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不明 “烧钱不止”

【字体: 时间:2006年08月16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7月26日,北京市审计局公布了对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四所院校2004年财务状况的审查结果:“用于修建大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的基本建设贷款共1.75亿元。”报告称,“由于没有正常的还贷资金来源,在已归还的4300万元贷款中,有3000万元采用了借新还旧的方式,另1300万元在教育事业费列支。”(《中国青年报》8月7日)
近年来,

    一批新扩建的大学校园在各地相继建成。这些校园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然而,华美的外表背后,新一轮金融风险却也在逐渐形成。显然,贷款搞基建的远不止这几个。据报道,在山东,省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这些贷款每年仅利息就需要4.3亿元,而省财政对高校投入的增量每年只有1亿元;在四川,省内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四川省内高等院校发放的各项贷款总额达52亿元。同样,我所在的中部某省,据说许多大学每年的收入都不够还银行利息。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尽管资不抵债、面临破产,但大学的门面却动不动就比拼“亚洲第一”。对于现在的高校基建投资热,用“烧钱”两个字来形容可窥一斑。 

    贷出去的款,怎么收回,会不会成为呆账、死账?回答是肯定的。令人不解的是,为何银行还拼命地、不加考虑去给高校贷款,难道它们真的不理性吗?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银行是谁的”,二是“高校是谁的”。能给高校贷款的,基本上都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是谁的银行?是国家的、是全国人民的。这是一个虚拟的个体集合,实际控制权几乎都操纵在代理人的手中。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这笔账不会算在银行行长身上,也不会算在职工身上,他们该拿的工资一分也不会少。高校又是谁的呢?这个答案与银行一样,也是国家、是全国人民的。高校贷了这么多的款,指望高校自己的能力能还得清吗?他们还利息都有困难。这样的大学,按道理应该申请破产。但是,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办大学,政府会让它轻易破产吗?正是算准了这一点,银行、大学才会沉迷于“财政软约束”中而不可自拔。高校和银行,就像政府的两个口袋,银行贷款给高校,就相当于把东西从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到时银行一有呆账、坏账,可以想象,国家免不了又要给这些银行几百亿上千亿元的补贴。在这里面,最终谁会获利?校长把学校盖得漂漂亮亮,这是他的政绩;银行做了一个顺手人情,相关人员也可以趁机混水摸鱼;大大小小的包工头就更不要说了。结果呢,学生的学费水涨船高,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知不觉地给银行打了补丁。看着富丽堂皇的校园,或许会觉得“很值得”,却不知道,我们正在为这些豪华校园透支。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财政幻觉”。
“产权不明”是造成当下高校金融风险的罪魁祸首。高校、银行只有有了确定的人格,才能真正负起责任。否则,产权不明,高校只会“烧钱不止”!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财务状况|资金|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