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药丸,大革命

【字体: 时间:2006年06月27日 来源:环球企业家

编辑推荐:

  

  相对于人类和癌症的持久战来说,格列卫的成功或许只代表大型战争中的一次小胜利。但这并不能否定这颗橘色的小药丸,它曾在抗癌技术停滞数十年之际,出人意料地改写了医学史。  

确切说,格列卫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一种名叫GIST的胃癌具有显著功效。5年使用效果显示,患者一旦服用格列卫,生存机率高达90%。就医学角度而言,它的革命性在于转移了癌症治疗的焦点,开启了全新抗癌方式:不再是切除或放射疗法,而是瞄准制造癌细胞的分子,直接抑制靶向分子的活动,以阻止再次诱发癌症。在此过程中,正常和健康的细胞则毫发无损。  

不过,考虑到格列卫诞生之艰难,我们倾向于认为格列卫是一家赢利性公司的商业传奇,而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创新。  

1985年,瑞士汽巴嘉基制药厂癌症研究小组科学家亚历克斯·迈特组建了一个跨国研究小组,一门心思借助基因技术钻研格列卫的前身ST1571。当时,该项目并非学术主流,小组成员们被称为“满脑子疯狂念头的人”。

十年后,体外实验数据和动物测试效果良好,但汽巴嘉基公司高层、尤其是市场部门主管却始终提不起兴趣:如此小的市场,如此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看不到明确的盈利前景。  

好在,1996年山德士与汽巴嘉基两大制药集团合并,组成诺华集团。新任CEO魏思乐对迈特那种一往无前的科学家气质产生了由衷信赖。尽管格列卫的疗效并不确定,但他还是把赌注押在了迈特一边。他深知,爆冷门的创新项目离不开这类开路式的人物。  

三年后,第一份临床试验报告出现在魏思乐的办公桌上,他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一个意义非凡的医学史事件。接受临床测试的31名患者,白细胞数目均下降至正常数值。2000年格列卫第二期临床试验延续了同样的疗效。

这一消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开,诺华感受到来自同行、媒体、和急切期待该药上市的患者们的不同压力。  

真正的豪赌开始了。在后续临床实验结果出炉之前先一步投入生产,意味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和庞大的机会成本,但这是迅速获得市场认可的唯一手段。  

最两难的处境面前,回归最简原则往往有助当事人做出选择。此时,曾经历亲人死于白血症的魏思乐,重新把患者的迫切需求视为产品生命力的源泉。

随即,诺华打破了以往研发与制造成本分期摊列的流程,在配方刚具雏形时,调配大量资金与人力投入其中,并确保执行力及时达到每个环节。接下来,格列卫以破记录的速度问世。  

2000年6月,诺华推出“扩大参与计划项目”,旨在成为第二期临床试验与格列卫公开上市之间的过渡桥梁,范围涵盖了全球32个主要国家。第二年5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用两个半月完成了整个审核工作,创下有史以来最快核准癌症药物的纪录,同时也创下评估高度精密新一代药物的最短时间纪录。2002年秋天,格列卫获得多数国家医药部门批准,进驻全球市场。  

如今,格列卫已成为诺华的第二大畅销药,去年全球销售额达22亿美元。而利用基因技术向癌症挑战,也不再是诺华集团的独角戏。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白血病|格列卫|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