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北京论坛综合新闻

【字体: 时间:2006年09月0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诺贝尔奖北京论坛综合新闻

  

生物通综合:

李政道:顶尖人才要“一对一”培养  
 

    9月5日上午,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论坛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题为《从能量的来源谈基础科学和培养人才》的演讲中,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顶尖人才要“一对一”培养

    “如何培养起最顶尖的基础科学青年人才。”李政道阐述:“营造环境很重要。就是在小而精的研究中心里,教授和领导都积极参加研究工作,老师跟学生每周应该有‘一对一’的教导时间。要紧抓时间,要注意什么是大方向,要参加国际会议,要参加科技竞争,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他说:“1946年我离开昆明西南联大,9月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费米教授。那个时候,他每星期至少一个下午或者一个上午跟我进行一对一的讨论,我们讨论从天气物理、核子物理、原子物理,到固体、流体、气体等等,凡是基础性的重要问题,都进行深入分析,这使我终身受益。”

    据他介绍,1946年—1956年,芝加哥大学获诺贝尔奖的有11位。1953年李政道任教芝加哥大学,与他同一时代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工作学习过的师生,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有20位。也就是说,在20世纪中后期,诺奖得主加起来有近30位。

    李政道认为,上述数字充分表明,“少而精的研究中心及师生间‘一对一’的教导,对培养最顶尖的科学技术人员很必要”。

    一位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向记者说:“李政道先生提倡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正是我们年轻人所急切期待的。” 


诺奖大师开讲生命科学
 

 昨日,哈特穆特·米歇尔、罗伯特·胡伯尔、罗伯特·蒙代尔、费里德·穆拉德、王晓东、路易斯·伊格纳罗6位将出席今日诺奖论坛的专家陆续抵京。以后3天里,他们将围绕“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开演讲及学术交流。

  -算听众人数

  与会记者比去年增一倍

  “今年采访北京诺奖论坛的记者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昨天,记者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组委会了解到,今年有280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北京诺奖论坛。

  今天,将有700多名听众在人民大会堂听诺奖得主的演讲,其中100名来自中科院。

  -专家亮观点

  1.“论坛对北京有特殊意义”

  昨天上午9:30,首都机场迎来了最先到的一位诺奖大师——哈特穆特·米歇尔。他告诉记者说,这已是他第四次来北京,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是来参加一个对北京发展有着特殊意义的论坛。这次在北京,他要谈有关细胞间信息传递研究方面的问题。“我知道北京两年后要举办奥运会,但是在我看来,诺贝尔奖在某种程度上比奥运的意义更加重大。”他表示在此次论坛上一定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为了这次演讲他做了一个中文的PPT,以便在论坛当中做演示之用。

  2.“北京是爆炸性城市”

  第二个到达北京的是罗伯特·胡伯尔,他表示,不仅能与同行进行探讨,同时还能与同专业领域的高校学生一起交流,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论坛。罗伯特·胡伯尔说:“北京是一个爆炸性的城市,每次来北京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地方。一方面,房子、街道在不断地增多;另一方面,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中国已意识到研究的重要性了。”

  3.“保证奥运会后的需求”

  罗伯特·蒙代尔已是第五次到京,陪同的还有其9岁大的儿子尼可和妻子索非娅。

  作为论坛的发起者之一,他表示以后还将会邀请到更多的诺贝尔专家来参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永久性主题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我将向听众介绍我对科学研究的观念。科学的发展在我看来,就是人们能将各种学科细密化,倾注自己的生命、创造力和才华。”

  对于记者“去年诺贝尔北京论坛上有专家称奥运会给北京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您怎么看”的问题,罗伯特·蒙代尔称,奥运会能把很多投资聚集到北京,促进城市发展。问题是奥运会后会发生什么,有没有一个计划,能保证奥运会之后,繁盛的经济活动和需求仍在。

  花絮

  受交通困扰的专家

  哈特穆特·米歇尔

  米歇尔乘坐的班机晚点一个小时,他显得有些憔悴。离开机场前,他留下一句对北京公共交通的评价:“车太多,停车场太少!”

  细心的专家

  罗伯特·胡伯尔

  接受采访时,胡伯尔多次向接待人员问起他的行李,并用手比划着“一个小包”。原来那个“小包”里装有电脑及为论坛准备的资料。

  顾家的专家

  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是唯一一位携妻带儿来参加论坛的专家。爸爸在接受采访,9岁的尼可就在一边玩起来,互不干扰。

 


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的"爆炸性发现" 
 
新华社北京9月5日讯(记者吴晶 周雷)来自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胡伯尔将中国称作一座“爆炸的城市”,因为房屋、街道都在“以几何型的速度增长”。

  “中国人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也前所未有。”他在出席“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时这样对新华社记者说,毫不掩饰他对中国同时邀请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的赞赏。

  胡伯尔说,中国从政府到科研机构再到学者个人,都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原创性研究投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一年一度举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就是最好的体现。

  1972年,胡伯尔在德国创建蛋白质结晶学研究室。他在“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空间结构”研究中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使他于1988年摘取了诺贝尔奖。 近年来,胡伯尔的实验室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定期交流科研信息和心得。

  “中国的年轻学者除了一贯有的勤奋好学外,也开始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研究机构中,有些人甚至成为前沿学科的领军人物。”他说:“德中两国的学术交流已成为有利于两国发展的合作。”

  这些变化对于过去十几年来频繁来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也是“令人兴奋的新发现。”

  这位因推动创立“欧元”而摘取诺贝尔奖的美国学者看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在修建城铁,全中国都在为2008年奥运会做准备。

  “中国频繁地举办各种科技论坛,说明中国正在努力将科学和教育推向大众。”他说:“这也是奥林匹克的真谛。”

  从1991年首次应邀来华讲学,蒙代尔便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在是个奇迹。”他说:“中国从一个不起眼的选手成长为一个不可小窥的经济实体,并且与其他国家实现互惠合作。中国在21世纪将成为一个领导者。”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争议焦点。蒙代尔说,在别人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时,中国政府一直坚持自己的汇率政策,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事实证明,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自主选择。

  “中国所选择的独特发展模式值得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研究。”他说。

  蒙代尔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中国情结”。虽然已年过七旬,他近几年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商业银行改造、资本市场建设和国有企业转制等经济改革,撰写了《过渡经济中的货币和金融市场改革:中国个案》。这本书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反响强烈,也引起了很多国际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浓厚兴趣。

  喜欢在中国问题上“独树一帜”的蒙代尔在论坛开幕式上阐述了他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提出中国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符。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要警惕奥运经济的泡沫,预防出现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后的经济疲软。(完)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