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生博士:拥有国际荣誉的中国血防人

【字体: 时间:2006年05月10日 来源:中新网

编辑推荐:

  

  

  ——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者李岳生博士    

  记者 刘双双

  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洞庭湖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是一个血吸虫肆虐的地方。人虫大战曾使这里的穷苦百姓难逃“大肚”致死的厄运。一位叫李岳生的血防郎三十三年如一日,与同事一起同“小虫”作殊死较量,让湖区人一步步远离“瘟神”。

  血吸虫在中国已存在二千多年,这种古老的寄生虫通常附在人畜身上,轻则损害健康,重则腹大如鼓,吞噬人的生命。李岳生一九五二年出生于湖南岳阳的南津港,属洞庭湖的一道湖叉,当时是中国血吸虫疫区。十七岁那年他发现自己得了血吸虫病后,李岳生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九七三年,正是洞庭湖乡血吸虫病肆虐之时,从湖南医学院毕业的李岳生被分配到了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李岳生上班第十天后就和同事下湖洲做药物灭螺试验。“穿着血防靴,跨上一个帆布袋,带把油纸伞,一去就在湖洲草棚里住了二十一天,天天吃鱼虾,每天就是查灭螺和给百姓治病。”

  “这个工作太枯燥、太累了!”年轻的李岳生很快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尤其是在大学同学聚会时,看到昔日同学一个个成为主刀医生风光无比时,他也想过要跳出这个圈子。

  但好学上进的李岳生很快得到了所里领导的赏识,并幸运地相继获得了去中山医科大学、四川医科大学、湖南医学院进修的机会……

  李岳生在自一九七六年后的几年时间里,开始在全省血防知识培训班里发挥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开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随着对血防事业认识的逐步加深,我竟慢慢恋上了这份苦差事。”李岳生说,因病返穷、因穷致病是湖乡很多百姓走不出的恶性循环,他们真正需要血防人的帮助。

  湖乡百姓患上血吸虫病多是因为不得不下疫水捕鱼为生,而从感染到晚期一般都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根治的。但当时农村人卫生意识缺乏,对这种病没当回事。为了帮助农民摆脱“瘟神”,李岳生和同事们住进了疫区,给农村宣传防治知识,主动送药上门,风餐露宿地挨家挨户查病治病。

  几乎所有在血防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都会感染血吸虫病。李岳生更是在工作中前后感染了三次,“虽然明知道会感染,但有时为了工作、为了得到精确的调研数据,这样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恋”上血防事业后的李岳生开始了大胆的求索。一九八九年初,世界卫生组织进行课题招标,李岳生推出自己和另外一个教授的课题进行申报。出乎意料,课题入围了,主办方邀请研究者到荷兰参加课题竞标。李岳生只身前往,成为首次出现在血吸虫病防治国际论坛上的中国人,这个矮个子年轻人凭着清晰的观点引起世界专家的注意。最终,两个课题全部中标,并获得三十二万美元的课题经费。

  随后,李岳生又先后远赴巴西和澳大利亚进修学习。二〇〇一年二月,当他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对这个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学者伸出了橄榄枝。尽管当时妻儿都在澳大利亚,他还是选择了回血防所。“回去喝一杯谷酒也比在国外喝威士忌强。”

  回国后,李岳生主要从事晚期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培养后备人才上。二〇〇五年,李岳生获得了由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授予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国际研究学者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看着昔日病魔缠绕的芦渔场疫区,如今已成为风景宜人的景点,湖乡老百姓大多远离了“大肚子”病的困扰,李岳生有了一种真正的“自豪感”。看到正在国内兴起的新农村建设,被誉为“中国血防第一人”的李岳生备感欣慰:“随着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的逐步改善,科研成果的突破,血吸虫病终将远离我们。”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