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校长访华:教授开公司要有底线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24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推荐:

  

  

  约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的演讲安排在他到达中国的第二天,他的脸上却没有因为时差不调而显出倦容。他说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希望能够一直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把主题演讲时间控制得很短,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与其他校长的对话。

  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出身的亨尼斯语速格外快,并且能高度概括别人提出的冗长的问题。在《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过程中,即使不断被其他记者打断,他也总能主动回到原话题并且层次清晰地表述他的观点。

  与硅谷互动

  从学校毕业到担任斯坦福校长之间,亨尼斯曾三次出入硅谷成为“完全的企业人”。起先,亨尼斯自己开了两家公司,后来开始帮助一些小公司筹集资金。

  “那是我最好、也是最累的阶段,但也很兴奋,如何成立新公司,召集人力、开发新产品,一切都很快乐。”

  当然,亨尼斯最终又选择了回到学校。“这是因为我太想念我的学生们了。”虽然如此打趣,但对于亨尼斯来说,斯坦福和硅谷都如此重要,而后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意蕴悠远。斯坦福成就了硅谷,硅谷也给斯坦福带来了更多的科研资金。

  思科公司,最早在斯坦福诞生;雅虎也是由斯坦福的两名研究生杨致远和他的伙伴在实验室“弄出来的”;Google从一个小公司迅速发展起来,更让亨尼斯大受震动。亨尼斯说,Google来源于当时研究室的一个项目——“数字图书馆该如何搜索”,了解交叉搜索的来源,根据重要性、权威性、网络结构及个人创造的连接。

  “当我看到Google时的心情,跟初见雅虎的时候一样,终生难忘。”

  亨尼斯说,其实,Google的核心技术就是一种数值分析中子算式,这是一种基础学科。因此,亨尼斯深受启发,没有与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合作,就无法找到这一算式。

  “基础学科不容忽视,表面上,技术转化来源于应用学科,而应用学科都是依靠与基础学科的合作才能实现。”所以,亨尼斯回到学校后,也更加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在斯坦福设置的计算机科学系里,理论计算机科学和应用计算机科学不是分开的,两者相辅相成。

  亨尼斯进一步补充说道,从学校实验室进入企业,当想法改变再回到实验室后,还可将企业的经验继续运用于科研,而这些经验是一直呆在学校里所不能获取的。

  亨尼斯介绍,一批新兴公司在硅谷出现,斯坦福为他们提供技术也提供管理人才的团队;同时,硅谷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最多最好的风投公司。“在斯坦福大学2英里以内,你可以找到任何风险公司为你服务。”亨尼斯笑着说,这就是科研成果能够帮助大学“富足”。

  教授成为“两栖人”

  斯坦福最为人所称道的、最成功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亨尼斯说,关于这一点,他最有必要给学生上的第一课,是让他们明白,技术转让的核心是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斯坦福转化技术的成功,依靠的是人才的转让。

  斯坦福曾经有一整个实验室搬到了惠普,SUN、雅虎、Google的项目成功,也是因为斯坦福的发明人员直接“被转让了”。

  当然,将项目转化为一个公司,更需要具有管理天才的人,也只有一个有管理天才的团队才能吸引天才工程师。

  在硅谷成立的年轻公司往往吸引不了有影响力的管理团队。而这些新公司却非常需要有力的帮助和指点,为他们指明方向,改变业务计划,告诉他们如何对市场作出反应以及在法律、融资、技术方面拿出整套方案。

  这些都可以由斯坦福大学的相关教授提供。一些小公司常常只关注核心工程,而把其他相关项目委托给斯坦福的教授去完成。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在硅谷办了很多公司。

  对于教授开公司,是容忍还是控制?面对这样的问题,亨尼斯说道:“这确实会有利益冲突。虽然没有控制,但是有底线。”

  作为校长,亨尼斯并不阻止教授有经营行为。但首先要坚持斯坦福创立以来所坚持的第一要旨,坚决禁止教授在相关公司里担任任何管理职务,只能从事咨询等业务,每周只能有1天在公司工作,并且制定了严格的汇报制度和监督制度。在这些规定中,亨尼斯特别强调的是,尤其不允许教授的课题与硅谷的业务、项目相同。

  另一方面,亨尼斯也表示,如果教授每天都在“象牙塔”里,可能会流失更大。亨尼斯说,因此,特别需要保持一个平衡。

  亨尼斯在1981年,便组织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并因此被称为“RISC之父”,在他的指导下,这种技术也被运用到工业生产中,1984年他合作研制出MIPS计算机系统,直到现在,他还在致力于此项研究。当记者问起他在其中最成功的转化经验是什么时,他脱口而出:“只要两个基本要素具备,就一定能成功。”

  他所说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技术是真正革新的;其次是要有一群真正的拥护者,相信这个技术不仅在实验室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工业领域同样能够运用。

  研究生最具创新力

  亨尼斯确定一个创新团队的选择标准:最重要的是要选对人;其次,要有充分的团队自由度,创新研究取决于灵活性,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第三,要有一流的设备、实验室和技术。

  亨尼斯说,选择对的人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能够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创新的团队应该一直生活在技术和研究的最前沿。除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重要的是要有最尖端的科研人员。

  亨尼斯根据自己的科研和企业经验,将人才也分为三种:

  一类是理想家,能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机遇的人,有更好的愿景。

  一类是探索家,能为技术变革创造良好机会,发现并利用具有革新性的变革。可以说,探索家推动改革与创新。

  一类就是不受束缚的执行者。他们不受以往经验的限制,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斯坦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就属于第三种类型,他们不知道也不会去想将来有什么陷阱和阻碍。“研究生是最具创新力的人群,硅谷的众多新兴科技企业都出自校内研究生。”因此,他也一直在给这群充满创新力的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斯坦福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可以按兴趣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可以挑选志趣相投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等。

  他常鼓励学生,每天工作时间有12个小时,每周有7天,这84个小时都是他们的创新时间,总能够至少有1个小时能产生创新的思想。

  “自由之风永远吹”是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亨尼斯给学生们提供留学机会。斯坦福有十多个海外学院,本科生中35%的人都会去海外校园待一段时间,他认为,未来的学生只有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联合合作的人才能创新。

  亨尼斯也常鼓励学生在校外多体验与享受人生。研究生中自然不乏创业者。但在亨尼斯看来,年轻的创业家在找合作伙伴和找融资手段时常会陷入两难的地步。

  亨尼斯过去的工作重点,都放到了这些新公司上。他常花很大精力去帮助这些新的企业成立研发部和开发部,他认为这些都很重要,需要在研究和产品的开发上搭起一座桥梁。

  亨尼斯档案

  ●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和国家科学研究院成员

  ●于V illanova 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在纽约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77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

  ●1981年,组织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并被称为“RISC之父”

  ●1984年,合作研制出MIPS计算机系统

  ●1999年,任主管学术和财务的副校长,致力于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方面的跨学科建设,并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工资待遇

  ●2000年,任斯坦福大学校长

  声音

  扩招对大学会产生影响,对顶级大学的影响尤为严重。如何在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之间寻求平衡,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赵何娟)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