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呼唤跨学科理论建模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6月15日
来源:大众科技报
“生命在演化过程中怎样‘物竞天泽’、怎样适应生存环境,其内部又是怎样一种调节机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家睿曾介绍说,国际科学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需用动力学数学模型予以解释……”6月9日上午,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举办第二届应用数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暨林家翘教授90华诞庆祝会期间,记者邀出席会议的两位教授——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黄永念、上海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刘曾荣,就该研讨会因何邀请神经科学、天体物理学、非线性波动学以及蛋白质结构研究等不同领域国际著名学者齐聚清华园介绍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发表见解,刘曾荣教授如是说。
刘曾荣教授进一步阐述说,有人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今,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以及生物实验对生命奥秘破译积累的大量数据,正在挑战生命科学理论,融合各个学科包括理数、控制以及信息科学,共同应对生命科学挑战的时代已经来临。他说,德国物理学家克鲁斯与他交谈时曾介绍说:国外学者在阅读跨学科文献时会敏锐地感到“这里需要我”,譬如在阅读有关脑电波的数据时,这位物理学家就考虑过哪些信息值得关注,其价值是什么。
黄永念教授介绍说,90高龄的应用数学家林家翘教授早年从事湍流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天体物理学;90年代又转入生物学领域,积极倡导数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研究。黄永念教授说,应用数学家有功底亦有很好的头脑,能将科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至数学模型亦即具有建模能力,尔后再用模型解释这些现象亦即将自然现象定量化。黄永今教授说,林家翘教授或许就在探索用动力学描述自然和生命现象的演化过程。
背景新闻
6月8日~9日,第二届应用数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暨林家翘教授90华诞庆祝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与大陆的著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前往致辞。15位国际著名学者将就神经科学、天体物理学和非线性波动学及蛋白质结构研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学术报告。
林家翘,1916年7月7日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即留校担任助教。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1941年获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从1947年起,历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自1951年起成为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62年起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2年,在清华大学创建“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积极倡导以科学为主体的应用数学在中国的发展。
林家翘是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在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一代人的研究和探索。他和冯·卡门一起提出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湍谱理论,发展了冯·卡门的相似性理论,成为早期湍流统计理论的主要学派。从60年代起,他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创立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克服了困扰天文界数十年的“缠卷疑难”,并进而发展了星系旋臂长期维持的动力学理论。在应用数学方面,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理论方面最突出的是,他证明了一类微分方程中的存在定理,用来彻底解决海森伯格论文中所引起的长期争议。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