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两项癌症研究新发现

【字体: 时间:2006年09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我国科学家两项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综合:

食管癌高发病因何在 我科学家有新见解

徐致祥等提出的“氮循环假说”在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

    本报佛山9月18日讯(记者李浩鸣 实习生周洪涛) 近日,来自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抗癌协会等单位的30多位肿瘤流行病、肿瘤化学病因、肿瘤病理、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齐聚广东省佛山市,就“亚硝化农肥水诱发鸡、鼠食管癌及改水降低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问题开展学术研讨,并对该研究课题及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们认为:“该课题经过30年研究,首次应用亚硝化农肥水成功诱发鸡咽食管癌,解决了科学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研究成果为食管癌的病因和预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改水预防食管癌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标志着由我国食管癌病因研究专家徐致祥、胸外科专家谭家驹等提出并长期探索的食管癌病因“氮循环假说”在理论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将对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我国食管癌病因研究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达48万人,死亡36万人,约一半是华人,且大部分是农民。我国食管癌死亡率居世界各国之首,食管癌范围覆盖人口近两亿,高发区居民9000余万,食管癌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16.05%,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

    国际上,关于食管癌的病因假说主要有:环境化学(N-亚硝基化合物、霉变食品、吸烟烟雾、霉菌毒素)、营养微量元素缺乏、生物(霉菌、HPV)、遗传易感性、不良生活习惯(喝酒)等。这些假说都有相应的实验根据和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无法解释食管癌高发区同心圆的地理分布特征,也不能诱发鸡咽食管癌。中美合作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林县长期开展的营养干预实验,也无明显效果。

    食管癌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有效预防它?徐致祥等一直进行着认真思考和探索。从1973年开始,他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安阳发现农肥、污水与食管癌相关,随后进行了多年研究;1978年,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霉变食品中发现一种新亚硝胺,成为导师李铭新教授成果(获198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一部分。同时,他还发现农家肥料与霉变食品有很多相似点,提出了“自然界氮循环、霉变食品、农家肥致癌假说”的框架,使用薄层(TLC)、气相色谱(GC)方法初步证实农肥中含有可亚硝化的胺类。1986年,他在《潜科学杂志》发表了“氮循环”病因假说,并预言,饮用深机井水5~10年后,食管癌死亡率可下降一半。1998年,河南省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韩建英等经调查研究,发现饮用深机井水5~10年后,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证实了徐致祥“氮循环”病因假说的观点。1996年以来,在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著名胸外科专家谭家驹教授的积极支持、参与下,对假说在动物实验、致癌物检测、基因突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验证研究,并与安阳市疾病控制中心合作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谭家驹等数次深入河南省林县、安阳,广东省揭阳、汕头、南澳等食管癌高发区进行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经多年努力,模拟高发区现场,用亚硝化农肥水终于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诱发出鸡咽食管癌,还诱发出了鸡胃癌、肝癌,证明鸡咽食管癌病因与亚硝化农肥水相关,解决了长期实验诱发鸡咽食管癌未能成功的国际性难题。接着又采用同样方法,与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合作,亚硝化农肥水诱发大小鼠前胃鳞癌实验成功。这些实验从病理学、流行病学等方面为食管癌病因的“氮循环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与此同时,项目组多次对河南省林州市改水进行调查和纵横统计分析,发现改水(饮用水微核污染指数<1.5,改水6年以上)或饮用未受污染的水的人群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会大幅下降,其中远离河流、改为深层地下水的居民发病率、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发病率下降44.70%、死亡率下降57.74%。改水降低人群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措施简单、效果确定。林州改水工程数据表明,改水使人群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大幅下降,有力地验证了“地域性氮循环”假说。

    专家们认为,N-亚硝基化合物学说是食管癌病因研究中最为广泛深入的学说,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地域性氮循环”病因假说是具有吸引力的食管癌病因假说。消除工农业污染源,降低两类前体物的有效浓度,进行实验改水,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适合大面积推广,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将会有明显效果,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改善环境、预防疾病、预防上消化道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项目组已出版科研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14次,并受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特邀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亚硝胺学术会议,受到与会专家的欢迎。

我科学家在乳腺癌分子病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由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杨的举伦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亚平院士、昆明医学院附一院的普苹教授等历时8年共同完成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的分子病理研究日前取得重大突破。

    在病理学理论方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乳腺良性病变发生了从良性到恶性的转变;在早期诊断方面可以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检测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重要辅助指标;在治疗方面可研发2种癌基因蛋白的基因工程抗体,将正常抑癌基因导入病体内的药物,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约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数的21%,每年有120万人患病,50万人致死,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妇女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并以每年0.3%-8%的速度增长。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并呈现出发病年龄低龄化的趋势。目前对乳腺癌的诊断靠病理检查,但是按国际上现行的病理标准检查出乳腺癌时已经偏晚,使得不少患者虽然做了乳腺全切和放疗、化疗后最终仍然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因此研究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乳腺癌的发生原因包括遗传中获得与乳腺有关的异常基因和后天受致癌因素影响发生的基因变化。杨举伦、张亚平、普苹等科学家从乳腺癌的后种可能性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在乳腺癌和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乳腺不典型增生)中发现2种癌基因(H-ras、c-erbB-2)和7种抑癌基因(p53、p16、PTEN、Rb、BRCA1、BRCA2、NOEY2)发生了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通过项目研究,证实了这些基因在乳腺癌发生中的重要生物学作用,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乳腺癌不典型增生作为癌前病变的本质,为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并首次提出了通过检测乳腺良性病变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异常预测和早期诊断的新观点和诊断模式对乳腺癌诊断和防治以及肿瘤病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13篇,研究成果已被省内外14家单位用于教学和预后诊断,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