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证明”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学术浮夸

【字体: 时间:2006年06月07日 来源:人民网

编辑推荐:

  

  

  6月5日,一条“迟到”的新闻成为媒体的焦点:中国两位科学家朱熹平和曹怀东,在美、俄数学家取得关键突破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数学界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问题。这一猜想是21世纪七大数学难题之一,比公众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更重要。

  其实,早在大半年以前,两位科学家就把猜想证明出来了。然而,为了论证结果的准确性,从去年9月底到今年3月,两位科学家被请到哈佛大学,为5位数学家讲解,并回答一系列问题。随后,论文才发表。又过了差不多两个月,消息才正式对外公布。

  面对巨大成就,两位科学家却如此沉稳审慎,不仅令人赞叹,也理应让一些人汗颜。在当前的学界,一点研究结果刚刚完成,便想尽快公之于众。一部著作刚刚出版,便有“国际领先”、“经典之作”、“填补空白”等溢美之词加诸其身。更有甚者,如“汉芯事件”等,成果还没研究出来,哪怕造假也要把它造得具有震撼效果。两者相较,境界之别有如天壤!

  在破解难题的前后,两位科学家朴素的“科学态度”远不止这一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猜想证明”的价值,不仅在于中国科学家对数学领域的“学术贡献”,更在于他们在日益浮躁的学术环境下,在各种学术丑闻时有耳闻的现状下,向世人呈现了中国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若干年来我们苦苦呼唤和竭力寻求的。

  面对成就,他们不拔高,不掠美,踏实做人,低调行事。朱教授说,完成这一证明,是国际数学界许多数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的团队只是完成了“临门一脚”,过多宣传个人不客观。他们还竭力传递这样的信息:证明这一猜想,贡献最大的是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好比盖大楼,前人打好基础,最后“封顶”工作由中国人完成。

  充分肯定他人的贡献,理性看待自己的努力。这也是科学研究的要义。

  在一定程度上,猜想得以证明,也得益于宽松的学术环境。朱熹平教授在从“偏分方程”研究转到“几何分析”研究时,有四五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可他仍可安心搞科学研究。试想,如果学校规定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从各个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各种干扰不断,朱教授们岂能静心苦练“临门一脚”?

  学术成果重数量不重质量,学术研究有严格时间限制,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反而得不到正确评价,是现时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现状。这种错位的评价体系,恶化了学人的学术生存环境,使学界争名逐利、急功近利之风盛行,不仅制约了学术创新能力,导致大量的学术垃圾产生,对基础科学来说更无异于灾难。

  科学研究最离不开的是科学的精神,两位科学家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以“猜想证明”为镜,观照学术研究的体制与机制,以及学人学术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根本的破解之法,当是难能可贵的清醒。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