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泥沙俱下 “新研究”有多少可信?

【字体: 时间:2006年06月13日 来源:新华网

编辑推荐:

  

  【来源: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5月21日文章】原题:有多少“新研究”可以相信?(作者  布赖恩·迪尔)



  4月,各地的烟民听到了一条让人高兴的消息。有媒体报道称,“新研究”表明,“戒烟努力失败的烟民可以寄希望于通过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和萘普生来帮助自己降低患口腔癌的风险。”

  然而,这条报道忘了问题的另一面:这些止痛药导致的健康问题比其它任何药品都多。事实是,“研究”显示,这些所谓“非类似固醇消炎药”会印发胃出血,每年在60岁以上的英国人中造成大约3500人次住院,400人死亡。

  有些患者会根据自己读到的材料要求家庭医生开新药或采取新的治疗方法,这让医生感到恼火。伦敦东区的普通医师迈克·菲茨帕特里克说:“患者无时无刻不受到这些报道的影响。比如降胆固醇药物。一会儿有新研究说,它们的功效比我们所预想的要好。但过了一会儿,有有更新的研究将它们与研究的副作用联系起来。”

  被同行斥为骗子的医生和科学家越来越多。英国《柳叶刀》周刊主编里查德·霍顿承认:“我们已经证实,约恩·苏伯及其同事在《柳叶刀》上发表的这篇论文中含有捏造的数据……我们现在全问撤回这篇文章。”

  曾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任职的病毒学家和艾滋病研究专家约瑟夫·松阿本德认为,公信度的基础变的越来越薄弱。他说:“医学界和科学界产生了信誉危机。完全不涉及利害关系的信息似乎越来越少。每个观点都需要调查证实。”

  然而,如果说不能完全信任医生的话,那么医生在上面发表论文的那些期刊呢?很多医学期刊都宣称执行“同行评议”制度,这意味着研究成果在发表之前受到审查:不仅是“拼写校对”,还要经过相关专题的评审。

  维基百科全书的一名匿名编辑(很明显是一个医生)解释说:“同行评议制度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一项复杂的研究工作中,个人或一个研究小组很难发现每一个错误和缺陷。改进一个新知识产品的机会也许只会出现在一个拥有专门知识的专门经验的人的面前。”

  然而,正是这方面的失误导致了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事件。虽然在《柳叶刀》上发表那篇文章的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医生要负主要责任,但未能发现问题苗头的却是霍顿和审稿人。

  自由民主党议员、下议院科学委员会成员埃文·哈里斯说:“低水平科学——甚至科学欺骗——的许多实例同时也是同行评议的失败实例。(同行评议)这一个过程对于区分妄言与可检验的成果非常关键。”

  除了发表苏伯和韦克菲尔德的文章(都已被撤回),《柳叶刀》还经常因发表其他胡说八道的文章而受到责难。最有名的一次是在1999年,该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这篇文章所依据的马铃薯和老鼠实验后遭到了质疑。

  《华尔街日报》上周披露,《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世界顶级医学期刊)的一名编辑承认,由于“编辑把关不严”,该刊在2000年刊登了一篇论文,声称在性生活活跃、年龄在44岁以下的妇女中,53.8%的人存在性功能障碍。我曾给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打电话,问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但对方把电话挂了。

  无论是欺骗还是愚蠢,原因总是相同的:在期刊上发表的东西——不管发表什么——的需要。研究人员靠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获得晋升机会(尤其是进入具有魔力的“教授圈子”)。反过来,期刊的等级又是通过测试算其被引用次数的“影响因子”评定的。

  对期刊及其发行人来说,重要的金钱。有时候,提供信息这一目的似乎是次要的。能保证准确性固然很好,但并不是必需的。其真实性受到了怀疑。至少,这就是新研究让我们看到的情况。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医学|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