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倍受注目的各领域研究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9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倍受注目的各领域研究成果
生物通综合:
新加坡研发新癌症疗法 可以更有效杀死癌细胞
香港九月二十八日电 新加坡消息:新加坡科学家研发新癌症疗法,同时把药物和脱氧核糖核酸基因准确送到癌细胞里,从而削弱癌细胞对药物的抵抗力,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
此间《联合早报》二十八日报道,生物工程与纳米科技研究院杨义燕博士在接受该报采访时透露,虽然也有其他科研人员尝试结合药物和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来消灭癌细胞,但那些材料却会导致发炎副作用。
新加坡研究小组设计的这种纳米载体是以一种具有生物降解特质的阳离子聚合物制成的,更容易制造,也更容易控制它的大小和特性。这种载体不仅避免了发炎副作用,也比现有的治癌方法更能有效地把抗癌药物“太平洋紫杉醇”送到癌细胞里。
数字显示,从一九九八年至二OO二年间,新加坡有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七人被诊断出患上各类癌症,其中有二万零二百八十九人死亡。新加坡每年有四千四百名女性的乳房发现肿瘤,其中九百个病例属于恶性。开发更有效、低副作用的治癌方法,因此非常迫切。
研究小组在人类和老鼠的细胞株上进行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之后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将纳米载体注射进入老鼠体内。老鼠乳癌细胞临床实验显示,通过纳米载体把药物送到癌细胞里,能更有效的抑制癌肿瘤生长,却不会产生明显的正常细胞毒害作用。
杨义燕博士说:“这种新疗法需要的药量只有传统疗法的四分之一。化疗会引起掉头发、呕吐、免疫系统下降等副作用,药量减少了,副作用也会减少。使用新疗法后,老鼠的癌肿瘤生长速度也放慢一半。”
这项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的《自然材料》材料科学顶尖刊物上。
杨义燕博士指出,这个实验仍处于初步阶段,还必须进行更多动物临床实验,才可以展开人体临床实验。因此这种崭新疗法若要运用在病人身上,还得等上至少十年。
科学家完成鼠脑基因图谱 有助解开人脑运作之谜
9月28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微软创办人之一艾伦成立的“艾伦大脑科学研究机构”,日前宣布完成老鼠大脑的基因图谱,由于老鼠跟人类脑部的基因有9成相同,预料研究成果将可进一步帮助解开人类大脑运作之谜,同时也为治疗帕金逊症、老人痴呆症等疾病带来曙光。
这项研究计划得到艾伦注资1亿美元,艾伦表示由于自己熟悉电脑科学,引发出对人脑的兴趣,但发现原来科学界对大脑所知甚少,故希望能对神经科学有所贡献,他其后听从一班神经科学专家的意见,资助这次研究。
研究计划在2002年展开,研究人员将老鼠的脑部切成薄片,把样本染色再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基因的活动,在过去4年完成老鼠脑部2.1万个基因的图谱排序,更发现老鼠的大脑有8成基因都是活跃的,比之前知道的6至7成多。
艾伦在声明中表示∶“这是神经科学与基因学史无前例的结合,图谱全面的资料有助引领科学家至新领域,大大推动神经学科的前进。”
1918年大流感高致死率谜底揭开
免疫系统对流感病毒过度反应是主因
北京9月28日电 美国科学家在9月27日的《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称,“西班牙流感”之所以能在1918年形成全球大瘟疫,主要原因是它引起了人体免疫系统对流感病毒的“过度反应”。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是全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之一,导致5000多万人死亡,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但科学家一直没能确定是什么原因使这次流感如此致命。
美国科学家通过给实验鼠注射重建的“西班牙流感”H1N1型病毒(该病毒由美国科学家在2005年重建成功,包含了“西班牙流感”病毒的所有8个功能基因),观察其机体细胞的基因反应,找到了解开这个谜底的线索。领导该项研究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约翰•凯什表示,“西班牙流感”引起宿主的炎症反应系统过度反应,并杀死过多的健康机体细胞,从而加重了病毒对机体的损害,这可能是“西班牙流感”高致死率的一个关键原因。
“西班牙流感”由H1N1型流感病毒基因引起。它不像其他流感病毒一样,主要感染老人和孩子,而是主要感染免疫系统健康的青壮年,这种现象困扰了研究人员很多年。以前有种理论认为,1918年的大死亡是由于“西班牙流感”使病人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后,由二次感染导致,即患者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又染上了其他致命病毒,但这项新发现推翻了这个假设。
凯什和他的同事发现,重建的“西班牙流感”引起了老鼠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使老鼠的肺部严重损害并死亡。他们更深入地分析后发现,老鼠体内的几种基因都对“西班牙流感”病毒有反应,包括引起细胞死亡的一些基因。而另一组感染其他流感病毒的对照组老鼠的免疫反应较弱,没有一只死亡。
研究人员表示,当机体对感染进行反应时,会有有益的和有害的两种反应。他们计划下一阶段深入研究为什么免疫系统会对“西班牙流感”病毒做出这么强烈的反应。凯什等人认为,研究“西班牙流感”病毒将有助于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人类新型流感。
美绘制出首张疾病和药物“联通图”
华盛顿9月28日电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院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28日宣布,他们完成了一幅新的基因“线路图”,此“线路图”展示了人类疾病与潜在治病药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可据此预知新的药物如何作用于人体细胞。
据悉,新绘制的遗传“线路图”的正式名称是“联通图”(ConnectivityMap),它能够精确预测新型药物治疗疾病的分子作用,并能“建议”人们如何将现有的药物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在新出版的《科学》和《癌症细胞》杂志上,科学家发表文章建议,基于“联通图”的作用,应设立一项公共计划来扩展此幅“联通图”的内容,以便加快新型药物的研究。
“‘联通图’的工作方式如同谷歌(Google)的检索搜索,它能发现药物和疾病之间的关联。”Broad研究院癌症研究项目主任托德·古鲁布说:“当疾病和药物分开时,这些关联是难以发现的,因为药物和疾病在不同的科学语言中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
为描绘出第一代人类疾病和药物的“联通图”,科学家首先确定了160多种药物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基因签名”,然后开发出一种计算机程序,用来比较各种药物的“签名”,以及将它们与人们在疾病中观察到的“签名”相比较。
利用“联通图”,科学家曾发现一种可以用来治疗前列腺癌的候选药物,而该药物目前正用于治疗其他疾病。“这是科学界十分有用的发现工具,”文章第一作者、Broad研究院癌症研究项目资深科学家贾斯廷·拉姆表示:“仅仅通过分析少量的药物,我们就可以确定药物同人类疾病间的几种生物关联,并且还能发展出全新的药物。”
艾滋病检测方法受到置疑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6年9月29日报道:美国前期研究表明没有接受治疗的艾滋感染者的艾滋病毒RNA水平对通过检测CD4细胞的数量来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毒没有任何价值。
研究人员说当开始用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后,潜在的限制艾滋病毒RNA的治疗方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直到最新的研究完成,即血液中的艾滋病毒的含量可以预测CD4细胞的损失速率的程度还不是十分清楚。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Case Western Reserv大学的Benigno Rodríguez博士和他的同事对在未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毒感染患者的体内血液中的艾滋病毒含量能够从侧面反映出CD4细胞的消失速率这一观点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很小一部分病人的CD4细胞丢失可以通过血浆中的艾滋病毒RNA的水平来解释,这就说明了超过90%的CD4细胞数量降低的关键因素不是血液中的病毒含量的多少。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