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需要科学“业绩观”

【字体: 时间:2006年04月21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明代杨慎《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辞句豪迈悲壮,道尽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孤独与失落,又深含隐逸之士对名利的澹泊与轻视。其最能动人之处,在于直抒人类千万年来一贯的成败得失之心。

    “成败得失”为何如此牵人心魂?四字本身道尽其中关窍,因为“成”功自然导致获“得”,挫“败”唯独招致损“失”。当然,在利弊得失面前萌生权衡之心,本身无可厚非。只是为个人小利斤斤计较,难免惹人轻视;为民族国家利益谨小慎微,则是值得大力讴歌、广为传颂的义举而已。

    全新时代,当有全新之理念及精神。当前我国科技界上上下下形成共识:营造宽松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必须宽容失败、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笔者认为,克服“科学研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认识误区,关键在于广大科学家应树立正确的科研“业绩观”。

    与“业绩观”相对应的,是此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半月谈》2003年9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文指出,政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中的有机统一,是干部在履行职责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是党的干部“四化”方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界定和分析,同样适用于科研战线的管理人员;而对战斗在科研一线的科技人员来说,更应树立、完善的是科学的“业绩观”。

    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科学自身发展的吸引力,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国家宏观规划、管理的关键事业。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家应将国家科技取得实质发展作为立项、研究的出发点,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最大的责任感投身科研,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孜孜以求自主创新成果。

    诚然,全力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尽可能为他们去除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提高科研资源的产出效率、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研管理部门应该而且正在努力打造的政绩。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科学家,更会端正科研业绩观,利用难得的科研机会,努力寻求自主创新成果;而不会充分借用“基础研究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之理由,高挂宽容科研失败的“免责牌”,大肆挥霍科研资源、全力牟取个人私利。

    此前的“两会”期间,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郑永飞教授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杰出的、有思想的科学家从来不怕失败,“事实上只要有好的研究思路,就不存在‘失败’一说。科学研究需要持续积累,如能取得质的突破,自然是重大进展;即使只在积累的‘量’上获得进步,仍在将研究持续不断向前推进。其间只有大成果、小成果之分,而无成功、失败之别。失败是成功之母,真正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从来敢于接受挑战、面对失败,而患得患失的人就很难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怎样看待成败得失,确是一个国家时代精神最直接的反映。从古时家家拼命为私人建功,到现代人人努力为民族立业;看我中华,再也不复罗贯中笔下之“三国演义”时代!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科学|业绩观|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