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上大学和上大学功利化

【字体: 时间:2006年09月0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

  

生物通综合: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这些调查结果给了我们什么信号、揭露了目前教育、人们思想上的什么问题呢?

 

上大学——投入产出不划算

 

之所以会后悔,调查显示,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调查发现,让一些人觉得后悔的原因,还有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39.2%)。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人数超过212万。到了2005年和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增长到330万与413万。与此同时,大学的学费却一路看涨。

尽管调查中只有47.6%的人明确表示“不后悔”,但被问到“如果重新选择会怎样”时,60.1%的人都说,自己仍然会选择上大学。

  对此,熊丙奇解释说,“上大学=好的工作单位=有保障的生活”,这在中国几乎成了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考上某大学,就意味着获得这所学校的学历文凭,也就意味着推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换句话说,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没出路。而另一方面,长久以来,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招高学历的员工才是硬道理,在高学历的基础上再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这就导致更多的学生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浪费。

《大众日报》:“后悔上大学”的危险信号

《大众日报》:“后悔上大学”的危险信号

34.7%的受访大学生后悔上大学,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反映出一些领域的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了。

    第一个信号,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引导出现了较大偏差,已经不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

    第二个信号,是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现象。一方面,高校扩招迅速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教育水平,但在短时间内却给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现实的困难。另一方面,不断看涨的大学收费,在考验公众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畸形,强化了学生们的后悔情感。

第三个信号,是在大学生中仍然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值,缺乏对形势的清醒估计和脚踏实地的思想作风。

对大学的期待越来越功利化了

对大学的期待越来越功利化了

  为了上一个好大学,1999年,上海457名上线考生放弃高考志愿,此后几年,放弃大学入学机会的学生有增无减,高考复读班的“录取分”越来越高。对此,熊丙奇教授曾分析说,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上大学是投资。现在上不同层次、不同质量的大学,投资的时间和金钱几乎没有差别,可今后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却有天壤之别。笔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越是非重点学校毕业的学生,“后悔”者的比例也越高。

  对于“后悔上大学”的问题,一方面,大学自身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大学的期待,已经渐渐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调查中,24.6%的人认为“拿到大学毕业证书才是最关键的”,20.6%的人赞成“不上大学多没‘面子’”的说法。

熊丙奇说,我们有一种思维定势:上大学是农村、贫困地区孩子的惟一出路。在这样一种逻辑中,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上学就没有多少价值了。

对此,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曾谈到,我们把过多的希望都与念大学联系起来,比如说离开农村、改变身份、提高社会地位等等。他认为,对一个人能力的评价,不能只看一张文凭。

《南方都市报》:非功利化读书不是穷人能选择的

《南方都市报》:非功利化读书不是穷人能选择的

我国不少地方经济很不发达,对于这些地区的孩子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基本上只能靠上学。这不是一种思维定式而是一种现实。我们看问题,不能看一些少之又少的特例,而要看普遍的情况。在有些地方,有即使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上学的风气,对这些地方,我们说他们有“重教”的传统——但是,是什么支撑着这传统?还不是那功利的目的。假如没有读大学后的好前程在维系着那些穷人的希望,有谁愿意吃那么多苦硬撑着送孩子上大学?

一方面觉得后悔上大学、觉得学不到有用东西的人在增加,而另一方面,高校收费也是节节攀升。

  中国大学:收费精英化就业大众化?

中国大学:收费精英化就业大众化?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近日表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522日《中国青年报》)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连续严峻了好几年,按教育部负责人的口径,今年“依然严峻”。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有关官员劝告大学生们放下身段、以“普通劳动者”的定位就业,用心确实良苦。然而,问题在于:第一、大学生们是不是真的没有劳动者心态?第二,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收费大众化了吗?

  有调查显示,只有3%的青年人愿意作“普通劳动者”,这招来了不少针对青年的批评指责。其实,人人都会做“一夜暴富、飞黄腾达”的梦,但现实与梦想毕竟会有差距。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比2003年的水平高出37元。而2005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05元,比2004年增加2381元。显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大约与职工平均工资持平,且增幅远逊于后者。这恰好表明,现实中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们已经按照“普通劳动者”的定位就业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大学面向大众降低门槛敞开大门,自然意味着教育费用应当与大众的承受力相适应。但实际情况是,据保守估计,目前全国高校生平均学费上涨到了5000元左右,住宿费上涨到了1000元左右;再加上吃饭、穿衣、书本等方面的花费(不包括所谓的乱收费),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1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而我国城镇居民的年收入不过1万多元,农村居民年收入才超过3000元。调查显示,收费普遍较高的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以目前的收费水平看,高等教育似乎只是精英群体可支付的日常消费品;对于广大普通劳动者,却是奢侈品。

  高等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大众化就业匹配大众化收费是最合理的,当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的普通劳动者,并不需要高额的培训投入。但是,如果大众化就业匹配上精英化的收费,那么吃亏的一定是普通劳动者―――他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巨大代价、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如果就业不妙,先前的投资收不回来,那些向上流动的梦想终于破灭。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教育|功利|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