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中国科技史第一冤案(1)

【字体: 时间:2006年06月16日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推荐:

  

  


 
汤若望


   自从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欧洲科学文明,开始“西学东渐”后,面对现代科技的冲击,中国的统治阶层做出了种种不同反应。最著名的“汤若望案”,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大冤案,我们重新审视这段相关历史,对应今天的一些现象,应该有所启迪。

  古代中国科技的兴衰与皇帝的好恶有直接关系

  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全国的惟一统治者,他的意志主宰各项事业的进展。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北京作为最后的帝都,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司天监献上水晶刻漏,这是一种非常精密而且珍贵的计时仪器,但明太祖却“以其无用而碎之”。这件事说明了皇帝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这一思想导向无疑会阻碍科学技术的进展。事实上,明前期的科学进步确实不大。

  明代的另一个例子则正好相反,那是万历时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取得在京居住权的事实。

  为取得万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利玛窦进献了以欧洲的先进技术制作的自鸣钟及西洋乐器。过去中国总是把利用巧妙的机械原理制作的器物,视之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而万历却是一位吃喝玩乐的皇帝,所以对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新奇玩物,自然十分欣赏。他命利玛窦进宫教太监们学习修理技术,还命内廷乐技师向利玛窦学习西方音阶和乐理,利玛窦因而获得在北京的居住权并准许进入皇宫。

  此后,利玛窦的传教活动当然顺利,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的这一过程,除了传播基督教外,还有积极的一面,就是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康熙以实验方法验证西方科学正确性

  清代早期,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对西洋产品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对西方科学技术也十分喜爱。康熙帝甚至亲自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在清钦天监任过职的传教士先后有数十人。这就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汤若望是清钦天监第一位西洋人监正,因其在天文学方面的专长,被清政府授予二品顶戴,掌钦天监印信,赐号通玄(微)教师。

  汤若望任职钦天监后,利用他的影响和与上层的关系,使得清廷决定采用他所建议的新历法《时宪历》。但这一做法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顺治帝去世后,汤若望失去了靠山,又逢辅政大臣鳌拜专权,在其支持下,以钦天监杨光先为首的保守势力向汤若望发难。

  杨光先主张“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他于康熙三年(1664)七月上书攻击汤若望,说西洋理论荒谬,汤以邪说惑众,蓄意造反。结果判汤若望死刑。正在此时,恰逢北京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迷信的人认为这是上天对汤若望案的警示。在孝庄皇太后的直接干预下,汤若望得以赦免,但钦天监的职务被免除,《时宪历》也被废止,恢复原来的《大统历》。而汤若望本人也于出狱后不久即去世。

  杨光先于第二年任钦天监监正。但他毕竟不懂科学,历法屡屡出错。1668年,14岁的康熙帝已经亲政,他知道对汤若望的处理不当,再加上对西方科学技术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于是命令杨光先与另一位传教士南怀仁当众进行天象测算比试。结果是南怀仁“逐款皆符”,而杨光先、吴明烜等“逐款不合”,从而以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西方科学的正确性。康熙帝为汤若望平反昭雪,杨光先也因此被夺官。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以科学实验的方式验证,并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次辩论,结果是科学战胜了迷信。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案件呢?

  此时,中国国力强大,在与传教士的交往中,以天朝上国自居,并无虚心学习的态度。康熙也是如此,他不学外文,都是先命传教士学习汉文或满文,再为他讲解科学知识。他学习并非以振兴科技为目的,而只是一种个人爱好,许多西洋“奇器”也不过成了专供皇帝个人享乐的奢侈品。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