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会不会“打水漂”?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10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科技评价体系必须改革;科技经费的合理配置和监管制度亟待建立;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连日来,正在北京举行的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们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科技投入会不会“打水漂”?

    背景: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而科技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重复建设、浪费甚至腐败问题近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少人提出质疑:科技投入增加了,效率和产出能增加吗?机制和体制不改革,科技投入会不会“打水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一些科研目标会不折不扣地实现吗?

    声音:

    姜笑琴(民建中央常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增加投入的问题,还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公平性和投入产出效率。要加强对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过程监控,避免有的单位虚报项目、虚列开支,甚至财政提供的科技经费被挤占、挪用、浪费。应建立项目评审论证结果公示制度,加强政府资助的科技创新资金审计监督。对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资金的评价,要着重看其是否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公共财政提供的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也要接受社会监督。

    科技经济何时“一张皮”?

    背景:多年来,我国每年都有数万个“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各种评审会来立项,同时又有大约相同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会的鉴定。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和真正产业化、商品化的实用性成果所占的比例都很小,造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科技和经济脱节的现象至今仍然大量存在。

    声音:

    张涛(九三学社河南省主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政府财政资助的科技工作,不能只听科技界的意见,应该受到民众的关注和评价,而且应特别重视听取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对财政经费使用效果的评价需要由代表人民利益的组织或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科技工作者如果花费国家的税收从事科学研究,他就有责任、有义务让大众、媒体、政府知道和理解他所做的工作。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对科学技术工作的评价也是一样。

    企业如何真正成为主体?

    背景:我国的研发投入不足,除了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外,多数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是重要的原因。据2005年我国500强企业中373家的统计数据,他们的投入都不到销售收入的1%,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达到3%左右。要实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一战略要求,究竟是依靠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

    声音:

    任玉岭(国务院参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能快速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无法突破技术垄断和打破技术壁垒。

 

(李斌 吴晶晶)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