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毕业想发表论文?创新性拿来先!

【字体: 时间:2006年09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编者: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以求真为灵魂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术竞争力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们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但是归纳上面三点,这实际上都与实验无“创新性”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探讨研究生毕业到底要不要与发表论文“挂钩”时,在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思量一下怎样才能给他们提供创新条件呢

  

生物通编者: 想必某些生物专业的研究生听过实验室版的《我不想说》吧?
“前年的思路
去年的实验
今年的它们怎么不值一钱?
多么想发表
多么想答辩
老板不能不让我们毕业。”
提到毕业一定要发多少多少篇论文,不免感慨良多。

现在关于研究生毕业到底要不要与发表论文挂钩,以上海大学校长叶志明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为代表的反对派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姑且不去评价他们孰是孰非,让我们先看看论文发表一直提倡的“创新性”咋就这么难?

一、课题无创新
研究生论文的创新性,很大一部来源于导师的引导。研究生能力有限,如果扎实的前期知识累积,仅靠在开题前两三个月时间内找课题,设计实验,产生新idea无异于闭门造车。因此,导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目前中国研究生的课题来源大致有如下三种:延续性课题、创新课题、导师的项目。延续性课题通常是本届研究生接着上届师兄师姐的课题继续做。实验室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的技术和方案,而且师兄师姐剩下的试剂还可以继续加以利用,但弊端也随即产生那就是许多研究生无法跳出上届的思维模式框架,实验“按照”前几届的表达体系和检测方案,只是换了个基因;或者说基因不换,只是多用几种检测方法,这样,在文献综述部分甚至直接裁减同一课题的师兄师姐的论文,正文部分则按照导师所预期的结果来组织数据。这样的毕业论文近乎造假,何谈创新。


在创新性课题方面,其实是导师没有申请到新的课题,每年又必需招研究生,否则在规定年限内招不到人就要被迫停招;最后当研究生面临毕业之时,导师就不负责的通过临时上网搜索来确定一个方向就让学生去做。更有甚者还对学生毫无顾忌的吹嘘课题是如何具有开创性,如何可以开创一个新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于是学生们如获珍宝般的埋头去做了。显然,这一类的课题导师随意性很大,大多情况下很难考虑到实验的细节,比如一个试剂盒、一个关键抗体的成本就很容易超出预算,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抗体出售,等实验做到一半用到该抗体时学生就“傻眼”了。


第三种情况涉及导师的项目。如果导师是863、973项目负责人,那么学生自然不愁没有有价值的工作去做(除非导师的项目本身就是用来浪费国家人民币的)。然而不幸遇到导师手里项目少而学生数又多的情况,导师只能把原先一个学生的实验分给两个或者几个学生完成。原本就僧多粥少,创新性就更无从谈起。


二、经费不足


“一样的实验,一样的花钱,一样的我们怎么就发不了自然?”中科院学生在歌中如是唱到,可见资金对于生物实验的重要性。研究生经费卡里的经费少的可怜,据一位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反应:“我的经费卡两年一共是4200,但是买一个反转录试剂盒就要1600,再加上RNA提取试剂盒和下游的实验动物,算下来根本不够用。幸亏老板手头有项目有经费,要不真的是完不成。我同门比我花的更多。”


    对于北大、清华、中科院里的学生,其导师手里有钱,学生需要购置什么实验耗材和器械只要价钱不是高的离谱,还是很容易被批准;痛苦的是那些导师手里没钱的学生们只能依靠经费卡上那四位数字量入为出地过日子。到头来发表论文还要向杂志社交一笔发表费,试问这样出来的论文怎么去拼核心?怎样出国去拼SCI?就算有创新性观点又如何能实现创新性结果?


三、可供发表的核心期刊数量有限


我们可以来算这样一笔帐:目前公认的“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1500余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1000余种,以每本期刊每月发表10~15篇论文计算,一年最多可供发表论文15万篇左右。而当前全国有30多万研究生,按硕士研究生毕业前至少要在核心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博士生必须发表两篇来计算,全国核心学术期刊的版面即使全部用上,还是将有一大批研究生不能发表为了拿到学位而必须发表的论文。另外,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也有论文发表要求,导致教师不得不与学生争夺本已十分稀缺的核心期刊资源的局面。


有人说:“国内的发不了,发国外的也行呀,还不要出版费。”在生物学领域,最近的研究热点是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因为有许多问题还未解决,实验思路和手段也多,所以国内这两个方向做的好的文章很容易发表于国际期刊。但是其它比如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不仅实验周期长,而且研究的人多,发表国内期刊都很困难。一位三年制研究生反映:“从分子构建、原核表达、真核表达、发酵得到大量抗原、免疫动物、石蜡包埋、冰冻切片什么的这些上中下游的实验我都做过了,可还是很难发文章。”面对此情况杂志社编辑也爱莫能助:“你翻翻杂志,不管做细胞的还是做微生物实验的,几乎每篇大意都是如此。你也是这个他也是这个,哎,要想发表慢慢排队吧……”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以求真为灵魂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术竞争力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们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但是归纳上面三点,这实际上都与实验无“创新性”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探讨研究生毕业到底要不要与发表论文“挂钩”时,在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给他们提供创新条件呢?(生物通记者 小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