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

【字体: 时间:2006年08月15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编者按今天,人类已经在信息、生物、医学、机械、空间探索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这辉煌成果笼罩的光环下,有一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思索:科学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科学?这个看似熟悉并不陌生的话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它依然会富含很多新意。
  ———科学是什么———

  杨文志: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高级农艺师

  科学研究的应该是“一只鸟”

  科学的命题很大,是研究“一块石头”,还是研究“一只鸟”?我认为是研究“一只鸟”。如果把科学作为“一块石头”,抛出后计算其抛物线,结论马上就会得出。然而科学难以有一致性结论,这是因为科学是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鸟,它的特征、行为和规律等极具动态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从历史上看,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社团,是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于1662年特许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其第一批会员96名,有14名贵族、男爵和骑士,18名准骑士,18名医生,5名神学博士和2名主教,还有不少生意人和实业家,“科学人士”不足1/3。而今天科学的发展,其动因大多来自科学家的职业活动,动力至少来自3个方面:已经被职业化的科学家兴趣(内因),社会对科学家职业角色的期待(竞争性、同行认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是一种职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社会工具,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套研究方法。

  廖育群: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科学教人们过负责任的生活

  “科学,教会人们过负责任的生活”,出自美国“2061计划”。这让我想起一件事。

  1999年,我在从荷兰返回比利时的一次晚间铁路行程中,由于第一段列车遇到一起意外的交通事故而晚点,致使我们没有赶上已准时发车的第二段末班列车。我们去找该站站长,站长马上雇用出租汽车将我们送到目的地———但仅仅是火车站,而不是近在车站咫尺的旅馆。

  这里所谓“科学精神”的内涵,我认为是“道理”与“责任”。如果我们国家的“铁老大”能够“懂道理”、“负责任”,是否也可以这样做?

  张孚允:中国林科院林园所教授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

  什么叫科学?从我50年工作的切身经历来看,我个人认为,无非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生活及实践,对宇宙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去不断地深入探索,并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找出它的规律,然后再应用到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再进一步检验规律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野外搞动物生态学研究,包括研究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研究它们的生活规律、研究它们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这些看似简单,但是有一条,研究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去做,必须实实在在去做实验观测、统计、分析,否则不可能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怎样研究科学———

  程乾生: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导、教授科学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兴趣

  做任何事情都有原动力,比如每个人的生活动力是什么,可以很多,为祖国的荣誉、人们的幸福,为家乡父老乡亲、列祖列宗,为自己、父母能过上好生活。科学创新的原动力是什么?我说起来非常的简单,科学的原动力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爱好,有了这种动力才能有更大的科学发现。现在,在世界上,袁隆平算是世界级的科学家。袁隆平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有很强烈的想了解植物的好奇心。

  典型事例:20世纪一项最伟大的发现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大家对DNA很好奇,但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一个什么结构。这时候美国有一个大学生沃森,他本来研究的课题是烟草病毒,但他一直想着要做DNA结构研究。因为一个人力量有限,他动员了一位比他大12岁的,学物理的博士,这个人对生物也有很大兴趣。于是,他们1951年开始研究DNA的分子模型,终于在1953年3月,用一年多的时间获得了DNA结构模型。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1000多字短文,在当时,这是一件轰动很多人的事件。

  苏荣誉:中科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科学研究还需应用还原论

  近二三十年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概念名词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理论给我们留下什么?对人类知识系统有什么贡献?今天看来什么都没有。因此,我们必须重申科学研究的还原论。

  所谓还原论,其实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其本质是每一种事物都是一些更为简单的或者更为基本的东西的集合体或者组合物;世界或系统的总体运动,是其中每一个局部或元素的运动的总和。采用这种由确知局部或部分数学和物理特性,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的方法,就成为还原论方法。

  近现代几百年的科学研究历史表明:科学家自觉使用的还原论方法,不但已经探索、积累了关于自然的知识,构建了各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而且揭示了各不相同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

  典型事例: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出于对杂交育种的好奇,开始了单调、漫长的杂交试验。孟德尔从众多植物中,选择的是不起眼的豌豆。因为豌豆是一种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它的雄蕊被花瓣包围,可将外来的花粉拒之门外;豌豆容易栽培,而且生长期短;它还具有比较容易被识别的各种形状。孟德尔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是很件枯燥的工作,他播种、收获,统计不同性状豌豆的数目,然后再播种、收获,再统计下一批豌豆的性状出现概率。最终他初步发现遗传学规律。

  作为一名业余科学家,孟德尔竟能获得这么伟大的发现,原因何在呢?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在研究中选择了这样的一类植物:它们的最显著的特征都是由单一的一套基因决定的。如果他所研究的植物的特征是由几套基因所决定的话,那么他的研究就会极其困难。

  秦笃历: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科学研究应该没有禁区

  搞科学研究本身没有禁区,最近我有忧虑:伪科学,把伪科学当作棍子来打击科学家,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搞科学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优秀共性,没有禁区,但我们的科学研究有不少禁区,这严重阻碍科学发展。

  典型事例:很多年前,在医学的解剖学中,希腊的权威说人是不能解剖的,他们认为,上帝说的,只能解剖动物。

  而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经过5年的努力,于1543年,完成了按骨骼、肌腱、神经等几大系统描述的巨著《人体的构造》。维萨里对人体结构进行精确的描述。他在书中写道:人体的所有器官、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密切相互联系的,每一部分都是有活力的组织单位。

  这本书的发表引起了当时解剖学家和医生们的震惊,也奠定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但因触犯了旧的传统观念,引起教会的极大不满,后来,他当御医的爸爸到西班牙国王那里说情,才免于死刑。

  ■新闻缘起

  中国科协从今年起组织开展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意在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原始创新源头之一”作用,倡导自由探究和活跃学术空气,激发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创造力。最近,科协组织科学家探讨“什么是科学?如何研究科学”的科学本源问题。

   ■链接

   科学家小故事

    邓稼先:“抱”着摔裂的原子弹

  邓稼先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李政道:给毛主席演示对称

  1974年5月30日,李政道当时住在北京饭店,毛主席会见了他。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让他解释一下对称。

  在会见时,李政道是毛主席唯一的客人。在他们的椅子之间有一张小桌子,上面有本子、铅笔和常用来待客的绿茶。李政道顺手从茶几上拿起本子,把一支铅笔放在本子上,再使本子倾斜朝向毛泽东,然后又朝向自己。这支铅笔就在本子上来回滚动。李政道这样重复了三次,然后他说:“主席,我刚才运动的过程是对称的,这个过程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静止的。”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科学|常议常新|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