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自然》等多家媒体盛赞中科院大熊猫研究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6月26日
来源:动物所
日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群体根据自主建立的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发现该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远远超过人们先前的估计,并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这种牵动全球亿万人心的可爱动物,仍然具有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在得到中国政府强有力的保护管理下将拥有美好的未来。研究报告在国际著名生物学刊物《现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学术界与媒体的关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著名学术刊物,以及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路透社、新华社、BBC、CNN等知名媒体均在显要位置纷纷发表相关评论和报道。
6月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在一篇名为“二倍大熊猫数量”(Panda Times Two)的文章中指出,虽然大熊猫难以被观察到,但是它们的基因是可以被追踪的,利用遗传数据可以准确确定大熊猫数量。国际著名熊类分子生态学家Eva Bellemain博士认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的数据应该比传统的方法更准确,且在其它动物中已有类似的成功应用”。大熊猫专家David Wildt博士则表示,“数量的增加是振奋人心的,现在是讨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时候了”。
6月20日,英国的《自然》杂志以“大熊猫种群逐渐恢复”为题发表了评论。该杂志充分肯定了利用大熊猫粪便提取DNA,进行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的新方法。世界自然基金会动物保护学家Karen Baragona博士认为,有许多原因可以解释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回升,包括保护区的建立,不断增强的保护力度,以及中国政府最近实施的禁伐措施等,但是她也认为现在谈大熊猫种群完全恢复还为时尚早。她还同时指出,人们常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到底要有多少熊猫才够,这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
6月19日,路透社发表评论题名为“大熊猫有更好的未来”的文章,详细报道了这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恢复表明该物种可能具有长期生存的潜力,现在应该考虑在保护区间建立廊道,促进大熊猫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时候了。他们还援引文章作者之一Bruford教授的话说,“虽然大熊猫种群出现恢复迹象,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它只是给我们人类拯救这个物种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分部科学顾问Wright 博士也指出“这个发现太棒了”。
6月20日,新华社发表题名为“研究指中国野外大熊猫数量可能超出估计水平”的文章。文章认为相比传统的研究方法,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更能够准确地统计大熊猫种群数量。该方法进一步的应用价值更大,能为保护区的熊猫个体建立“遗传身份证”,可用于长期监测大熊猫种群发展趋势和研究大熊猫的迁移扩散规律等。
截至发稿时止,BBC、CNN、CBC、ABC、Newscientist、Yahoo, Sina网等多家媒体对动物所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和报道。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