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北大、东南大学等高校确定研究生收费标准

【字体: 时间:2006年09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2006年9月底,中科院、北大、东南大学等高校确定研究生收费标准,高校工作人员和学生反应不一。

  

中科院承诺读研仍然不收费 各研究所奖学金优厚
近日,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在该校“在线访谈”回答千余名考生提问时表示。“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全部是国家计划内公费,仍不收学费,并且下属各个研究所都有比较好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待遇。”

高随祥称,中科院研究生院设有普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和多种冠名奖学金;研究所也分别设有各种奖学金,并有各种补贴;就相同学科比较,该院研究生月收入一般高出同地区高校,部分研究所的硕士生平均每月可拿到一千多元人民币。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在研究生教育收费方面全面遵照国家制度进行,但由于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的特殊性,其研究生成本分担制度也别具特色。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今年早些时候也曾表示,在国家没有明确制度以前,中科院不会对研究生收取学费。他说,中科院并没有专门的教育经费,培养研究生的很多费用由课题组、导师承担。
据介绍,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收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有课题,研究生培养的部分费用来自导师的课题经费,导师给学生的津贴,用合同的方式,把学生、导师、课题组、研究所、中科院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课题需要、有经费支持就大量招生,而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考虑得却很少,这样是不负责任的,会带来很多问题。”白春礼说。
业内人士称,中科院这种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即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成本分担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面向社会培育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北大、清华、浙大明年起将无公费生
从明年起,考取了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西安交大、中国农大、华中科技、哈工大等14所高校研究生的学生,将不再分公费与自费。他们将一视同仁地交纳学费,并享受大幅度提高的奖助学金待遇。
 北大方案

    在这14所高校中,北京大学公布信息最早,方案也比较详细。其具体方案是:研究生学费,博士生每年1.5万元,两年制硕士每年1.35万元,三年制硕士生每年1万元。而奖学金都分为三等。

    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仰麟介绍,虽然硕士生、博士生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一等奖的比例会占到全部奖学金数量的30%,而二等奖为50%,三等奖20%。

    此前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具体解释说,从全校整体看,不低于90%的硕士生和几乎100%的博士生均可以获得奖学金。无论获得哪个等级奖学金,实际上都等于是免交学费了。而所谓一二三等奖学金,差别在生活费上,比如,博士生如果获得一等奖学金,每月生活费补贴可达800元,但如果获得三等奖学金,生活费的补贴就没有了。

    除奖学金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三助岗位(助研、助教、助管)。王仰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只要该教师指导研究生,导师就必须从相关的课题经费中去提取相应部分,作为该名学生的助研岗位津贴。北大要求,每个助研岗位的津贴最低标准为450元/月;而林建华对《人民日报》表示,津贴的数额一般在800元/月。

    助教是由个人申请,再由学院核准,学校来承担津贴的支出;而助管(管理助理)是由学校选拔与个人申请相结合,津贴支出则由各用人单位承担。另外王仰麟还指出,由于人文社科类课题的研究经费相比理工科要少许多,学校每年会拿出专款参照理工科助研经费标准,设立“学业奖学金”。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只涉及学术型的研究生,职业训练型的研究生(如软件、法律、电子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硕士等),原来就都收费,不在此列。

不再分计划内外 东南大学启动研究生培养新机制
9月27日,东南大学宣布:沿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类别将停止使用,2007年研究生不再有国家“计划内”和“计划外”之分,只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这项旨在体现“转变观念、改革机制,理顺关系、统筹资源,激发创新、提高质量”为原则新机制,将推动研究生制度与国际接轨。
    
    该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胡敏强认为:东大在江苏率先推出研究生培养新机制,就是为吸引优秀生源,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学校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资助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南大学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培养基金实行奖助学金和“助研”岗位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硕士生奖助学金分为四个等级:一等每年1.6万元,二等每年1.2万元,三等每年0.8万元,四等每年0.4万元。同时设立了基础类、人文社科类及医学等学科硕士研究生专项基金,以资助研究生的培养。博士生培养基金分为A、B两级,每年根据生源情况动态调整,其中A级为每年2.2万元,B级为每年1.8万元。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和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以及“三助”工作岗位。
    
    研究生培养基金采取导师和研究生申报制,学校组织评审。原则上,入学当年主要根据研究生的入学成绩及综合表现确定基金等级,硕士生一、二等奖助学金主要提供给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入学综合成绩名列前茅的研究生,以后将会由院系和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和科研业绩一年一评,学校按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
    
    新的研究生奖学金和助研金制度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支持面上超过了培养机制改革之前,博士研究生享受奖助研金的覆盖面为100%,硕士研究生享受奖助学金的覆盖面超过90%。
    
    通过该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可以看到一方面健全与强化导师负责制,明确导师责任,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明确研究生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有效的资助机制,保障研究生的切身利益和基本生活条件,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高校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反应
    收费与公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表示,研究生收费已经成为国际的一个大趋势。因为根据教育经济学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学生与国家共同负担教育成本是合理的。首先,研究生培养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其次,个人是否接受过教育,对于他后来的自我实现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不收费,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计成本,只不过这个成本是由国家来承担的,而国家的钱从哪儿来?是纳税人的税负。”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税负是一个人接受公共服务的影子价格。也就是说,过去的研究生不交纳学费,是在依靠全体纳税人的供养。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上大学,而能够读研究生的人就更少了。“很多纳税人他自己并没有上大学,为什么要替别人承担这笔费用呢?”因此,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实际是要学生与国家共同承担培养的成本。

    研究生收费会不会导致一部分人上不起学?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劳凯声说,原来的免费方式,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国家的投入应当更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完善相应的社会救助体系,给予一部分困难学生帮助,比如奖学金、贷学金和减免学费制度等。

    改革的目的是激励学生?

    王仰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次培养机制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把研究生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他认为,此次改革制度化了对于学生的资助,明确了学校、导师、用人方应承担的责任。

    林建华也对《人民日报》表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就是打破平均“大锅饭”,取消原来的硕士生每人每月固定的补助,改为奖学金的办法后,“很明显,为避免滑落为得不到奖学金的极少数学生,或者成为三等奖学金的学生,同学们就需更加投入地学习。”

    然而,对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能否有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认为,目前还很难说。按照以往的惯例,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学分和成绩。但是,要真正考察一名学生的学术素养,应当通过与他交谈,看他的学术作品,而不能够单纯地看他的考试成绩。

    而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往往是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受到了很高的评价,真正具备学术创新能力的学生却很难得到肯定。“最基本的,你的整体评价机制并没有完成。那么,你往哪儿激励?”张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于这种担心,王仰麟回应:“奖学金的发放并不是单一凭借学分和成绩,因为我们清楚,最好的学生不一定是那些考试最好的。”他表示,奖学金的评定,是由各学院的专家组来最后做出决定的。

    在《北大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记者注意到,学校是要求各院系自行设置奖学金的设置和评定办法。王仰麟也承认,到目前为止,有关的改革还没有涉及到奖学金的具体评价指标。他表示:“我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应该尽快去完善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校招生简章已出,而报名工作也于本月逐步展开,但仍有许多学校奖助学金改革的具体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这其中就包括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而清华大学方面,目前只是告知,将会为学生提供“三助岗位”和相应的奖学金,但具体数额并未明确;中国农业大学研招办有关人员则干脆建议学生先入学再说。

    而在记者采访中,对于此次奖助学金的改革方案,许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那些学生会的干部肯定占便宜了,他们跟老师们的关系最好嘛。”

    “开了收费这个口”之后??

    尽管北大方面称改革将会使学校增加投入,导师也增加支出,而学生整体上得到了实惠。但是,劳凯声认为,目前的奖助学金发放方案并不能够说明,校方的投入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想最终得出结论,必须要看他拿这笔收入的多少用于返还给学生。”

    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改革能否有着程序的保障。张鸣也有着同样的担心:“虽然他们现在说:‘我们收的没有给的多’,但等真正推广以后,执行的结果往往会与开始的期望背道而驰。”

    张鸣认为,对于各高校来说,研究生收费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开了收费这个口”。等到真正执行时,很可能就会变成收的很多但给的很少。“这个一点不稀奇,当年我们本科生收费改革,一开始也说把奖助学金的发放作为重要补充,但到最后只见收、基本没见给。这就叫硬约束打败了软约束。”

    实际上,研究生收费与奖助学金的改革,只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个部分。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遴选指导导师,到选拔优秀生源、制定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制定科研经费使用办法等方方面面,涉及从研究生入学到授予学位的各个环节。而收费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小步。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应届毕业生报名的第一天,朱慧(化名)和其他几个准备考研的同学纷纷登陆网上报名系统,为自己报了名。朱慧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从暑假起,她就已经开始一门心思地准备考研了,但是对于今年学校进行的奖助学金改革,朱慧和另几位同学却毫不知晓。“收不收费我们也要考研呀,我们更关心自己上不上得了的问题。”朱慧这样说道。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