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奔走在田野中的男孩女孩

【字体: 时间:2006年04月11日 来源:北大青年

编辑推荐:

  

  

有人说,考古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然而,在北大却有这样一群男孩儿女孩儿,平心静气地用手铲轻轻刮出历史的遗迹,用毛笔细细标出时代的记号。他们就是北京大学周公庙考古队,他们本着对专业的爱好,在天地旷野间尽情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采访周公庙考察队的两位队员罗汝鹏和汤超的过程中,记者也被他们对考古事业的热爱所折服和感动。
    
    
    
   
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实习(这次去周公庙考察是实习的需要)是一个分水岭,和考古没有缘分的人经历了之后就再也不想去了,而真正喜欢的人才会发现它的魅力,真正地爱上它。”罗汝鹏这样说道,“考古是一种很特殊的生活方式,它并不十分讲求科学和逻辑,正相反,它是很人性的、很有人情味的工作。”一旁的汤超则一脸骄傲,讲起了中秋之夜,考古队员们和老师一起爬到山上的墓顶上,从月亮升起到月亮落下,彻夜欢歌笑语的故事……
    
    谈话中,两人都提到了考古中的“浪漫”。奔走在茫茫原野中,他们寻找着生命的蛛丝马迹。当地的村民为了种田,把山体改造成了梯田,他们把梯田的壁叫做“断坎儿”,而他们所做的就是轻轻挥动手铲,在断坎儿的土中发现哪怕是一点点人类活动的痕迹。古老的墙、房子、窑,每一个发现都令他们激动不已。“房子看上去像一种白白的土,还原了就是一个特别漂亮的白灰面的墙皮。”罗汝鹏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眉飞色舞地比划着。“一直是看土、看灰,一下子看到墙皮,特别兴奋,蹲下就不想走了。后来看到有烧得红红的土,是窑,就更高兴了。古代陶器是最便宜且更新最快的器物,最能代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找到了窑,就是找到了当时生产生活的证明,一下子,整个城市就鲜活起来了。”这种找到远古先民生活的痕迹的怦然心动,正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的归属感。
    
    
    
   
苦中作乐

    
    
    
    
    考古是件累活儿,但习惯了苦中作乐的队员们却把艰苦的生活编成了顺口溜:走路基本靠爬,吃饭基本靠抓,通讯基本靠“啊”(因为在山上工作,互相说话只能“啊”喊出来)。
    
    冬天,滴水成冰,现场的土被冻住,每天开工之前都要挖开十公分厚的冻土;夏天,骄阳似火,队员们只能用头巾包住头来继续工作;坑下面的空气不好,每次下坑不能超过2小时;五天才能洗一次澡;寝室里到处是老鼠,时不时从抽屉里钻出来,偷啃一切能吃的东西……然而面对这一切,两人谈起来的感觉已经很自然了,因为还有最令他们“郁闷”的——考古本身的繁琐工作。
    
    考古就是这样,工作细致而繁重。工作进行了一个礼拜,现场仍像没有动过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挖出了骨头,队员们必须小心地剔掉上面的土——往往一剔就是一个礼拜,每一天都要详细拍照和记录。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工作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就像罗汝鹏说的,“不纪录就和盗墓贼一样了。”
    
    后期任务是最为枯燥繁重的陶片整理工作。每一片陶片都要用毛笔编上号,哪怕只有指甲盖大小,“一低头四个小时就没了”。接下来是拼对的工作,要把一堆碎片拼起来,难度和枯燥程度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生活中也时常有幸福的火花窜跃。“有时候你看着根本对不到一起去的两片,就那么‘咔嚓’一下,完全吻合到一起去了,你捧在手里,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似的。”
    
    那时队员们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问起当时的感受,两人竟一口同声地说:很神奇。“工作的确无聊,但也很有成就感。”汤超说。“尤其是当你挖到代表一个时代生产力的东西时,你就非常想自己把它拼起来,寻找那个时代最清晰的痕迹。”罗汝鹏补充道。
    
    
    
   
考古事业 薪火相传

    
    
    
    
    每天吃过晚饭后,大家都有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有人背英语单词,有人下棋读书,而和老师聊天则是考古队员首选的“休闲方式”。“在学校你能有多少和大师亲密接触的机会呢?但在考古的时候,师生同吃同住,一下子就是三四个月。”罗汝鹏颇有感触的说,“和他们聊天不仅是知识上的增长,更是品性的升华。”实习后期他们有时要工作到凌晨,老师还会给同学们做夜宵,“后期同学可能都有些焦躁,老师精湛的手艺真是安抚了不少人呢。”
    
    在这次考察期间,我国著名商周考古学家邹衡去世了,这对考古队员们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当时脑子里真的‘哗’的一声。那是个非常好的老师,对我们都很好,学术上也很‘固执’。有一次在现场他甚至挡在推土机前面,说‘你们要推这些文物就先把我推了吧。’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学者,我们国家的许多文物才得以保护下来。”罗汝鹏动情地说。当晚,队员们放下手上的工作,自发地坐在一起悼念邹衡先生。“我当时就想到四个字‘薪尽火传’,他人虽然不在了,但是他挖出的文物还在那里,陶片上他写的字还在那里,我们要每天看每天摸每天拼,于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突然而至。”汤超慢慢地回忆着。
    
    的确,从事考古工作是青春岁月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北大周公庙考古队的这些青年学子,正在通过这种方式,远离喧闹而贴近自然,溯源人类最古远的记忆,谱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而难忘的青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考古|男孩女孩 |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