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S基因对核蛋白的作用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6月05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白雪帆教授等人,经过十余年的刻苦攻关,所研究的“汉坦病毒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础与应用”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S基因3’端非编码区对核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应用多项先进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确定了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氨基端的主要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检测抗汉坦病毒IgM和IgG抗体的重组抗原间接ELISA方法;实现了基因分型诊断;为出血热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成功抢救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开展新型疫苗的临床试验打下了基础。
肾综合征出血热也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50多年来,该病疫区在我国不断扩展,发病数逐年增加,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病的防治研究虽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十余年来不懈地努力,白雪帆等人在国内外首次发现S基因3’端非编码区对核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高效表达了核蛋白。证实高效表达的完整核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实验动物产生有免疫保护作用的细胞免疫应答,为多肽类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选择;应用多项先进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确定了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氨基端的主要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确定了羧基端的两个免疫优势T细胞表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出血热病程中细胞免疫和细胞毒T细胞(CTL)免疫应答的规律及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检测抗汉坦病毒IgM和IgG抗体的重组抗原间接ELISA方法,证明应用表达的完整核蛋白和截短的核蛋白可完全替代活毒抗原;建立了可用于早期临床诊断的检测病毒RNA的RT-PCR方法及基因分型方法,使出血热患者的早期诊断可以提前到发病后1—3天内,同时实现了基因分型诊断,为提高该病的抢救成功率创造了条件;构建的汉坦病毒DNA疫苗能够诱导实验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为进一步开展新型疫苗的临床试验打下了基础。
目前,该系列研究部分成果已先后在陕西、湖北等出血热疫区医疗科研单位推广使用,并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