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亨施教授:科研不是体育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06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在德国林道举行的第56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特奥多尔?亨施。2005年他与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伊?格劳伯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约翰?霍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特奥多尔-亨施1941年10月30日出生于德国海德堡,1969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86年回到德国,在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学担任教授。亨施教授先后独立或和他人合作发表过450多篇论文,从20世纪70年代起,主要从事激光的精密光谱学研究,奠定了激光冷却控制原子的实验和基本理论,为此,他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记者:2005年您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下子成为全球知名人物,您认为是哪些内外因素使您能够成为获奖者?

    亨施:准确地说,谁都不知道。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开会是封闭式的,没人知道谁能获奖。之前,我也根本没想到自己能够获奖,每个人都只是猜测。重要的是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样,能否被公认,并经得起检验。剩下的也许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提名,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记者:您出生在海德堡,请问,您还记得小时候对您后来成为科学家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吗?

    亨施:我的学生时代在海德堡,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请一位教授做就业指导,我想听听他的建议,将来我适合做什么。教授说我将来应该当飞行员,我说,“不,我想当教授”。很幸运,我选择了这个目标,否则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最早自己想成为原子物理学家,20世纪60年代是原子物理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我注意到,还没有科学家能够使原子加速或停止。20世纪60年代末,激光开始发展起来,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想象,我设想将激光应用到原子物理研究中,我和海德堡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说了自己的想法。经他推荐,1970年我去了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念博士后,跟随阿弗尔?夏洛教授,开始多色激光的研究。1980年,我被邀请到中国参加国际会议,去了北京、上海。中国同行自豪地带我看了实验室,他们也在进行多色激光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我的一项新的研究是利用激光使原子气体能够得到冷却,现在已经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方法,而在当时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就是后来被诺贝尔奖委员会认可的成就。

    记者:中国人也一直渴望获得诺贝尔奖,您认为中国有这个能力吗?

    亨施:已经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了,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实验室的继任者,朱棣文教授就是华人,1997年他也因研究激光冷却获得了诺贝尔奖。中国有许多杰出人才,政府也有很强的愿望,因此,中国科学家只要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相信会有更多诺贝尔奖归中国所有。

    记者:您如何看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

    亨施:应用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而基础科学研究很难制定明确的目标,更多的是从科学家的兴趣出发。当然也有科学家能够两者兼顾,例如研究新的工具和手段,属于基础性研究,有了这种工具和手段,也可以开展应用型研究,但这种情况很少,科技有不同的划分。美国在这方面搞得比较好,科学家将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大公司认为这种专利有用,就买过来继续开展研究,并推向市场。而在欧洲情况有所不同,这里大公司基本上不开展基础研究,在成果转化方面就来得慢些。

    记者:现在科技界经常谈论“学术浮躁”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

    亨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研也越来越像体育一样,不同的课题组都在瞄准同一个目标,谁第一,谁赢得一切,后来人就什么也轮不上。这种激烈的竞争也许是导致学术丑闻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适当的竞争还是需要的。

    记者: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发生后,大家很关注“学术造假”的问题,在德国有这样的问题吗?

    亨施:德国也有“学术造假”事情,最典型的是雅?亨得利克逊,他是研究固体物理学的,曾获得许多大奖,甚至要被提名诺贝尔奖,但在被揭露出研究成果造假之后,身败名裂。

    记者:德国是如何从体制上,尤其是从科研评价体制上,减少学术腐败的?

    亨施:“学术造假”蒙骗不了多久,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实验室,都在开展某一方向的研究,所以很容易进行验证。所以“造假”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政治或经济上的,虽然可以一时获得好处,但结果都很糟糕。

    德国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学术评价体制,通常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都有一套审核程序,能够发现一些数据是否真实。当然教授对学生递交的论文也负有监督和审核的义务,及时发现问题。

    记者:如果请您最后对中国的年轻科学家说几句话,您想说什么?

    亨施:我当然希望更多有才华的中国年轻人愿意将来成为科学家,这将造福于世界,中国有引人自豪的传统,几千年前,中国的科技就非常领先,将来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中还将发挥核心作用。 驻德国记者顾钢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