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与国外重大发现精选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9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期,北京大学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上发表了有关幽门螺杆菌的最新发现,该发现被誉为是继获得2005诺贝尔医学奖的幽门螺杆菌研究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南方医科大学在SARS研究上也获得了重要发现。此外,近期国外生物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生物通综合报道:近期,北京大学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上发表了有关幽门螺杆菌的最新发现,该发现被誉为是继获得2005诺贝尔医学奖的幽门螺杆菌研究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南方医科大学在SARS研究上也获得了重要发现。此外,近期国外生物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幽门螺杆菌的又一重大发现
据生命时报消息,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游伟程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证实,如果能清除人体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的发病率降低40%!他们将这一成果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杂志上。同时,结论被世界同行誉为继澳大利亚科学家沃伦、马歇尔发现胃幽门螺杆菌后(曾因此荣获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相关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研究人员指出,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宣布,84%的癌症具有肯定的病毒感染原因;而英国癌症研究组织最新研究报告则指出,全世界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中,约有180万的患者是因为病毒感染而导致的。
除了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及胃黏膜相关的淋巴瘤外,像乙肝病毒导致肝癌、人乳头瘤病毒导致宫颈癌、EB病毒诱发鼻咽癌等都已经被确认。
专家给出的预防病毒性癌症的建议
接种病毒疫苗是有效手段 ;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保障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存在SARS病毒受体
据南方日报消息,由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丁彦青教授领衔的“SARS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研究”有两大重要研究成果。一是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人体存在SARS病毒功能性受体——“血管紧张素2受体”。细胞内有了这个受体,就能与SARS病毒结合,导致发病。如果能够早期发现、阻断这一特异受体,就能阻止病毒侵入细胞。
马萨诸塞州科技学院:未来人类可自由编辑大脑记忆
据美国《波斯顿环球报》5日报道,美国的科学家们最近利用白鼠进行了一项试验,表明大脑的记忆力是可以进行选择性删除或植入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未来很可能将具备选择记忆的能力,他们可以删除一些不愉快的记忆,或者植入一些自己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事件。
美国马萨诸塞州科技学院的研究人员们设计了一个试验,他们让白鼠快速地跑进一 只昏暗的笼子,但在笼子的底部却通上了电流。就在白鼠在冲进笼子的那一刹那,它感觉了电池击中所产生的疼痛。数分钟后,研究人员们在白鼠脑部发现了这一疼痛事件的记忆体。当然,研究人员们不是直接地看到了这一记忆,而是通过电子设备测量到白鼠的脑电波以及白鼠脑部化学成份的变化。研究人员们由此想到了脑科学家此前所做的“玛里琳-门罗试验”,即在一名男子的大脑中植入人造记忆,或者在选择性的将他大脑中的格斗记忆删除。
美国的研究人员还设计了另外几种新颖的试验来研究小鼠的脑部神经编码,一种是在特定环境中给小鼠背部突然吹上一阵冷风,这样的刺激会使白鼠感到惊恐。另一种有趣的模式是,把小鼠放在特制的小电梯中做自由落体下降,如同人们在乘坐的电梯突然失控坠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记忆会刻骨铭心一样,小鼠对这种极其刺激的经验也会印象深刻。其后的实验观察发现,小鼠的海马区对这种惊吓刺激果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放电反应,根据它们的反应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经元组成了记忆编码的神经网络单元。更有意义的是,这些编码单元通过它们的激活状态可以把任何一种惊吓经历转化成一串二进制的数字。
巴利-戈登说,“由于这些经历能够产生令人难忘的记忆,我们猜想大脑中会有许多神经元参与这些记忆的编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与新记录技术的结合,来探索和破译大脑编码的奥秘。”
东京大学:制成世界最小的“纳米胶囊”
据科学日报消息,日本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制成了直径仅5纳米的容器,并成功将液态氟化合物封装到这种被称为“纳米胶囊”的微小容器中。
文章说,若将各种分子放入这种迄今世界最小的“纳米胶囊”中,就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使物质发生精密受控的化学反应,这一成果有望用于开发药品、高清晰度的记录材料等。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田诚等科学家使有机分子与氟化合物结合,并在水中与金属钯离子混合。有机分子与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球状的固体“胶囊”,液态氟化合物则被封装到“胶囊”内部。
研究人员还成功通过“纳米胶囊”表面的缝隙,使外界分子进入其内部并溶解在氟化合物中。这意味着,用“纳米胶囊”封装的氟化合物可以用作精密化学反应的溶剂,应用于药品分离等方面。
瑞典:一项新发现有助于疟疾疫苗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