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日趋完善——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20年回顾与展望

【字体: 时间:2006年08月08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最近召开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上强调:基础研究越来越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跨国和跨地域合作研究组织迅速形成和崛起,推动着科学家在国际化和网络化环境中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他认为,科学基金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之一,就是坚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

  

 ●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了开拓合作渠道、构建资助体系、提升合作层次等阶段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和有利于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良好环境已经基本形成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基础性研究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基础性研究对外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渠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最近召开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上强调:基础研究越来越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跨国和跨地域合作研究组织迅速形成和崛起,推动着科学家在国际化和网络化环境中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他认为,科学基金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之一,就是坚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

  事实上,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历经了开拓合作渠道、构建资助体系、提升合作层次等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以营造国际合作环境建设、推动实质性合作研究、培养和吸引人才为重点的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资助体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走出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和稳步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基础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创造了条件。

  开拓合作渠道营造良好环境

  根据国务院赋予的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成立伊始就积极开拓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渠道,并明确了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宗旨,即有助于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中国科学基金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和扩大我国科研工作的国际影响和地位、有助于分享国际科学界在学术思想和科研设施以及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为此,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工作按照国家外交大政方针和科技国际合作发展规划,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等科学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良好环境,在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里支持科学家积极开展能够提高基金优先领域项目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韩建国局长介绍,建立稳定和畅通的交流渠道是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初始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增进基金委与境外基金组织之间的了解,通过宣传中国科学基金,使国外更多的基金组织和学术机构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基础科学研究现状,尽快在中外科学家之间搭建起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截至2006年6月,基金委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64个科学基金组织和学术机构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委与境外基金组织和学术机构合作协议下支持的双边/多边协议项目已成为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模式,在形成实质性合作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成为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资助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这些双边和多边合作渠道,基金委支持了一大批科学家开展包括人员交流、双边研讨会、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目前,这种双边/多边形式的合作正在向实质性、多样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加受到重视。协议项目的实施,为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支撑平台,促进了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持续、深入的发展,提高了基金委在国际基金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推动了我国科学家走向世界学术舞台。

  构建资助体系提升合作层次

  经过20年的不断努力与开拓,基金委已逐步形成了资助合作研究为主、包括多种项目类别的资助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助体系。

  同时,基金委顺应国际合作形势的发展和科学家开展国际合作的实际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调整资助格局和项目类别,强化实质性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和规模。到目前为止,基金委资助的七大类项目构成了基本覆盖我国科学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它们是:在华举办国际会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含“两个基地”)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NSFC/RGC联合研究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中德科学中心项目。

  为了保证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高质量遴选与管理,基金委根据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客观需要,结合政策调研和征求科学家意见,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管理办法和审批程序,规范了基金委资助的各类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在择优的基础上,基金委从1987年到2005年共资助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总计24972项,经费达68100万元。

  随着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上基础研究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科研实力的增强,对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提出了更为迫切和更高的需求。

  “如何紧密围绕科学基金中心任务,集中有限资源,推动实质性合作研究,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更好地培养国内人才和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吸纳海外研究资源?如何营造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更为有利的国际合作环境?成为我们必须回答并全力实践的问题。”韩建国说,对外合作大环境的不断优化,各种有利的合作机遇越来越多,条件也越来越成熟,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和把握。基金委十分重视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和合作形式,为我国科学家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与国外机构共建联合研究基金和联合研究中心就是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多年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00年基金委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同建立了中德科学促进中心,拓宽和加深了中德双方在基础研究领域里的合作,成为中德两国基金组织间成功合作的典范。这些联合研究基金的设立,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吸纳了海外研究和经费资源,进一步拓宽了合作领域,强化了合作深度,在探索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式上取得了新进展。

  助推国际合作促进基础研究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中走过了20年,从资助经费低、项目类型少逐步走向资助强度高、资助平台相对完善的阶段,对资助效益也越来越重视,资助重点也由初期的人员交流过渡到现在的实质性合作。

  20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我国科学基金制的发展与完善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基础性研究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基础性研究对外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渠道。这20年间,作为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基金委在利用其他国家(地区)的研究优势和研究资源、积极推动我国科学家参与实质性合作、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绩斐然。

  例如,由我国科学家提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钻探第184航次,在南海6个深水站位钻取岩芯5000余米,获得了3000万年南海盆地发育与环境变迁的完整记录,完成实验分析4万多次,建立起西太平洋晚新生代最佳的深海地层剖面,发现了碳同位素40余万年长周期对冰期旋回的调控作用。航次后一大批研究成果接踵问世,展现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实力,使我国成为该领域国际研究群体中的积极成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大洋科学钻探和深海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并在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国际深海研究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我国下一步参加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奠定了基础。

  “中国水稻/小麦FACE研究”成功引进了日本水稻FACE项目价值高达1000万美元的FACE系统全部软件和大部分硬件,联合国内十几个研究单位,与德国、美国等7个国家的FACE研究组开展了有效的实质性多边合作研究,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通过科学基金及其国际合作项目资助,中国科学家开展了大量地质古生物研究和国际合作,有关云南澄江寒武纪动物群、辽西中生代热河生物群、早期脊椎动物、浙江煤山二、三叠纪地层、新疆、内蒙古地区的恐龙动物群等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先后在《科学》、《自然》和其他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已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研究中心。

  基金委特别注重培养国内优秀中青年人才和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杰出人才,吸引海外人才资源。经过多年的摸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基金委制定了向中青年科学家倾斜的“同等优先”政策,努力发现有苗头、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及时和持续的支持,做到鼓励创新、发现人才;创造机会、造就人才;不遗余力,保护人才。这些政策和做法对凝聚、培养、稳定国内优秀人才,将他们推向国际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此外,基金委先后还设立了以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为目的的专项基金、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和港澳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等,推出了“两个基地”合作模式。迄今为止,共资助海外和港澳青年学者521人来华合作研究、3000余位海外学者来华短期工作或讲学,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20年,是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日趋完善的20年,作为科学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也记录了科学基金制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足迹。韩建国说,这20年与其说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不如说是一个新篇章的开始。随着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基础研究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给科学基金及其国际合作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带来诸多的挑战,前进道路上更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这要求我们以更新的姿态和更高昂的斗志,与科学界一起并肩战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