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寄语中国未来的科学发展

【字体: 时间:2006年05月31日 来源:光明网

编辑推荐:

  

  
 
 
   2006年5月25日和26日,在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上,6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了精彩报告。在对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的同时,他们也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建议。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Sidney Altman:

    国家的整体科学实力并不是仅靠几个大项目或几位大科学家就能提高或体现的,科学事业的进步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许许多多向权威挑战的科学家——他们热爱科学,对探索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奥妙充满好奇。丁肇中教授也指出,科学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经济动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洲核子中心教授丁肇中:

    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移,那么一段时间后,就会没有了源于基础研究的新知识和新发现,也就没有什么可转移的了。基础研究需要有实质性的资助和长远的眼光,不投资基础研究和教育,实质性的经济发展将难以维系。中国政府应该更多地支持科学家出于个人兴趣而自由开展的研究,因为这类研究获得的才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前沿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教授野依良治:

    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面临着诸如环境破坏、能源供应不稳定等一系列难题——这些问题也是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与西方的还原主义不同,中国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用统一的方式去理解人和自然。希望中国能通过独具特色的基于科学的技术发展,向子孙后代呈现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IBM 瑞士实验室教授Heinrich Rohrer:

    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参与者的作用,包括科学家群体、各种科学推进组织、学术机构以及科学政策制定机构在内。科学家的任务是质疑被公认的知识、思想、信念和方法,解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不断向前沿挑战。这就需要科学家始终保持自由的心灵,而国家和社会则有责任为科学家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甚至应当允许科学家在探索中的失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Michael Spence:

    实现经济增长是个动态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来支撑。中国显然是找到了充分利用世界经济的方法。过去,中国利用多余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引投资和出口产品;现在,中国政府部门很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可以预见,在未来的20年中,随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的增多、更多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会在全球经济产出和技术提供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Alan G.Mac Diarmid:

    中国应当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的经费,制定和实施真正鼓励科学家开展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研究政策;改变现有的科研评估制度,不要给科学家过多“发文章”和“拿项目”的压力,让科学家可以潜心研究。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质量应该由国际同行来评价,而不是简单地由行政部门通过论文数量和所在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来评判。此外,国家应通过更多的有效政策吸引在国外接受过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科研业绩的中国学者回国效力,以保证中国在一些重要领域赶上或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编辑:王秀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