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40年难题1招破解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4月14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造访“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时间:2006年3月20日下午2:00地点:中科院水生所实验大楼向导:蔡明艳(工程中心副主任)
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坐落于武汉东湖边。走进清洁明亮的中科院水生所实验大楼,凭窗远眺,风景宜人。这里最多的就是瓶瓶罐罐,在瓶瓶罐罐之间穿梭的都是一些朴实的年轻人。蔡明艳说,我们这里有很多年轻人已经挑起了大梁。
走进一间办公室,一个白皙瘦削的年轻先生正在桌前敲击着他的笔记本电脑。在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他的脸上马上收起了严肃,绽开了笑容,向我们介绍正在进行的研究。他研究的是人们都很关心的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问题。他说,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转基因鱼上市,主要是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评价还没有完成,比如说人们担忧转基因鱼一旦投入生产会影响淡水生态的多样性,这些都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有些问题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本着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手段加以评价也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责任,我们要未雨绸缪,寻找相应的对策。
在同一层楼的另一间办公室,我们见到了从事鱼病研究的副研究员张义兵,他采用自主创建的鱼类抗病毒免疫研究的体外细胞模型系统,分离鉴定了69个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其中有28个是在鱼类中首次鉴定的,且有23个新基因。已连续发表SCI刊源论文8篇,其中在相关学科影响因子最高的和排名前10%%的刊物上论文3篇,已引起世界同行的高度关注。
蔡明艳向记者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爆发的鳖传染疾病使许多投资几百万到上千万的养鳖场绝产倒闭;美国青蛙死亡综合征使养蛙业每年损失超亿元。据农业部统计,病害造成我国水产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之巨。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借助现代生物学技术揭示了各种重要水产动物发病机理,提出的水产动物病毒以预防和增强免疫力为重点的防疫思路,解决了国际上探讨40多年的难题,促进了水产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时间:2006年3月20日下午3:00地点:桂建芳所长办公室向导:桂建芳(中科院水生所所长)
中科院水生所所长桂建芳,是我国著名的鱼类发育遗传学与细胞工程学方面的专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我国淡水渔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他说,近年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依托中科院水生所取得了一批成果,与企业结合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
桂建芳说,我们采用生物操纵和生态对策原理,系统探讨了湖泊无公害渔业的可行途径及主要工艺。提出了湖泊小型鱼类、食鱼鱼类生产力动态估算方法;建立了湖泊鳜鱼规模化养殖、河蟹生态养殖和团头鲂增殖等技术;提出了渔业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和浅水湖群无公害渔业的新思路和可行性途径,解决了在优质高效渔业中一系列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建立了渔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协调的成套技术理论和生态管理模式以及我国湖泊渔业资源优化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长江流域渔业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的科学依据和示范。这些成果已在湖北、安徽、江西、湖南、江苏等省的长江中下游600万亩湖泊推广,增加产值超过20.5亿元,对湖泊渔业资源恢复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水污染与控制”是“十五”期间国家12大科技专项之一。在全国10多个城市竞争中,水生所“武汉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即水专项)”以其整体方案和独特的水经济理念,最终被纳入国家这一重大科技专项之中。
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吴振斌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针对该地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集成、开发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了景观水体修复、水系生态修复和生态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用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理及长效运行的新机制、新政策,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矛盾提供了一个样板,同时带动了地方相关产业发展。
吴振斌说:“在疏通、恢复、改造原来湖水通道之时,四湖将重新得以连通,届时市民和游人可乘游船往来于江河湖泊之间,饱览湖光岸景。通过这项示范工程,我们也获得了很多实验数据,有了大型项目的实战经验。”
目前,这些理论和技术已运用到昆明、上海、北京、深圳、无锡等地,完成了20余项控藻、城市受损水体的修复等示范工程。这些工程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