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 大学毕业生心理难“毕业”

【字体: 时间:2006年08月16日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推荐:

  

  

据解放日报报道,走上工作岗位还不到两个月,一些大学毕业生就辞职不干了;有的眼下没有辞职,但“身在曹营心在汉”,跑回母校希望在新一轮大学生就业招聘时换个工作。不少高校就业指导办的老师反映,如今的大学生,人虽毕业了,但心理难“毕业”的现象比较普遍。

  现实差距让职场新人烦恼

  为何一上班就觉得心烦?“工作不像在学校那么自由,不仅时间不自由,而且与人交往也受约束。”毕业生小王经常向母校老师叹苦经,“还是在学校好,对老师同学想说啥就说啥,老师也把我们看作孩子,即便说错了也会宽容我们。到了单位就不同了,和同事、上级说话,都要谨慎,真累!”

  理想和现实差距大,也是职场新人烦恼的原因。小李从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大学里,老师同学都夸她有才气。怀着当一名设计师的理想进入企业,但令她失望的是,自己只能为前辈们打下手,画效果图、制作样衣,即便有好的设计创意,也轮不到她来发表,“不知道这样的状况要持续多久”,小李很苦闷。

  毕业生难解大学“情结”

  不少毕业生难解大学“情结”,即便离工作单位很远,也喜欢在母校周边租房,到学校食堂吃饭,甚至到学校洗衣房洗衣服。有学生感叹:“走在校园里,看着学弟学妹们,很羡慕他们。想想自己,大学里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大学生的‘童年期’似乎在延长。”不少高校老师认为。从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士,的确需要适应期,但现在不少学生心理过于“刚性”,适应起来很难。从小到大,家长包办太多,一些学生读大学了,依然把自己当小孩。与同学闹矛盾,专业选课遇麻烦,都由家长出面协调;找不到工作,家长跑到学校就业部门,“老师,帮我孩子找份工作吧”。大学生若以这样一种“稚嫩”的面貌踏上工作岗位,应对职场竞争就更困难。

  职业发展规划帮助“毕业”

  东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宋丽贞指出,毕业生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与他们自身定位不准确、对社会和工作环境不了解有关。高校不仅要为毕业班学生就业牵线搭桥,还应该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发展教育,包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类工作,这类工作有着怎样的职业环境,需要怎样的职业素养;尝试制订职业发展规划,知道大学期间需要培养哪些方面能力等。这样,学生毕业时,就是一名“准职业人士”了,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心理毕业”。

  据悉,上海市教育部门已组织专业人士设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将在全市高校推行。

  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新进员工频繁跳槽,势必增加单位招聘成本。要让毕业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单位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有条件的话,为他们配备带教人员。(徐敏、丁学勤)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