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在中国什么才是对科学家最好的奖励?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9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综合:9月6日,伊格纳罗等5位在生命科学领域拿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到中国科学院生物与物理研究所,与年轻学生交流说:“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而言,重要的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能做什么才能让同胞们更加健康和富有。”
生物通综合:9月6日,伊格纳罗等5位在生命科学领域拿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到中国科学院生物与物理研究所,与年轻学生交流。当被问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伊格纳罗教授答:“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而言,重要的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能做什么才能让同胞们更加健康和富有。”此言一出,着实给中国的“诺奖谜”们浇了一盆“冷水”。当然,随后此起彼伏的掌声,同样让人欣慰———至少我们的年轻学子是认同科学的首要宗旨是为了“让同胞们更加健康和富有”这一信念的。而几乎同时,也有媒体正为中国“勇夺诺奖”鼓劲。
文章指出,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中国“零诺奖”问题与“李约瑟难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所以,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当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时,人们有理由对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常委张涛称,“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与国计民生相去甚远。
显然,“科技泡沫化”与现有科研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当前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拔苗助长、浑水摸鱼的情况,不讲质量,只讲“数字化生存”与“数字崇拜”。无疑,这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式的评价体系严重伤害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其结果必然是,劣币驱逐良币,臭皮匠驱逐诸葛亮。
如张涛所说,这种“臭皮匠体制”所引发的后果,“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事实上,美国物理学会期刊也透露,尽管在过去十多年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
正是在此背景下,伊格纳罗的提醒才显得格外重要。中国科研人员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能拿诺奖,也不在于他们发表的论文被引用多少回,而在于那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能产生多少实际价值。倘使我们只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获奖而科学”、“以奖杯丈量科学”,这无疑是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双重背弃。
什么是对科学家的最大奖赏?显然是他所取得的成绩。与这些成绩相比,任何奖赏都不足以言明科学的价值。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分等级。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该奖项2000年设立。
其它重要奖项:
一、****奖励计划
1简介
“****奖励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成就奖两项内容。李嘉诚先生及其领导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投入港币6000万元,教育部筹集相应配套资金,用于在高等学校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李嘉诚先生还另行捐赠港币1000万元,用于设立“****成就奖”。
2、计划宗旨
“****奖励计划”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配合“211工程”建设,吸引和培养杰出人才,加速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主要宗旨在于通过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延揽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参与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这些重点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若干年内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以大大提高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同时,通过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高等学校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职务终身制,改变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3、计划内容
实施“****奖励计划”的第一期,教育部将在三至五年内在全国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设置300~500个特聘教授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招聘条件,由获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造诣深、发展潜力大、具有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能力的中青年杰出人才。学校遴癣推荐的特聘教授候选人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学校与之签订聘约,规定聘期及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聘特聘教授岗位的人员在聘期内享受每年人民币10万元的特聘教授岗位津贴,同时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其中,任职期间取得重大学术成就、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还可以获得每年颁发一次的“****成就奖”。每次奖励一等奖1名,奖励人民币100万元,二等奖3名,每人奖励人民币50万元。
4、制度办法
为顺利实施“****奖励计划”,制订了《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成就奖”实施办法(试行)》。
5、评审组织
为了顺利实施“****奖励计划”,保证计划专项资金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教育部将聘请若干名国际著名学者成立“****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有关高等学校提出的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申请,评审高等学校遴选推荐的特聘教授候选人及“****成就奖”候选人等。
二、春晖计划介绍
为了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教育部1997年全面实施“春晖计划”,由国家教育部拨出专项经费资助在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截至1997年底,“春晖计划”共资助600多名在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春晖计划”主要资助对象为在外优秀尖子留学人员。为提高资助效益,教育部瞄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如: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问题实施的“留法学者支持西部建设项目”;针对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问题实施的“留学人员为辽宁大中企业技术改造服务项目”;为培养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以工程方式解决复杂金融问题高级人才而实施的“培养金融工程博士项目”等。
三、王丹萍科学技术奖简介
王丹萍科学技术奖(原名王丹萍科学奖金)是由旅外爱国华侨王丹萍先生于1992年起捐资设立的,基金总额为500万美元,是一项面向我国中、青年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永久性奖励。目前,每年奖励五名,除首届奖金为每人八万元外,其余各届均为每人10万元人民币。至1997年已举行了六届颁奖。
王丹萍科学技术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该奖获得者的评选与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技奖的评选紧密接合,即每年的王丹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都是轮流在相关年度内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青年优秀获奖人中选拔产生。几年来,已有赵忠贤、牛憨笨、古德生、顾玉东、石元春、李再婷等30位在不同领域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先后获得了该项奖励。
此外,为鼓励我国青少年科技人才的成长,1994年起王丹萍先生又相继捐资设立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王丹萍青少年发明奖、王丹萍青少年科学奖。至今,已先后为分布在全国十七个省(直辖市)的73名中、小学生颁发了奖金。
王丹萍科学技术奖的执行机构是王丹萍科学技术奖理事会。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同志,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同志,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同志,第八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刘振华同志,全国妇联副主席聂力同志,第六、第七届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同志,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唐敖庆同志任理事会顾问,王丹萍先生任理事会名誉主席,原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同志任理事会主席。已故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同志生前也曾任理事会顾问。
王丹萍先生1924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年幼时因家境贫寒,十五岁便背井离乡,飘泊海外谋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坚持克勤克俭,艰苦创业,终于使自己从一位普通华侨成长为一位在所在国工商界颇有影响的实业家。在他事业有成之后,很早就开始陆续为家乡举办过多项公益福利事业,1990年起又在福建省设立了“福建省王丹萍科学技术奖”。
四、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出资一亿港元,与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合作,于1986年成立的。基金会旨在鼓励中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和出国留学青年回国内高校任教,每两年评选一次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和奖励。现公布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名单(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理事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