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印三国生物产业发展状况一览

【字体: 时间:2006年09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综合: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作为领头科学的世纪,在中国政府大力扶持生物产业的同时,中国周遍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又进行如何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日韩和印度的生物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吧。

  

生物通综合:黄禹锡事件令韩国的生物界“举世闻名”,一时间成了生物造假的代名词。但从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韩国人民和韩国政府急于追赶世界顶尖生物技术的狂热。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作为领头科学的世纪,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正在迅速成为 全球新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大的产业,不远的将来,GT(基因技术)和BT(生物技术)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盟主。
在中国政府大力扶持生物产业的同时,中国周遍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又进行如何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日韩和印度的生物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吧。

                   日本
一、引言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宣告完成,一场以基因及蛋白质数据应用于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拉开了序幕。尤其是利用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创建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态势强劲。日本也不例外,各大研究机构及风险企业都把目光聚焦于二十一世纪产业新增长领域之一的生物技术。据日本有关部门的预测,2010年日本生物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日元,被认为是推动二十一世纪日本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原动力。
二、日美等国生物技术现状分析及日本所采取的基本对策
    日本在生物技术领域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及韩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在急起直追,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尖端生物技术的专利申请数来看,根据日本特许厅的统计,基因解析技术、蛋白质功能解析以及与基因组相关的专利申请数2000年约12000件,其中美国约占40%居首位,其次是中国约占30%、欧洲及日本紧随其后。
    从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来看,日本依然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医学研究机构巨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2004年财政年度的政府预算额将达28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其预算额是日本2003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总预算额的7倍。
    生物医药领域日美间的差距也在拉大。美国制药巨头Pfizer公司收购了Pharmacia公司后其销售额约440亿美元、研发费超过70亿美元。其销售额及研发费分别是日本最大制药企业—武田药品工业公司的5倍和6倍。
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美国Mansanto等公司在转基因玉米及大豆的世界市场上独霸一方。在环境修复等生物技术领域及安全保障领域美国的优势更为明显。据日本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的统计,日本生物技术风险企业数为334家,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
     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撑有赖于大学等研究机构不断推出新研究成果,只有将这成果及时转移至相关企业,才能实现产业化。日本主要大学虽然相继设立了技术转移机构(TLO),但其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普遍缺乏创新的经营管理人才。大学研究人员更缺乏对技术市场的敏锐性及推销新技术的勇气。只要具备了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及市场预测力,才能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日本虽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实现了新起步,但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独占熬头,决非易事。
      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基因制药的研究及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政府成立了以小泉首相为首的生物技术战略会议,并于去年12月颁布了长达200余页的生物技术战略大纲,其中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战略重点及实施计划。
      战略大纲中提到的有些具体计划已列入政府重点开发项目。如国立癌症中心及国立循环器官疾病中心建立了针对相关疾病的蛋白质组研究计划。旨在提高在检测解析仪器的研发以及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去年出台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对生物技术相关专利的快捷审核、审核标准的国际化以及促进大学发明技术向民间转移等有关措施。将严格执行蛋白质专利的审核条件,同时又明确了再生医疗领域相关技术也可申请专利的重大举措。从专利政策角度对正在崛起的生物技术产业给予有力的扶持。
三、日本生物技术产业原动力初见端倪
    日本山之内制药公司预言2005年基因制药研究进入临床试验,并在美国设立风险企业创新基金,与风险企业携手共同进行基因制药的基础性研究。三共公司则与美国投资公司联合设立生物技术风险企业投资基金,寻找有实力的风险企业积极推进新药的研发。而日本最大制药企业—武田药品工业公司率先建立新的研究体制,配备约40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有用基因筛选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新体制建立后,相关疾病基因研究的多篇论文已在《Nature》上发表。
    日本已有多家生物技术风险企业已初显实力。如从事基因治疗开发的AnGeaMG公司,去年成功开发出能生产使特定基因失去功能的基因缺失鼠(Knock-out  mouse)的转基因技术;从事癌基因解析的Onco  Therapy  Science公司及从事再生医疗的Cell  Seed等公司也将在几年内上市;设在东京医科大学的临床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将对该大学附属医院肺癌患者的血液进行调查研究,解析何种蛋白质在起作用,从而寻找有效治疗法。
四、医工强强联合直逼生物技术产业领头羊欧美
    日本已形成医工学科强强联合的合作研究体制。一种以医疗仪器及诊断技术等为主的医工联合合作模式已初见端倪。为了缩短医疗仪器产业与欧美的差距,日本厚生劳动省也积极扶持医工联合的产业合作新模式。各大学相继设立了如东京大学的疾病生命科学中心、千叶大学的前沿医学科学开发研究中心及大阪大学的未来医疗中心等。
    医工联合的产业技术合作也已正式启动。如京都大学与日本IBM公司、日本新药公司等共同开发出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药剂效果进行预测的新技术。京都大学与京瓷及岛津制作所合作,开发一种植入患者体内的实时监视微型检测仪。
    基因治疗和再生医疗等尖端医疗领域的研究,单一学科很难完成此类研究项目,学科间融合、联合顺应了这一研发的趋势。日本目前医疗仪器约40%以上依靠进口,为了提高其国产率,厚生劳动省出台了医疗仪器产业规划。旨在用5年时间,提高医疗仪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多学科与产业界的强强联合,赶超生物产业技术产业领头羊—欧美等国。
五、突破专利申请原有框架,医疗技术将列入专利申请范畴
    日本自去年起,着手修订现有专利法。将人工培养皮肤的再生医疗及基因治疗技术本身作为专利进行申请。突破了原有医疗领域专利申请仅局限于药品及医疗仪器的框架。这一修订将有力地推动尖端医疗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被列入特许厅专利新申请范围的包括细胞加工技术以及载体开发技术等。有望今夏受理此类专利的申请。相关企业已着手专利申请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日立制作所已开发出了牙齿、角膜再生及培养技术,并预定申请专利;日本再生医疗风险企业Tissue  Engineering公司开发的人工皮肤移植技术也将申请技术专利。
    原有此类医疗尖端技术由医生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应用于患者,因细胞加工技术及管理需要较大人力和物力,仅靠医院一家很难实现技术的推广普及。而此类技术本身列入专利申请范围,将有助于相关企业参与尖端医疗领域的研发,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六、健全和完善医疗伦理及法制建设
    2003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4月又宣告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基本完成。今年是生物技术领域值得庆贺的一年。人类基因组的解析成果必将面向人类健康及医疗事业,生物技术产业将渗透至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涉及医疗伦理、法制及社会问题。
    医疗领域的研究将突出个性及再生二大概念。所谓个性,即根据患者特定体质所采取的医疗方法。具体是指利用人类基因组解析成果,确立个性化医疗法。日本文部科学省已拨200亿日元,由东京大学医科研究所、大阪府立成人病中心等全国九家机构联合建立基因库,辅助个性化医疗的研究。计划采集30万人群的血液样本,研究分析与癌症、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遗传机理,有效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此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解析的基本完成,研究重点已逐渐转入相关蛋白质立体结构的研究。2002年日本正式启动了以理化研究所为中心的"蛋白质3000"的大项目,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医疗领域相结合的研究。
    再生是尖端医疗领域的又一亮点。再生医疗是对皮肤、骨和心肌等受损脏器及组织,通过患者的细胞进行修复的一项技术。目前日本理化研究所发生再生科学综合研究所、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京都大学及庆应大学等机构正在从事再生医疗的基础性研究。
    形成社会对涉及伦理、法制、社会问题的共识,对再生医疗技术产业化尤为重要。因为生物技术必然涉及个人遗传信息等较为敏感的社会伦理。据说,英国将计划建50万人群的基因库,基于社会伦理等原因,提出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除此之外,生物技术的正确利用还需有健全法制作保证。在保护医疗消费者同时,为了促进生物技术的有序发展,相关专利制度的完善乃是当务之急。
七、再生医疗正在步入临床试验阶段
    大企业及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纷纷加入到再生医疗研究之列。其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骨、心肌、血管及皮肤等。对药物不能治愈的疾病治疗打开了希望之路。
    日本Amniotec公司开发的角膜上皮细胞膜,与京都大学合作进行临床试验,用于角膜的移植手术。该角膜上皮细胞膜是将人体角膜上皮细胞利用从胎盘羊膜中提取的胶原进行培养而成。由于再生医疗研究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该公司去年11月又与生物技术风险基金投资公司合作,创立研发机构,计划于2007年实现商用化。
    OsteoGenesis公司开展齿槽骨再生医疗的研究。有望实现因牙周炎而受损颚骨的再生材料商业化。将骨髓中采集的细胞分化成骨芽细胞。将相混的骨芽细胞及蛋白质胶状物注射至患部。明年进入临床试验,2007年实现商用化。
在牙科再生医疗领域的研究,医疗仪器的大企业日立医疗公司也与名古屋大学合作,计划于2007年向市场推出用于再生牙齿的胚牙。TERUMO公司也涉足再生医疗领域的研究,去年9月与美国风险企业DIACRIN公司合作开发心肌机能的再生医疗研究,年内将进入临床试验。这一将患者大腿部的骨格肌芽细胞进行培养,然后移植至心肌的再生医疗技术。有望于2008年形成100亿日元规模的新产业。
      日本OLYMPUS光学工业、PENTAX及武田药品工业以骨的再生医疗研究为主,而第一制药及田边制药则以血管的再生医疗研究为主。有人预言,2010年左右将迎来再生医疗技术的成熟推广期。
八、DNA芯片的开发将加速个性化治疗方法的确立
    DNA芯片在基因功能的解析、新药研发、实现个性化医疗上是必不可少的,被公认为开创新一代医疗技术的强有力武器。世界DNA芯片巨头美国AFFYMETRIX公司控制着芯片生产的主要技术专利。据称开发的主力高性能芯片中嵌入了所有人类基因。利用这一芯片可以迅速确定特定疾病与哪一基因有关。由于该公司近期打出基因芯片的降价大战,将对基因制药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的日立软件工程公司和三菱化学BCL公司开发出了能快速检测败血症病原菌的DNA芯片,为有效使用抗菌药物,减轻患者痛苦将起到理想的效果。此外,上述两家公司还将计划开发出能预测抗癌药物药效的芯片。
九、主导基因制药产业,相互合作更趋活跃
     利用基因信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实现有效治疗药物的研发将成为现实。日本ZERIA新药公司专门设立了基因制药子公司开展9大领域的研究。三重大学利用作用于血管细胞的基因,正在开发动脉硬化的治疗药物。并与美国TEXAS  A&M大学合用,开展利用有关组织修复基因的新药研究。
     基因制药不仅对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大企业也将其作为新世纪的核心技术加速开发利用。如中外制药公司开展利用免疫反应的抗体药物研究。抗体药物副作用小、效果大。业已开发的用于慢性关节炎的治疗药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高钙血症及多发性骨髓肿瘤等治疗药物也在研究之中。
     武田药品工业公司也对其研究所配置了最先进的分析仪器,从事癌症、哮喘等的新药研发。三共公司和山之内公司分别找到了高血脂症和痴呆的相关基因,正在加速有效新药的研发。
     基因制药研究需要投入庞大研究开发费,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寻找拥有特定技术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日本第一制药与以生物信息学著称的风险企业CLS公司合作已找到了与糖尿病及癌症等有关的多种蛋白质,为新药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持田公司则研究与癌细胞等表面易结合的物质,开发出将基因有效送达治疗部位的基因载体。
十、营造有利于生物技术创业的氛围必不可少
    日本2002年生物技术市场规模约8万亿日元,其中转基因等领域占到1.4万亿日元。而日本独自技术形成的产业市场并不大。
     随着DNA芯片等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对食品、医药及农业等众多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体来看,医药领域的研发进展最快。而食品领域的研究步履艰难。如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宣告完成,但日本企业利用水稻基因组解析成果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一结果有其根本原因,除了投资回报的未知性,与产品流通及医疗行为有关法律的不健全也有一定关系。要实现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是极为重要的。
     生物技术如同核技术具有二重性,有利有弊。作为政府应在安全性和伦理性方面制定切实的方针措施。对超出一定伦理及安全性的研究应给予严厉制止并予以重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营造消费者对转基因制品认可的社会氛围。
     日本去年年底出台的生物技术战略大纲中,预测到2010年日本生物技术领域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25万亿日元。而欧美等国则预测全球生物技术的市场规模中期目标将达300万亿日元。日本生物产业人会议认为,如日本不能有效进行生物技术的研发,将很难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和韩国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也不可低估,生物技术的国际竞争已到了分秒必争的地步。日本必须制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研究体制,今后的2-3年是决定谁能主宰生物技术市场的关键,其中重中之重是DNA芯片等研发。
    目前各风险企业在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上先行一步。作为国家及金融机构应对风险企业给予积极的扶持。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极为重要,培养高素质的专利代理人已迫在眉睫。
     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如生物医药能率先实现产业化,其带来的企业效应是非常巨大的,但研发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据有关统计,美国研发的成功率为10%左右。因此,有必要创造一种允许研发失败的社会环境。
十一、生物技术食品及原料正在逐渐走近市场
    生物技术逐渐渗透至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领域。如2003年2月下旬东京的高级超市推出了麒麟公司开发的土豆新品种——CYNTHIA。其目的是与目前市场占有率高达90%的主宰品种男爵和五月王后品种决一高低。
    CYNTHIA是利用麒麟公司拥有的组织培养的方式培育而成的。早在1987年麒麟公司首次成功开发了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但到了1999年日本农水省才真正允许开展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的研究。因此,麒麟公司于2000年3月在国内合资成立了JAPAN  POTATO公司着手土豆新品种种芽的生产及销售。
    又如,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认为,利用体细胞技术的克隆牛肉作为食品其安全性不存在问题,并计划将这一报告提交7月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日本虽是世界上最大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国,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死亡率偏高等难题。世界上尚无一国允许体细胞克隆牛肉的上市,要通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审议,难度较大。因此,生物技术食品真正进入市场还需较长的时间。
十二、微生物在食品包装材料等上的应用方兴未艾
    日本各化学公司致力于利用土壤、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开展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及确立相应生产体制。尤其是利用微生物在生活垃圾袋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上市场前景看好。日本三菱化学和味之素两大公司联合开发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通过国内综合化学和综合食品两巨头联手,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自然分解树脂的特点是利用使植物淀粉发酵的琥珀酸的作用。因提高了植物原料的比例,明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味之素公司的发酵技术及三菱化学的树脂合成技术的两大优势,其生产成本比现有主流自然分解性树脂有所下降。目标是到2006年将现有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自然分解性树脂,全部转为利用琥珀酸生产的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
    另外,昭和高分子公司也将扩大自然分解性树脂的生产能力,其产品主要用于加工农用薄膜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虽然目前自然分解性树脂的价格为普通树脂的2-3倍,但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自然分解性树脂的市场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十三、官民并举生物技术风险企业与日俱增
    据生物技术产业协会(JBA)的统计,日本现有生物技术风险企业334家。而欧美的生物技术风险企业分别超过了1500家。虽然日本在企业绝对数上仍与欧美有较大的距离,但是日本官民并举,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势头正旺。
    日本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定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手段和对象,进行创业的中小企业,成立未满20年,并不以进出口及销售为主的企业。1999年以来,以每年40-50家的增长速度在增加,风险企业的创立已形成了强劲的势头。
    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涉及领域非常广。如从事基因新药研究、DNA芯片开发、组织修复再生医疗等研究的风险企业。形成了与大企业和大学等进行共同研发的新格局。
    据JBA的统计,在生物技术风险企业中,从事生物信息学等研究辅助型的企业占第一位。从事药品及诊断试剂开发及再生医疗的企业占第二位。从事环境修复技术的环境研究领域的企业占第三位。其后是从事转基因技术等农作物技术开发的农林水产领域的风险企业。
    从事DNA芯片及各种分析仪器研发的风险企业,因其研究成果能逐步形成商品化,资金有限的风险企业也能维持经营。但是,从事新药及再生医疗等研究的其研发费占销售额的62%,因此医疗风险企业必须走与其它企业合作的模式。
    其中再生医疗被认为能与新药研制相抗衡的产业新增长点。日本各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纷纷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如日本SOSEI公司与澳洲STEM  CELL  SCIENCES公司合作成立干细胞研究新公司,其目标是形成干细胞增殖的产业。今后还将开展有助于治疗帕金氏症的脑细胞、以及能释放有效抑制血糖值的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腺特殊细胞培养等的研究。


                   韩国
从整体而言,韩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除了发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之外,多数技术还处于跟进阶段。据韩国自己的一份分析研究称,韩国目前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先进程度只有在该领域国际领先水平的70%。与世界许多国家相同的是,生物技术同样是韩国重点发展的领域。分析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对此不无启示。
 
在韩国政府先后颁布的一些科技发展计划中,例如“国家研发计划”“21世纪前沿研发计划”等,生物技术都以重点技术的形象出现,生物技术在韩国的科技发展、甚至国家战略层面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韩国科技部的一份文件中,生物技术作为“能提高工业竞争力”的基础性资源,位列关系韩国21世纪发展的六大战略技术之内,见下图。生物技术在韩国的重要发展地位可想而知。
 
图   生物技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意义

                         资料来源:韩国科技部
 
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1-1990年——蹒跚起步
Ÿ   重组DNA、细胞融合等生物技术开始引入韩国;
Ÿ   1983年“生物技术促进法案”颁布实施——韩国生物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Ÿ   1984年开始,物技术研究机构纷纷建立,许多大学也纷纷开设生物技术课程
Ÿ   1985年韩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KRIBB)成立
1991-1995年——加速前进
Ÿ   1991年,韩国生物技术产业协会(BAK)成立
Ÿ   1992年,高度先进国家发展计划(HAN计划)出台
Ÿ   1994年,科技部颁布实施“生物技术2000”计划,为期14年,七部委联合投资200亿美元,用于提升韩生物技术的水平
Ÿ   1994年,工商能源部颁布实施“生物技术产业愿景2000”
1996-21世纪——全面起飞
Ÿ   1997年,创造研究推动计划(CRI)出台
Ÿ   1999年,国家研究实验室(NAL)计划实施
Ÿ   1999年,21世纪前沿研发计划出台,其中明确提出生物技术的重点发展地位;
Ÿ   2001年,“科学和技术基本规划”实施,生物技术为“未来重点开发的技术”之一;
Ÿ   2001年被确立为“生物技术年”
Ÿ   2001年,“培育生物工程的第二阶段发展规划”启动;
Ÿ   2002年,“培育生物工程的第三阶段发展规划”启动
Ÿ   一系列生物技术大型专项研究计划开展实施
Ÿ   2003年,以支持应用研究商业化为重点的“Bio-Star计划”开始实施
 
近年来,韩国生物技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体细胞克隆牛、艾滋DNA疫苗开发、抗除草剂作物等领域达到世界水平。专利方面,韩国在生物技术领域获得的美国专利20世纪80年代初每年平均2项,1984年以后每年平均6.5项,1998年以后每年平均超过15项。在人类遗传基因等领域的国内专利申请比外国落后4至14年,而在疾病预防与治疗、食品化学领域韩国的专利申请则处于优势地位。 
 
图  1991——2002年韩国生物保健领域的专利与论文数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USPTO
 
表:韩国生物技术部分领域的国际水平

表:韩国生物技术部分领域的国际水平
 
国际领先指数
韩国指数
基因工程技术
100
85
细胞融合技术
100
80
蛋白质工程
100
70
发酵
100
90
细胞培养
100
65
生物工程技术
100
35
新活性分子筛选
100
25

资料来源:韩国工业经济与贸易研究所(KIET)
 
生物技术产业方面,2000年韩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8亿美元,2005年有望超过75亿美元。韩国生物技术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68%),其次为生物化工占9%,生物加工处理站8%,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食品各占5%。发酵工业是韩国生物技术产业中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域,韩国的发酵产品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仅氨基酸产品就占全球市场的20%。
 
表   韩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领域及主要产品
领域
主要产品
生物化工
生物高聚物、工业生物酶、有机酸与氨基酸、生物农用化学品等
生物环保
污水与废水的生物处理、生物修复、污染监测、微生物技术等
生物医药 
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血红蛋白,抗生素、疫苗、诊断试剂、基因治疗等
生物能源与资源
生物量与沼气,转基因动植物,育种及造林,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
生物食品
食用氨基酸,功能性多肽、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食品添加剂、酶等
生物电子工程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
生物处理工程
发酵、细胞培养,生物转化,生物分离与提纯、生物工程等
生物监测与信息
安全评估、材料转化、仪器设备、标准化、生物信息技术等

韩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讲策略,分步走
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以“务实应用”为基本策略、兼顾抢占战略制高点的过程。这一点从其“三步走”的发展路径中可见一斑:
 
第一步是鼓励并支持对已有技术成果的应用,支持成熟技术的产业化,同时支持新技术例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支持有能力的研究机构对政府指定的一些重点技术领域进行开发研究;
 
第二步是鼓励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强化本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拓展应用领域。这一阶段开始有选择性地集中支持部分研究机构对有前景、有战略意义的部分生物技术进行自主研究与应用开发;
 
第三步是鼓励原始创新,并通过原始创新积累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继续加大对有发展前景的技术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第三步,韩国将逐步增强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实力,并在某些技术领域确立国际领先地位。
 
韩国生物技术的这一发展策略与国家总体科技战略的“从引进消化吸收模式逐步转向自主创新模式”发展规划是一致的。
 
目前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基本是处于第三步的初级阶段。从1999年开始,韩国政府有意识地在国家层面上选择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技术重点,实施了一系列大型研究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在生物技术领域实施的大型研究计划主要有:
1999年
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0年
植物多样性研究计划
2001年
生物调控研究计划
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2年
蛋白质组研究计划
干细胞研究计划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及应用计划
2003年
脑研究计划
U-脑计划

2、搭平台,建网络
韩国引导生物技术的发展以营造环境为主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优化环境。改善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和孵化环境,建设包括研究机构群、人才队伍在内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并通过完善生物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相关预算法案的落实,提高支持体系的运作效率。另外还注意提高公众对生物技术产业重要性的认知度。
 
第二是搭建平台。一是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平台,另一个是对现有的区域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或者说以国家骨干专门研究机构为中心,建设国内生物技术协作研究网络。同时韩国积极对国际发展形势作出快速反应,包括及时调整产业分类体系、完善生物技术与产品开发相关的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三是构建立体化的创新架构。在该架构内,通过研究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最大程度地激发原始研究潜力,鼓励人员流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外资投入。尤其是韩国为摆脱本国资源不足的制约,将构筑全球联合研究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策略。1985年韩国出台“国际联合研究计划”,开始对各种双边合作研究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到2004年已经资助了1896个国际化合作研究项目。此外,吸引外国来韩设立研究机构,举办国际座谈会、学术会;通过国际合作获取海外生物资源;推动以韩国为主体的国际生物技术合作研究活动;增强公立研究机构的灵活性,吸引、利用尖端领域的海外科学技术人员;在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设立生物风险企业等,都是韩国积极利用国际资源的有益举措。
3、强大的政府意志,抹不去的政府痕迹
作为一项产业化前景明朗、但需首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突破的新技术而言,政府的有效介入和科学引导是相当必要的,政府的这种引导还有利于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看,政府在这一新技术的发展中起了相当关键的引导作用,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可以说,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有非常强的“政府意志”在里面。政府审时度势、科学选择重点,并且干预有力。韩国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汽车产业、网络游戏产业方面都已明证。
 
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有非常深的“政府背景”,且不说负责引导与调控的科技部、工商能源部、健康福利部等七个部委在制定计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等方面的作用,单单是生物技术相关的中介机构也都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生物技术产业协会和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协会隶属于工商能源部,生物技术研究协会隶属于科技部等等。这些中介机构上联政府、下联研究机构、企业与投资机构,作为节点,联结出了一个集科研、投资、产业化、政策于一体的生物技术发展网络。
 
在这一网络中,政府出于最高能级,其政策导向往往对技术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从2005年1月1日起,韩国政府允许科学家进行以治疗不育等症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但是但涉及人类生殖细胞的商业交易仍在严格禁止之列.



                  印度
  印度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有着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良好条件。十多年来,印度政府一直把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锁定在信息、生物和材料三个领域。生物技术受到更多的重视,生物技术部的设立甚至早于信息技术部,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类似机构。目前,印度生物技术公司已有240多家,从业人员2.5万人,目标是到2010年使生物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50亿美元,达到通过产品和服务将创造100万个工作岗位的潜力。这将使印度在全球生物技术竞争中获得重要地位。其中生物制药具备创造20亿美元市场的潜力,主要包括疫苗和生物仿制药。临床开发服务可以创造15亿美元以上的收入,而生物服务或外包研究服务可以创造10亿美元的市场,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能创造5亿美元的结余。   
      早在1983年印度就制定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计划,确定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目标,提出了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问题。对包括各种原料药和成品药在内的一些生物技术产品实行强制性许可证制度,生物技术部成立了一系列技术任务小组、顾问委员会和专家组具体负责项目的协调、实施、监督和评估工作。政府还颁布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以规范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行为。印度在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了生物技术信息系统网络,还建起了10多所合乎国际标准的干细胞培养实验室,成为世界胚胎细胞菌采集最先进的十大研究中心之一。   
      印度拥有100多个国家研究实验室,有300多个提供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科学方面学位和学历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每年培养近50万名学生,100多个医学院每年培养17000名医学从业者,每年在生物科学和工程领域培养出1500余名博士,印度还将继续增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博士生的数量。印度的政策目标是促进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部门相关的所有学科的科技人力资源供应。为了建立一个成功的生物技术部门,印度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农业、微生物学、技术转移和商业化、生物企业与生物融资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领域需要大量的人才。在印度,风险投资得到了高速发展,2003年已位居亚洲第二位,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一些风险投资商建立了生物技术孵化基金,风险投资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投入呈现不断增长之势。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印度的私营中小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数以万计的这类公司与跨国大公司合作,参与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   
      产品和工艺开发在本质上是跨学科的,某个具体学科的不足会削弱整个部门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建立有效的跨学科界面的方式。印度比较注重生物、信息和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交叉渗透,2002年还专门制定了《国家生物信息技术政策》,有意识地将软件产业方面的优势运用于生物技术产业。在这样一种政策导向下,生物技术产业除在农业和制药领域获得了发展之外,还在生物信息技术和生物鉴定技术方面得到相当的发展。特别是生物信息技术产业,85%为出口业务。印度在信息、生物和材料技术交叉渗透的生物芯片领域已获得重大突破。   
      当前,印度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它必须在人均耕地和水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生物技术是克服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技术使印度生物资源变成了经济财富,并且创造了就业机会。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创新产品和服务能够阻止环境恶化,促进基于生物技术的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成功的产业,生物技术的进步面临许多挑战,这些挑战与研发、投资资本形成、技术转移与技术吸收、专利与知识产权、定价承受能力、法规问题以及公共信任有关。生物技术产品的价格可承受性和可用性是其中两个关键因素。印度实施一些政策来促进维持创新与推进技术扩散之间的平衡。知识产权、法规问题以及产业培训等领域获得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政府和产业界起到了双重作用,在增加现代生物技术的收益的同时让公众了解生物技术带来的利益并保护公众利益。  
        印度政府的《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和生物技术部的《生物技术构想》对公共和私营部门进行了明显的干预,目的是促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十余年来,印度在研发资助、人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生物技术公司的实力在于利用一些已经证实的技术(诊断学、疫苗、产品和工艺)进行精密和大批量生产。虽然印度产业在产品开发和服务商业利益的营销方面较强,但生物技术仍然缺乏分子建模、蛋白质工程、药物设计、免疫学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等领域的研发所需的基础设施。为了从公共和私人资助的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得到最大利益,迫切需要利用给社会带来最大利益的基础设施。合同研究组织、合同制造组织、合同包装商、实验室服务提供商等概念在印度稳步形成。   
      印度生物技术已经稳定地起到了科学技能和技术经验的杠杆作用,对全球强大的以创新为主导的平台有巨大影响。   
      为了在全球生物技术部门中占有一席之地,印度非常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为出口型生物技术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如允许外资企业全资控股、免税进口、免征出口产品中央货物税、出口收入免除全部所得税、允许企业向国外借款、提供低息出口贷款等。在国际合作方面,印度建立了国际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心。除了重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合作外,印度还特别强调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合作。印度支持和营造有利于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国际竞争环境。印度的生物科技发展战略从研发投资和知识产权创造中获取了更多的价值。   
      近几年印度生物技术部门经历了快速增长。当前的评估表明,印度生物技术产业在2003—2004年度增长了39%,达到7.05亿美元。总投资也增长了26%,达到1.37亿美元。出口占当前收入的56%。当前的政策评估预测,印度到2010年的年营业额将达到50亿美元。为了实现预计的商业规模,印度加强了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可预测和有为的政策,加强对产品开发初期或概念验证阶段的公私资助,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公私合作伙伴、融入国际生物技术部门以及改进基础设施。此外,通过孵化器基金、种子资金和各种激励措施提供积极支持。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