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汉董院士:享受化合物之美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医药报

编辑推荐: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第一天,他作为大会特邀嘉宾第一个做了主题演讲,得到了几百名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而在以后的两天时间里,他不像其他的演讲嘉宾,讲完后就匆匆地离开会场,而是一直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倾听每一个报告,并不时地做着笔记。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汉董。

  ■“做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

  熟悉孙汉董的人,都听过他说这句话。这是孙汉董一生做学问的准则,也是他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孙汉董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学的是有机合成化学。本来,他被分到北京某个科研单位。但是,当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吴征镒院士看上了这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用了一个调包计,将孙汉董留在了昆明。

  上个世纪70年代,河南省食道癌和贲门癌高发。一个偶然的机会,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发现林县一带老百姓用一种名叫“冬凌草”的草药泡水喝,对食道癌、贲门癌、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等症有一定疗效。于是,河南省组成了“冬凌草研究协作组”,开始对冬凌草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由于冬凌草味苦,起初研究人员一直认为是冬凌草中的芳香物质在起作用。当时的孙汉董在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香料植物研究,对挥发油的分析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已小有名气。1975年,河南冬凌草协作组找到孙汉董,开始与其合作研究冬凌草。

  凭着多年来对植物化学的研究,孙汉董请教该所植物分类学家,确定了冬凌草属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经查阅文献,孙汉董和他的同事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经过仔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便发现冬凌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其中冬凌草甲素与日本命名的0ridonin为同一化合物。尽管在一年前,日本学者已发现该化合物有抗肿瘤特性,并申请了专利。但是那时国内正值动乱,我国科学家无法看到国外杂志,孙汉董他们实际上是独立发现了这个新的化学结构。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两个化合物结构的确定,为冬凌草的开发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40多年的植物化学研究中,孙汉董对中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22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离鉴定了2500余个化合物,发现新化合物700余个,有活性和开发应用价值的20余个。对一些药用植物,孙汉董都是在别人已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而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如五味子科植物本是常用中药,其研究50余年来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孙汉董研究组,从8种五味子科植物中首次发现了60多个系列的、结构新奇的三萜类化合物。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有机通讯》、《四面体》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其中7个新奇结构化合物被国际著名的《天然产物报道杂志》列为近年来的天然产物研究热点化合物。

  孙汉董把所有成绩的取得都归于他和他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团结奋斗、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结果。在他看来,一切新发现都没有任何取巧可言,都是多年点滴积累的结果,关键就在于能否静下心来做研究。

  ■“在没有资源的地方做植物化学研究,是比较痛苦的。”

  孙汉董是云南保山人,60几年来,孙汉董一直把他的根深深地扎在有着“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之称的云南。他依靠这里丰富的植物资源,不断地慧眼淘得真金。

  孙汉董在日本读博士时,凭着自己的勤奋,得到了日本导师和同行的青睐。当时日本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方面,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导师劝他留在日本,并保证他的待遇一定不会比日本教授低。但孙汉董还是拒绝了。他觉得,“在没有资源的地方做植物化学研究,是比较痛苦的。”国家和昆明植物所都需要他回来。

  在孙汉董实验室外的植物园里,就生长着云南著名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药物。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只认识了灯盏花中的几个成分。孙汉董不相信在云南这么有名的药材只有这样几个成分,他看到当地人在应用这味药时,都是全草用药,以此为启发,他和他的同事们从灯盏花中找到了其有效活性部位,并通过改进技术工艺,首创了生产灯盏细辛酚的技术新工艺,使灯盏花的有效活性部位的提取率由原来的0.8%~1.0%提高至2.0%以上,通过相关研究,成功地研发了国家二类新药“灯盏细辛酚注射液”。现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研究。

  孙汉董的研究组,30多年来从我国丰富的香茶菜属植物资源中,共研究了56种该属植物(云南产35种),发现了近500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其研究的植物种数和新化合物数量均占到全世界该领域的70%以上,促进了世界萜类化学的发展。迄今为止,香茶菜属植物中发现的7种对映-贝壳杉烷化合物基本骨架类型中,其中4种由孙汉董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30余种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结构类型中,有20余种为他的研究组发现。通过合作研究,还发现了系列重要的抗肿瘤、抗炎活性物质,其研究成果已先后被国内企业应用于抗肿瘤、抗炎新药的开发并实施产业化。30多年来,孙汉董和他的课题组在国内外30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与香茶菜属植物研究相关的研究论文200篇,其中140篇被SCI刊物收录。约50万字的专著《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化合物》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藤多哲朗曾对孙汉董说:“事实上,你的研究小组已成为世界香茶菜属植物二化合物的研究中心。”

  孙汉董对此评价很是欣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领域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20多年过去后,这个研究领域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大为缩小了,许多方面已处于了同一个水平。”

  ■“我在实验室,我的学生自然也会在。”

  现在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从事中药研究的韩全斌博士是孙汉董的学生,对于老师的一天作息时间表,他还记得十分清楚。

  6点半起床,慢走2公里,做做操;7点半吃早点;8点到实验室;12点过点回家;中午看新闻和中央10频道的科技节目;2点一刻再到实验室;6点半回家;吃饭、看新闻或去散步;8点一刻,又回到实验室,直到11点左右。

  此外,孙汉董还承担了德国《植物药》、意大利《Fitoterapia》以及英国《四面体》、美国《天然产物杂志》等10多本杂志的编委和审稿工作。尽管审稿工作极其辛苦,但孙汉董却认为,这是国际上植物化学界对中国学术研究水平的认可,再累也要认真地履行其职责。

  时至今日,孙汉董依然住在离昆明市区十几公里以外的昆明植物所内。从他的家走到实验室,只需要3分钟的时间。

  孙汉董说:“我在实验室,我的学生也会在”。

  66岁的年龄,这样的工作态度,不需要任何说教,孙汉董的学生和同事们都会非常努力地工作。近年来,孙汉董和他的课题组的研究论文,90%发表在国外权威杂志上,并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类研究所中,他们的SCI论文总数多年来排名均为第一。

  那些在外人看来极其枯燥的化学结构,孙汉董却用了几个很美来形容,感叹老天爷的鬼斧神工,造出如此美妙的结构和功能。有人问孙汉董,“活性成分搞了几十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孙汉董笑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化学成分的发现,将大大丰富天然产物的内容,为合成化学家和药物学家提供很好的思路和灵感。

  孙汉董说:“天然化合物的多样性,是创新药物的源泉”。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