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神经所熊志奇新文章发现疾病治疗新方法

【字体: 时间:2007年01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针对参与多种神经疾病的关键受体,在其分子层面的结构中找到了一个小小“亚基”,若针对这个小亚基的抑制药物研发成功,癫痫病将得到抑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针对参与多种神经疾病的关键受体,在其分子层面的结构中找到了一个小小“亚基”,若针对这个小亚基的抑制药物研发成功,癫痫病将得到抑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熊志奇博士。

原文摘要: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anuary 17, 2007, 27(3):542-552; doi:10.1523/JNEUROSCI.3607-06.2007
Differential Roles of NR2A- and NR2B-Containing NMDA Receptors in Activity-Dependent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ene Regulation and Limbic Epileptogenesis
[Abstract]

癫痫俗称“羊癫风”、“羊角风”,属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总发病率达1%到2%,在儿童中发病率尤其高。另外,脑中风、脑外伤、脑炎等也可导致癫痫。然而该病至今仍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现有药物只是缓解其发作症状。

在人类脑神经中,存在众多作为“信使”的神经递质,它们与各种受体相结合发挥作用,其中NMDA受体则在癫痫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聚焦于NMDA受体的4个亚型,初步锁定构成2号亚型(NR2)的A、B、C、D四大亚基,终于发现亚基A(NR2A)与癫痫抑制机制的相关性最大。研究人员利用两种经典动物模型“电刺激点燃模型”和“匹罗卡品模型”,来模拟人类听觉、言语、嗅觉、味觉等中枢所在地颞叶发生的癫痫病。结果表明,针对这种亚基A的拮抗剂,不仅能延缓癫痫病形成,还能同时抑制癫痫持续状态中诱发的病理现象苔藓纤维发芽,证实了这种抑制关系。

专家表示基于抑制NMDA受体NR2A亚基的药物,可通过特异机制,抑制癫痫病产生,这可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生物通:万纹) 

附:
熊志奇 


所系名称 神经科学研究所 

Mail地址 xiongzhiqi@ion.ac.cn 

研究工作:

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癫痫、中风、Alzheimer 症、 Rett综合症和Rasmussen脑炎等,正威胁着成千上万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不但引发了很多社会经济问题,还给医学界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目前,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病理,生化和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应用了针对疾病临床症状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人们还知之甚少,同时我们也非常缺乏针对发病机制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本实验室将运用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方法,同时结合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小鼠技术、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技术,逐步揭示神经系统疾病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发病机制,同时还将针对性地探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

神经退行性疾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显著特征是特定神经元群体的选择性死亡,例如在Alzheimer症、Parkinson症、Huntington症和肌萎缩性(脊髓) 侧索硬化症中都会发生神经元群体的继发性死亡。目前对于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系列家族性遗传病的鉴定和致病基因的克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我们实验室的兴趣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转基因小鼠发病机制的研究。
在特定的转基因小鼠中,突变基因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神经元中被时间特异性的调控表达。我们将利用这一特性探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确定发病过程的初始事件。我们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特异的神经元,并将观察转基因小鼠中突变基因在单个标记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上述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标记技术的应用,将为进一步探索突变蛋白对神经元发育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和证据。

脑损伤后神经兴奋性和可塑性的研究:
人们研究表明,严重的大脑损伤会导致急性的神经元死亡,从而引起长时间的神经系统功能丧失。我们对该现象的分子机制非常感兴趣,特别关注于诸如中风,高烧惊厥,脑膜炎,脑炎等脑损伤导致的癫痫发生机制。在中国,癫痫病困扰着近900万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本实验室试图通过mRNA assay和功能蛋白质组分析来建立脑损伤和癫痫发生的分子联系,从而研究和阐明发病机制,这将会为癫痫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作用靶点。 

个人简介 1987年-1992年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学士
1992年-1995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神经药理学专业,硕士
1995年-2000年 美国贝勒医学院药理学和神经科学专业,博士
2000年-2003年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Dr. James O. McNamara实验室,博后研究
2003年- 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客座助理教授
2003年-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