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制度近期热点

【字体: 时间:2006年09月2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研究生制度近期热点

  

生物通综合:

扩招加剧"选师" 只带硕士生的导师受追捧

2006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已开学,记者发现,与往年不同,今年不少考研生选择导师时,宁愿放弃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而选择只带硕士生的导师。一直被学生们追捧的“博导”,今年似乎遇冷。

  研究生频使选择权
  在高校选导师,大多实行双向选择,考生可以选导师,导师也在选考生。考生报名时不填指导教师,在入学后选导师。尽管目前主要仍然是导师选学生,但不少学生也不想轻易放弃自己对导师的选择权。本市西南片某高校一年级研究生吴敏(化名)告诉记者:“今年我选了一位不带博士生的导师。不只我一个,我的许多同学也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既带硕士生、又带博士生的导师,一直是学生追捧的对象。导师的名声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的多少,这就决定了学生参与学术前沿研究的机会有大有小,同时也成为学生毕业论文有无“实质性内容”的关键因素。一些研究生表示,选择只带硕士生的导师实属无奈。吴敏坦言:“尽管不带博士生的导师有些默默无闻,手上的科研项目也不是很多,但如果遇到好的机会,他们肯定会想到我们。此外,不带博士生的导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己与之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将从中获益。”早在考研前,吴敏就在学长的帮助下,了解了每位导师的作风、脾气和爱好。

  吴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位既带硕士生、又带博士生的导师,一般须顾及6批不同年级和层次的学生,这不是个小数目。同时,这样的导师社交应酬也不少。因此,他们有时会把研究生放给自己的博士生或自己的学生、现留校的任教导师去管理。而其他导师本来也有学生要照顾,如此一来,名导师俨然成了摆设。
  一名明年将毕业的研究生王炜(化名)则解释,学院里最好的导师对学生来说,其实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这些导师一般身兼多职,要么是院领导,要么在为一些公司工作,而这样的导师一般又都带20多个学生,用流行的话来说,一个茶壶哪能倒满那么多茶杯?这对一些只想混的学生来说,也许无所谓,但不管学生考研的动机怎样,都想学些东西吧!

  研究生扩招加剧“选师”
  有关人士坦言,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在一些高校开始试点,学生更不会随意地选择导师。眼下,导师与学生的比例趋于扩大。有关数据显示,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高校对研究生也在不断扩招,2005年本市在校的研究生已达7.9万名,其中博士生2万名。扩招后凸显的最明显问题,便是师资力量日益紧张,一位导师带二三十名硕士、十几名博士已成了普遍的现象,个别的甚至带60名学生。在此种情形下,研究生选择导师时,也不得不考虑导师所带的学生是否太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在扩招的同时,增加导师的数量,让每名选择读研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导师“物有所值”。 

 上海财经大学试点推行博士四年制 
 
从今年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将进行博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即取消“导师报考制”,全面实施“专业方向报考制”,学生在通过综合考试后,才可以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在各自报考的专业内确定导师。同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由原来的3年延长为4年。学习优异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学生也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一般不能超过6年。为了确保培养质量,原则上每个博导每一年度最多只能带两名博士,同时所带的在读博士生总数不超过7名。  

考核高校研究者水准的“SCI”正遭受质疑 

 晋升教授需要4篇SCI论文,拿到博士学位必须有2篇SCI论文……SCI已经成为众多高校考核研究者科研水平的指标,其合理性也正在受到质疑。日前,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建院20周年院长论坛上,来自国内6所著名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分为正反两方,围绕“SCI:让人欢喜让人忧”展开了一场激辩。

    正方:SCI评价标准相对有效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是一种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将SCI作为考核人才的标准,并将其与教师职称的评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挂钩。

    作为本次辩论赛的正方,南京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张晨宇、中山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徐安龙、武汉大学生命学院院长舒红兵认为,SCI是国内外一致认可的客观标准,对于培养科研型人才,SCI是必不可少的考核体系。舒红兵院长指出,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目前的学术环境内,SCI是客观公正考核人才、杜绝学术人情化的有效办法。

    十余位名校生命学院院长以评委身份聆听了辩论,洪德元院士表示支持正方的观点,“SCI相对客观,有利于激励科研人员提高水平,从而使他们以更高的水平培养学生。”

    反方:研究者沦为“SCI机器”

    “一味追求SCI论文的发表数量,不考虑具体学科、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其弊端很大。”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丁明孝对于正方的观点给予了反驳。中科大生命学院院长牛立文则鲜明地指出,SCI被异化为对一个人科研能力评价的唯一指标,显然是不合理的。

    据了解,随着这种评价方法的推广,出现了大量SCI泡沫论文、“唯SCI论”的现象,一些科研人员沦为SCI论文机器。很多学者对此表现出担忧,认为“垃圾论文”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不利于基础科学的创新。

    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金力指出,简单化和量化的管理方法太落后,一些应用型的基础研究更不是能用SCI来考核的。

    共识:更合理地使用评价标准

    1个多小时的辩论,正反方唇枪舌剑,但是共识却在此起彼伏的辩论中达成,“SCI作为唯一的指标是不合理的,如何用好SCI,发展出更合理更完善的指标,才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金力认为,研究生培养可以有更多的质控点,“入学考试考查学生知识储备选拔人才,资格考试考查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答辩考查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严格把关,一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不必刻意追求SCI论文。”

    邓子新院士指出,当前的SCI奖励机制注重了“量”,而对“质”的考虑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院长们认为,应该灵活使用SCI,针对具体学科,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促进科研与教育结合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推进和支持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在实施10年之际,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于2006年8月21~22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会议。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朱道本副主任出席会议并作讲话。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汲培文常务副主任就数理科学部暑期学校的工作情况作报告,数理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等部门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郭新立副司长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何鸣鸿局长代表双方签署了继续合作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协议,进一步加强了两部委的合作,共同推动在“十一五”期间的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使研究生暑期学校这种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形式和制度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研究生暑期学校作为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之一,是教育与科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是对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通过暑期学校,使研究生了解、追踪科学研究前沿,开阔视野,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科学知识和科研水平,促进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使我国科技后备人才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研究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教学、科研相结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点,这也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必然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渠道。研究生暑期学校是利用暑期的正常课程之外,委托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面向全国及海外招收研究生,聘请海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讲授若干门基础课程,同时开设选修课程和前沿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开发、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自1995年开始实施“暑期学校”, 1997年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教育部签署联合资助、共同举办暑期学校的协议,截止到目前,共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40余次,涉及领域有:数学10届、物理学6届、化学4届、生命科学3届、环境科学5届,公共卫生3届,理论物理6届,应用数学4届,管理,航天科学与技术等其他学科。

  本次会议在研究生暑期学校已举办了十几年,且具有一定规模,并在国内形成品牌的时期召开。为了使会议取得成效,会前两部委进行充分酝酿,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对暑期学校的成效、问题及发展思路进行了充分调研分析。调研中普遍认为暑期学校对研究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拓宽学术视野、启发科研思路非常有帮助。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50多个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生院,通过充分交流、讨论暑期学校的定位、功能、发展思路等重要问题,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暑期学校的认识,明确了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办成我国研究生教育和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品牌项目的思路。会议期间,代表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认真研究,如何逐步拓宽暑期学校的学科领域,丰富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办学内容,探索其他有意义的办学形式和内容。例如,进一步扩大国际化研究生暑期学校取得的良好效果,争取和国外、境外大学或学术机构联合举办。同时建立对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评价制度。通过学科学术委员会对各单位承办暑期学校的条件、水平、办学效果和学员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价,为选择承办单位和优秀教师提供重要依据,推进竞争机制,确保暑期学校的办学水平。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曾经承办和参加过暑期学校的师生认为,虽然暑期学校短暂几十天,但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凝练一些基础课程,聘请本领域一流的国内外学者集中讲授学科前沿和学术体会,将来自本领域不同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

  这次会议促进了国家层面的教育与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合作,自然科学基金委朱道本副主任和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讲话中也强调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及加强两部委合作。与教育部签署的协议中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将适当增加规模,拓展办学的学科领域,完善并规范管理,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
 

复旦同济等校明年研究生教育试行新资助体系  

    沪上数高校明年试行新资助体系

   上海市研究生招生网上咨询活动昨日(23日)举行,公费与自费成为考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复旦、同济、华师大等多家高校明确表示,将试行新的奖助学金资助体系,交大也将为研究生新生提供四种奖助学金。

    从2007年起,本市多家高校将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和实施全新的奖、助学金资助体系。上海交大将“试行奖助学金制度,不再有公费自费之分”。

    该校为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提供四种奖助学金,获得全额学费奖助学金的比例不少于75%。华师大将启用新的资助体系,替代原有的“公费自费”类别,各年度未获得奖学金的研究生需要交学费,不过改革后获得奖学金(可不交学费)的研究生数将高于往年的公费生数。各高校研招办表示,新资助体系实行按学年评审的动态管理,目的在于打破待遇上的平均主义,强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到目前为止,除法律硕士和MBA外,复旦大学招生简章上公布的名额都是公费。在该校即将推行的新资助体系下,博士生奖学金覆盖面为100%,硕士生奖学金覆盖面不低于90%,所有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助学金。

    在这次研究生招生网上咨询活动中,报考资格、历年考题、就业方向等话题也备受考生关注。英语和学位证书的具体要求由招生单位自定,教育部没有统一安排,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醒广大考生留意各报考单位的网站信息。交大向考生公开历年考研真题,同济将从本月底开始提供考试大纲的邮寄服务。(记者 张骞 实习生 董少校)

聚焦研究生收费模式改革: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9月18日,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应届毕业生报名的第一天,朱慧(化名)和其他几个准备考研的同学纷纷登陆网上报名系统,为自己报了名。朱慧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从暑假起,她就已经开始一门心思地准备考研了,但是对于今年学校进行的奖助学金改革,朱慧和另几位同学却毫不知晓。“收不收费我们也要考研呀,我们更关心自己上不上得了的问题。”朱慧这样说道。

   与往年不同,从明年起,考取了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西安交大、中国农大、华中科技、哈工大等14所高校研究生的学生,将不再分公费与自费。他们将一视同仁地交纳学费,并享受大幅度提高的奖助学金待遇。 >>>详细

研究生教育将"全面收费" 穷学生还读得起研吗?

   7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的3000多名06级研究生新生到校报到的同时得到消息,这届研究生将面临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普通奖学金动态管理。这意味着原本没资格获得这笔奖学金的计划外自费研究生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成绩去竞争。同时,华工也正酝酿相关改革,改革后将不再有公费和自费的区别,所有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需交纳学费,同时所有学生在读期间都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

浙大改革博士生招生办法:注重考生科研能力

英语低于分数线,科研能力强照样被录取

    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浙江大学今年在博士生招生中,扩大了对考生科研能力考查的比重。据悉,这也是浙大进行博士生招生办法改革试点的第一年。

    在恢复研究生招生的20余年间,与许多高校一样,浙大一直沿用着“考试加面试”的研究生选拔方式。但近年来,选拔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导师们,那就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选拔过程的“公平”?

    众所周知,决定博士生考试最后是否能入围,有一条很刚性的线——外语考试成绩,比如,今年学校根据统考生成绩划定的英语总成绩线是67分,那么低于67分的考生,无论专业成绩、科研业绩如何突出,都不可能取得复试资格,哪怕是一分之差。

    浙大副校长来茂德说,以分数划线,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但机械、单一的标准,很容易忽视不同类型人才的选拔。对被这条“线”挡在门外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这不是公平;对渴望能发现创新型人才的博士生导师们,也不是公平。

    来茂德认为,改革招生办法,取消这条“线”之后,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完善的、严格的制度,来保障新办法的实施。

    据介绍,浙大此次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试点在机能学院和农学院进行。

    在之前,两个学院已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制定出新的招生方案,其中规定笔试成绩“未到学校划定的成绩但业绩突出者,也可以提出申请,经学科点、学院审核后,也可列入复试名单”。但方案同时要求,进入复试的考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证明书、攻读博士期间本人想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及专家推荐信等7项申请材料。

    复试时,除了专家组面对面的测试外,还要求考生在一天内完成一份规定题目的模拟科研项目申请书,或是根据导师给出的研究课题,完成一份3000字的综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设想。

    “表面上看,分数‘门槛’低了,实际上入学的‘门槛’更高了。”刚得知自己被录取的现在浙江省某大学任教的青年老师小金说,新的录取方法对学员的考核更全面、更广泛,因为最终是否被录取,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看你做了什么。

    据了解,浙大目前两个试点学院的博士生录取工作都已经结束。有20名考生在低于外语考分线的情况下,以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复试中表现出的科研能力被录取,他们中大多在研究生阶段就已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被SCI收录,有的还承担过省级科研项目。

    据悉,在总结和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将在明年的博士生招生中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目前,已有11个学院向研究生院提出了试点申请。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研究生制度|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