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评:警惕“候鸟型”学者对国内科技资源的瓜分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18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近日一些媒体十分关注科技经费的使用情况,而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某知名大学“40%的引进人才大部分是假的”这一判断,也引发了笔者对如何管理和引导好“候鸟型”学者的一些思考。

    “候鸟型”学者是指那些大多时间在国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生活与工作的华人学者,他们经常定期往返于国内外。每到重大学术会议以及重大项目评审的时候,总能见到这些学者的身影或者名字。身处国外的学者积极参与国内科技活动,对推动中国科技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海外华人学者则完全另有所图,他们回国的目的不是帮助我们提高科技发展水平,而是瓜分国内科技资源。

    据笔者观察,这些“候鸟型”学者瓜分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最常见的是挂靠国内某著名高校,以****、特聘教授等形式存在,这种现象对于挂靠的学校与个人都是双赢的,吃亏的是国家。这些“候鸟型”学者大多在国外高校有固定的教职,由于国外科研系统具有比较成熟的管理办法,他们至少从时间上无法保证国内聘任职务的工作时间,每年在国内呆上很短的一段时间,发几篇二三流的学术文章,就可以交差。对于挂靠学校,通过这些“候鸟型”学者的声望,可以从国家那里套取更多的资源,由此导致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严重低下。其次,这些“候鸟型”学者通过与国内科技精英的密切联系,以参与重大项目的名义瓜分资源,“候鸟型”学者则为国内精英提供访问讲学邀请,对于双方来讲又是双赢,浪费的还是国家资源。第三,“候鸟型”学者与国内精英利益集团结盟,形成新的跨国利益集团,鉴定项目时可以请这些“候鸟型”学者为国内精英提供来自海外的夸大的评审结果,以此巩固精英在国内的地位;精英们借助学术地位,为“候鸟型”学者提供瓜分资源的信息与机会,形成影响国内科技资源分配与科技政策制定的影子内阁,这种情况的影响与危害更为严重,而且不易被发现。

    据资料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近60万留学人员,其中只有1/4的留学人员学成回国,还有3/4的留学人员滞留在海外。随着我国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加,瓜分国内资源已经能够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事业,如不能及早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办法,将不但造成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会极大挫伤国内学者的创新热情。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建设要靠自己培养的人才,依靠外援和“候鸟”是无法实现科技腾飞的。坦率地讲,表面上看我国的科技投入很大,但实际上这些科技资源在分配与使用中存在严重不公与浪费现象。如果不能制定出有效的科技资源分配政策,潜在的“候鸟群”将定期飞来,那么,我国的基础科研队伍的学术生态链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留学人员|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