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计划引领中国科技快速发展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5月10日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陈竺:生物技术应坚持中国特色
“中国的科技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只看到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更需要一些务实的技术,比如能够解决百姓健康问题的医学技术。”当许多人紧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竺站出来呼吁。
继承传统医学
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非常令人振奋。“十五”期间,我国共有45个品种取得新药证书,41个品种正申报新药证书,109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6个创新性强、前景较好的品种即将完成临床前研究阶段。P53注射液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基因类药物,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太罗改变了我国没有治疗糖尿病药物的历史……获得新药证书的项目有不少可圈可点。
为什么短短5年间我国生物技术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
“我们没有时间上的优势,因为我们不可能逾越医药发展的基本阶段、临床试验阶段。”陈竺对这一点并不隐讳。
总结我国863计划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陈竺给出三条答案:一是我国有一大批科技人才;二是我国人群基数比较大,可以很快进入临床试验;三是“继承”,这是陈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
“‘十五’期间,863计划生物技术的成果是对前几年研究的继承和发展。西方的药物研发是对化合物的盲目筛选,而我们的‘根’在天然药物”。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建立在天然药物基础之上,对中医药成就的继承给了许多科研人员新药研发的灵感。比如治疗慢性心绞痛的丹参多酚酸盐就是从丹参中提取的;青蒿素,这个受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物,则出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据统计,目前研发新药的成本很高,对于国际知名药厂也是一笔巨大的负担,而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成分研发新药,成本会降低很多。因此,很多西方大药厂也在向天然药物研发转移。“来自于天然药物的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源泉。”陈竺说:“把这些优势组合起来,我们就能走出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十五”期间,我国已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从跟踪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但是,陈竺认为,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体系上还没有跳出西方国家的“圈子”。
中医药强调对人体的维护和平衡,西医则是还原论,缺乏对人体的整体把握。这两种医学体系可以互相结合、借鉴,实现一定程度的整合。
陈竺呼吁发扬中医药的成就:“我们已经进入生物系统时代。在技术发展上不能只看到生物技术本身,要注重所有生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行为。现代科学趋向于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中医药和现代科学也能够对话。”
据悉,目前一个中医药现代化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在酝酿之中,将成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863计划需要机制和体制方面的创新。应该发扬我国传统医学特色,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
目前的生物治疗还处于初期阶段,基因类药物大部分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即使是少数已经上市的生物治疗药物,其长期疗效也有待考证。
陈竺坦言,过去二三十年生命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尚未能对重要疾病的治疗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那么,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如何?
陈竺认为,应该把疾病预防放在首位。这也是他极力主张继承中医药传统的原因之一。“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中西结合。”陈竺说,“中医强调维持人体各个系统的整体平衡。人的健康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包括体外的大环境以及肠道菌群等内环境。我们可能很难修复基因的变异,但我们可以控制环境。从这一点上看,2/3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陈竺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而忧心忡忡。他指出,“我国80%的医疗资源在城市,城市里80%的资源在各种医学卫生中心而非社区。这是典型的高成本、低效率的体系。我们的思维方式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所转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几十年可能会有更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只看到西方的高技术,我们更需要一些真正能为老百姓治病的技术,中国的医学技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摆脱对西方模式的片面追赶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经三次浪潮。1982年,生物胰岛素的问世掀起了第一个浪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是第二个浪潮。工业生物技术兴起则是第三个浪潮。
总结这三次浪潮,陈竺表示,在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中我国追赶得不错,某些领域站在潮头,成为领跑者之一。陈竺称第三次浪潮“堪称统领全部的生物技术”,“代表人类发展到今天的理性思考”。
他分析,工业生物技术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其利用可再生材料而非化石能源,绝大多数生物产品可降解,具备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陈竺表示,我国虽然很早就意识到发展工业生物技术的的重要性,但组织力度不够、人才奇缺。他热切希望在第三次浪潮中,能摆脱对西方模式的片面追赶。“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国情”。
链接“十五”863生物技术取得五项成就 “十五”期间,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的主题和专项设置包括三个国家级重大专项,共投入经费32.144亿元,比“九五”期间翻了两番。参加重大专项的科研单位有3686家,企业有1000家,人员总数达30531人,尤其是很多中青年科研人才涌入,人才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代际转换。
首先,在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领域里,863计划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UGO);在国际人类SNPs计划(HapMap)即对基因组变异的研究中,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占全球的10%,发起并主导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LPP);自主完成籼稻、血吸虫、家蚕、痢疾杆菌全基因组测序,这个进步促进了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发展。
第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九五”之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在《NATURE》发表的论文凤毛麟角;“十五”期间,我国在《NATURE》及其系列刊物、《SCIENCE》、《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
另外,我国发现了一批重要基因;掌握了一批重要的生物芯片方面的国际专利;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免疫分析的芯片系。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我国已初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和走向市场的能力,相关设备如共焦扫描仪和CCD扫描仪实现出口,把生物技术、机械制造和纳米技术融合在一起。
第三,创新药物受到全社会关注。“十五”期间,我国获得新药证书的项目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初步改变了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长期薄弱的局面。比如P53注射液在国际上已很有影响,丁苯酞原料及系列制剂、重组葡激酶及新剂型、盐酸关附甲素等也是著名的药物。
第四,我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SARS疫苗的临床试验;我国研发的禽流感疫苗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临床的人用疫苗;预防性乙肝疫苗已经进入强制性接种阶段,乙肝的发生率可以得到基本控制。
第五,我国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超级杂交水稻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