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生:挑战杂交小麦育种世界难题的人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17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20世纪40至80年代,杂交玉米、高粱等作物相继培育成功,并大面积投入生产,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我国杂交水稻和杂交油菜的研制成功,充分证明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已成为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小麦因其自身遗传特性的原因,杂交优势利用要比其他作物更难。虽然世界各国科学家都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但杂交小麦研究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我国一位研究人员用30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改写了杂交小麦育种研究的历史,使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产生了新的技术变革,并使这项研究走在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改生教授。  

        1974年,张改生从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毕业并留校任教。随后,他毅然向杂交小麦这一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发起了顽强的挑战。  

        认准的事一定要干下去。试验田成了张改生的战场,每年4、5、6月份,他常常早晨6点多钟就到了试验地,观察、记录,连续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到天黑得实在看不见了才离开田间。  

        成功的天平总是向执著奋斗的人倾斜。1975年至1995年,他先后培育出多种小麦新类型不育系,较好地克服了国内外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不育系诸多缺点,使小麦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88年5月通过部省级鉴定,尤其偏型和A型为国内外首创。该项成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之后,张改生又首次在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内成功地培育出稳定的偏、黏、易和二角型非1BL/1RS新不育系,用其选育的杂交小麦能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大大减化了三系育种的培育程序,同时又能提供出一种优化制种技术,使小麦单产真正能达到“水涨船高”的作用。1997年7月,该成果通过省级鉴定,2000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的亲身实践,使张改生渐渐认识到小麦遗传型雄性不育在利用上的局限。早先的一个想法又闪现在脑海:“能不能采取一种方法,把杂交小麦完全建立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之上?”  

        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1996年,他和同事从美国率先引进新型小麦杀雄剂,立即对其生理杀雄效果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育种技术成熟的同时,第一批强优势的杂交小麦品种也随之诞生。2000年8月,张改生课题组培育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是我国黄淮冬麦区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它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正式开始投入生产。2005年,“杂交小麦‘西杂一号’产业化及其配套制种技术”项目,又被评为“十五”期间陕西省十大农业科技成果。  

        杂交小麦能不能广泛种植,关键在它的制种成本。制种产量低、成本高,是制约以往杂交小麦品种推广的根本问题。张改生课题组奋力钻研,终于又攻克了这一难关。由他主持的“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杀雄技术与制种技术”研究,制种产量(不含父本)平均亩收杂交种稳定在250~350公斤,实割验收最高达到了364.35公斤。2002年,该研究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的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使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真正从试验研究走向了实用化的生产阶段,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2003年,该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与此同时,一批新的后备杂交新组合也已崭露头角,如“西杂五号”2002年提前通过陕西省预审,2004年完成黄淮冬麦区区试,增产显著,现已大面积进行生产示范并走向了推广应用。  

        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张改生终于初步解决了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使杂交小麦真正从实验室开始走向了大田生产,这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成果,倾注了张改生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2004年4月11日,是张改生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在与部分专家亲切交谈时,张改生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最重要的途径是优良品种培育,特别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建议。总书记在随后的讲话中鼓励张改生把杂交小麦的产业化搞好,为国家的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总书记的话给了张改生无穷的力量。两年来,他的杂交小麦研究又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产业平台,将已通过鉴定并具有知识产权的小麦杀雄剂SQ-1、高效制种技术和已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融为一体,加快了杂交小麦的产业化开发。目前,杂交小麦育种无论是种子生产还是杂交种推广都稳步大面积走向了生产,2005年杂交小麦制种夏收面积达到2004年的6倍,完全进入到规模化生产阶段。  

        30年来,张改生共主持、承担了40多项研究项目,取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78篇,出版专著3本。指导硕士研究生52人、博士生26人。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陕西省科技新星,全国和校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  

        一粒粒充满生命质感的种子入土了,萌发出的是一个个希望,收获起的必将是一份份成功的喜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