区有7个,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辽宁和浙江。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超过了60%。

我国确定今年科技工作八项任务

  光明日报2007年1月30日讯  在1月29日开幕的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今年,科技部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规划纲要》重大专项方案论证工作,正式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二是实施以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重点专项,解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问题。在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三是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同时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和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此外,还将强化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突出节能、降耗主题。继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环境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地方、行业科技工作。今年还将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取得成效,要以“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重点,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医药、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促进我国优秀科研机构、大学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大学的实质合作,建立一批国际联合研发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基地。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