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清华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艳梅发表权威杂志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9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Bioorganic Phosphorus Chemistry & Chemical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及日本国立高等工业科技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生物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O-GlcNAc 和O-phosphate调控鼠科雌性激素受体(murine estrogen receptorβ,mER-β)激活和失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研究证据,为phosphorylation和GlcNAcylation蛋白修饰形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的《Chemistry and Biology》(Cell Press出版社旗下的10中期刊之一,著名的化学生物学杂志)。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Bioorganic Phosphorus Chemistry & Chemical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及日本国立高等工业科技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生物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O-GlcNAc 和O-phosphate调控鼠科雌性激素受体(murine estrogen receptorβ,mER-β)激活和失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研究证据,为phosphorylation和GlcNAcylation蛋白修饰形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的《Chemistry and Biology》(Cell Press出版社旗下的10中期刊之一,著名的化学生物学杂志)。
主持这一实验是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艳梅教授(简介见下一页),第一作者为陈永祥(Yong-Xiang Chen,音译)。
链接:
Chemistry and Biology, Vol 13, 937-944, September 2006
Alternative O-GlcNAcylation/O-Phosphorylation of Ser16 Induce Different Conformational Disturbances to the N Terminus of Murine Estrogen Receptor β
[Abstract]
细胞内蛋白质翻译后需经多种修饰,以维持蛋白质正常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蛋白质的修饰受到严格的调节,即使对异常修饰的蛋白质,细胞也可以通过各种蛋白酶加以降解,因此不会对人自身造成损伤。有些蛋白经异常的翻译后修饰作用,可出现新的抗原表位而形成新的自身抗原,引致人体针对这些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出现各种自身免疫病。
蛋白有不同的修饰方式,包括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ADP-核糖基化等等,其中蛋白磷酸化是一种最为普遍的修饰形式之一,尤其在信号转导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而O-GlcNAcylation (O-GlcNAc)则是最近二十年才发现一种新的修饰蛋白的形式,这两者对许多蛋白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具有修饰作用。
为了搞清楚在鼠科雌性激素受体mER-β激活和失活过程中O-GlcNAc 和O-phosphate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等手段,检测了由17-mer多肽Ser16(mER-β的N端固有无序(intrinsically disordered,ID)区域)中O-GlcNAcylation和O-phosphorylation引起的构想变化。
结果表明O-phosphorylation会阻碍S15STG18片段翻转形式(turn formation),而O-GlcNAcylation则会促进这一区域的翻转形式。因此研究人员认为O-phosphate或O-GlcNAc修饰引起的mER-βN端S15STG18片段结构的不同变化也许会导致mER-βID区域动力学紊乱,从而达到调控mER-β的活性的目的。
(生物通:张迪)
通讯作者简介:
李艳梅教授
1982.09-1987.07 清华大学化学系学士
1987.09-1989.12 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
1989.12-1992.07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
1996.10-1997.1 0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有机化学所博士后
主要社会兼职:
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首都女教授协会常务理事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化学会理事
《化学通报》编委
《科学通报》特约编辑
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大学教学》特约审稿人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化学分委员会委员
所获主要奖励: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
清华大学基础性研究成果奖(1995)
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1995)
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提名奖(1996)
第五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1998)
国家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9)
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0)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