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陈嘉庚科学奖两项大奖缘何空缺

【字体: 时间:2006年06月08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北京6月7日电(记者  向杰) 音乐、鲜花、掌声……4位获得2006陈嘉庚科学奖的科学家登上领奖台,捧起了金质奖章。

  在由衷地为这4位科学家感到高兴之余,记者不禁心生疑窦,原本设立了6个奖项的陈嘉庚科学奖为何只颁发了4项?数学物理科学奖、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奖、地学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都有得主,剩下化学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空缺。

  难道是我国科学家在这两个科研领域水平不高,没有做出能够折桂的成果?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长、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秘书长沈保根。他是陈嘉庚科学奖前期评审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负责人。

  “两个奖项的空缺并不能说明我国在这两个领域没有人才。”沈保根说,要理解这一点就首先需要了解陈嘉庚科学奖设立的初衷和评判的标准。

  “陈嘉庚科学奖前身叫陈嘉庚奖,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的亲属在1988年提出设立,并委托中科院负责该奖的组织和评审工作。”沈保根告诉记者,陈嘉庚奖共评选了8次,产生了63位获奖者。起初它奖励的是科学成果,后来逐渐演变成以奖励个人为主。

  2001年,陈嘉庚奖由于资金问题,被迫中断评选。2003年,考虑到陈嘉庚奖在国际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协调下,中科院与中国银行共同组建成新的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所颁奖项也正式命名为“陈嘉庚科学奖”,比以前的奖项多了“科学”二字。

  陈嘉庚科学奖根据中科院的6个学部设立了6个相应奖项,并规定,每个奖项最多只产生一个获奖项目,一个获奖项目中获奖人数最多不超过3个。

  “最主要还是陈嘉庚科学奖的定位。”沈保根说,陈嘉庚科学奖奖励的不是个人累计的科学成就,而是奖励近期的或近期被认定的原始性创新。“而且是重大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创新。”目的是鼓励科学家,尤其是中青年科学家探索前瞻性的科学问题。

  为了保障陈嘉庚科学奖的质量和声誉,整个评审过程极为严格。沈保根说,仅申报材料就需要超过20位业内专家签名,通过初选后,再交由每个奖项专门设立的评审委员会评审。“原则上这6个评审委员会每个都至少需要10位业内权威组成,其中5个是国内的专家,5个是国际专家。”

  “这次评审毕竟是陈嘉庚科学奖设立之后的首次评审,虽然收到的评审材料不少,水平也不低,但有些最好的科研成果可能还是没有涵盖进来。此外,科研总有个过程,有些很好的研究项目目前可能未能充分显现。因此,两项空缺不能代表我国在这些方面没有人才,没有能力。”沈保根相信,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日益提高,那些真正好的项目最终会获得陈嘉庚科学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