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与论文挂钩,支持派PK反对派

【字体: 时间:2006年09月2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目前,毕业证与发表论文“挂钩”、“脱钩”问题是高校领导阶层、导师和研究生议论的大事,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执一词。以下是两方的主要论点:

  

生物通综合: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上海财经大学率先实行硕士学位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后,各校纷纷效仿,将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一个硬性指标。

06年初,上海财大实行硕士学位与发表学术论文“脱钩”,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紧随其后,也宣布取消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

面对新一轮的学术改革,上海大学校长叶志明始终坚持上海大学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一时间“挂钩”、“脱钩”问题成了高校领导阶层、导师和研究生议论的大事,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执一词。以下是两方的主要论点:

 

 支持方  反对方

1 发表文章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

研究生教育一定不能办成“本科后”。 除非它是名符其实的过渡学位,而我们现在恰恰不是。既然这样,研究生就必须体现研究特色,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有其合理性。虽然攻读研究生学位不是为了发表文章,但发表文章是研究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一定要发文章

万达信息的董事长史一兵说:“不能仅仅以论文来评价研究生。例如软件研究生,若能突破一种算法,开发一个在市场上能成功应用、经济效益显著的软件才是最大成果,比发几篇论文更有意义。”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我们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但一些应用学科,只要拿出证明你成绩的成果就可以,不一定必须要有论文。”

2 发表论文是研究生创新性的标志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该发表学术论文,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研究生学习阶段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科研训练,包括基础课程、文献查阅、编程仿真、实验技巧、科研常识等等,才是为“培养的必要环节”,是为了发表学术论文(即 创新)打下基础。正是因为学术论文是检验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志,才会被用来评价研究生的毕业成果是否达标。

不发表文章不代表没有创新能力

朱熹平教授和另一学者破解了庞加莱猜想,备受公众热赞。一个细节不容忽视:有四五年时间,朱熹平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但他并没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诚然,要是让陈景润读研,他毕业都成问题,只能肄业;按照目前的考核依据,他更不可能当上教授,除非破格。我们可以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但不能强迫研究生发表论文。学术创造是有规律的,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研究生不是埋头拉磨的驴子,只要挥舞皮鞭就能拉磨。一味强制,只会适得其反。

3 发表文章不与学位挂钩也一样会“造假”

强制发文章,是造假的“温床”

①造成“一稿多投”②某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表示,“只要学生提供了录用通知单,原则上我们就认为是发表了论文。学校学生有几万人,我们不可能一一调查,而且证据很难查。”③因为一些学校把研究生毕业和发表论文强行挂钩,致使学子们既要全力以赴修学分,又要无休止地申报课题。为了发表论文,须迎合导师,接受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的“霸王条款”。核心期刊粥少僧多,须金钱探路,真是斯文扫地、机关算尽。一些学子弄虚作假,其导师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某些刊物滥发增刊,每篇论文的版面费动辄数千元。其结果是学术垃圾频仍,学术道德丧失。

4 不一定非要保证所有的研究生都毕业

研究生教育早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保正100%的毕业可能本身并不是自然就合理的(其实我们的中学教育就已经不能保证100%毕业可能性了)。实际上,即使是设定一个较高的毕业条件,所有的研究生仍然“共享”着一个小于100%的毕业可能性。只要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一个不至于过低的实际毕业率,这种研究生教育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而且,现实情况是,我国的研究生扩招越来越严重,如果按照100%毕业可能性的思路来执行的话,只会造成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越来越低(迟早有一天对文章的要求变成0),从而使得研究生学位迅速地贬值。这对我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毫无益处,而且最终也会影响研究生整体的就业形势。

核心期刊数量有限,使一些人不能按时毕业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在全国6000余种学术性及半学术性刊物中,所谓的核心期刊却不足1000种,而中国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需要在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从而取得职称。研究生连年扩招, “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一关,不能做到所有研究生都毕业。教育部门和国家在提供教育条件时, 是要保证所有研究生都分享到可以毕业的条件的。不然是教育部门故意制造教育的恶劣后果。

5 取消发表的硬“指标”后,“论文评审”不能保证公正性

“论文评审人如果不给别人论文通过,通常是得罪一个单位,所以学校只有这招(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了。”以论文发表为毕业衡量指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止这方面的学术腐败行为(比如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走过场),从而为研究生质量的稳定性和学位证书的严肃性提供了保证。

盲审加大公正性,提高论文答辩评审团的质量。

6 提高学校排名,学校加压


某教授:“一个学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学校研究生的招生和硕、博点的设立。”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陈启杰担心:“一是担心科研论文的数量在短期内出现下滑;二是“担心社会误解,以为上海财大不重视科研了”。

学校无权给学生加负:学校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发表更高质量的论文

北大曾有一位老师坦言:“一个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的环境本身就是压力,进入研究领域的人,大多数都不会轻易懈怠自己对学术的追求。”总之,学校的权力触角不应无限制地延伸,不能把学生当作惩戒和要挟的对象。要给研究生松绑,给教育松绑,令人诟病的教育乱现象才会得以减少。陈启杰说,硕士学位和发表论文脱钩之后,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教学质量并不会因此受损,因为在“脱钩”的同时,学校出台了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都没有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具体规定;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卫曾郑重声明,国务院学位办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要求。

 7 可以防止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心慈手软”

 不应该把研究生毕业“生死权”交给杂志社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陈启杰认同这样的观点:“把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实际上是让期刊编辑去把关研究生质量,这是不合理的。”

8 提高我国的科研实力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甚至所谓的世界“一 流”大学PKU)的毕业标准,实际上仍是远低于大部分海外大学的。要努力提高大学的科研水平,应该把科研评价标准制定得稍微严格一些。在国外的很多大学,因为无法发表足够数量的文章,很多优秀的博士研究生都要延期才能毕业(读五年才毕业的很常见,七年的也有)。

 

9 论文与学位脱钩后,学校和导师不知道怎么管理学生

“作为一名培养研究生的导师,我尤其感到无所适从的是,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制度,今后的研究生还怎么带?还有没有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那么研究生就仅仅学习十来门课程而已,何况有的课程在本科时已学过,有炒剩饭的嫌疑。导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完全可以不管,因为学校不要求我去做研究,也不要求我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现在不少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均是采取专题讲授的形式,课程结束时写一篇所谓的论文完事,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测量。如此一来,学生和老师成了互无约束的个体,成了事实上的两张皮,如此这般如何能培养出合意的学生?”

 
  

  为了更加真实地反应更广大导师、校长和研究生的心声,生物通网站目前正在做一项调查,欢迎您的加入。网调结果将定期向读者公布,调查最终结果将会被呈递到教育部、上海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生物通记者 小粥)

学位与论文报道一:失去学位论文 我们还有什么?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