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唐克丽:如诗如歌黄土情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4月11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2006年3月7日,一条喜讯传到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大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我国著名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家唐克丽研究员正式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消息传来,所有熟悉唐克丽的人都不由为之深深赞叹。作为一名女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她终于以无怨无悔的追求和超乎寻常的付出赢得了为国际认可的荣誉。
黄土扎根志水保 高原考察竞须眉
1954年,22岁的唐克丽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农学院毕业。按说,像她这样花季的年龄,手捧大学文凭回到原籍上海或到某个大城市安排个工作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豪情,来到当时尚是一个县属的、不通电的农村小镇——杨陵,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投入到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中。当她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时,莽莽黄土支离破碎的地貌和满含泥沙的黄河浊浪令她震惊,激起了她追求科学的激情,坚定了她扎根黄土高原、献身水保事业的信念。
1956年开始的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使唐克丽迈出了黄土高原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考察跨越陕、甘、晋、宁、蒙五省区,作为地学组唯一的女同志,她每天和男同志一样步行五六十华里,下沟上山,采样背土。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一攀山爬坡就气短,嘴唇出现紫绀。尤其到海拔较高的地区,甚至因缺氧出现过短暂昏迷,而第二天仍照常踏上新的征程。此次考察徒步穿行黄土区4000余里,她不仅直接观察到各类土壤发育和侵蚀发生发展过程,而且绘制了各类土壤分布及侵蚀图件,为此后的侵蚀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学基础。
1962年,唐克丽在原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以优异成绩获土壤侵蚀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仍到水保所继续实现自己的信念。在朱显谟先生的指导下,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土壤侵蚀研究室,挑起了发展我国土壤侵蚀学科的重担。
侵蚀研究树丰碑 国际学术属巾帼
留苏回国后,年已三十的唐克丽进入了最艰难的“爬坡”阶段。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32岁和38岁才生了两个孩子。侵蚀模拟实验研究极其辛苦,她一年中的多半时间都是在野外。为此,在孩子蹒跚学步期间,甚至在她们求学的关键时刻,她都没能陪伴在她们身边。她曾在一次赴粤南的水土流失考察中因劳累过度而引发心脏病,卧床将近一年。病稍愈,她又拖着羸弱的身躯,一头扎进土壤微结构研究领域。“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就这样,她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坚持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研第一线,以累累硕果奠定了她在国内乃至国际水土保持界的学术地位。
作为我国现代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她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规律,首次提出了半干旱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强烈侵蚀中心,是黄河粗泥沙主要来源区和现代沙尘暴的激发区。该成果促使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增补了水蚀风蚀交错区,对完善区划和区域水保与沙尘暴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她创建了符合我国土壤侵蚀的坡耕地面蚀—细沟—浅沟—谷坡切沟链状侵蚀动力机制研究模式,取得坡耕地侵蚀对加剧沟蚀和增加入黄泥沙量的新论据,首次提出以发生浅沟的临界坡度作为退耕上限坡度新标准和坡沟系统“侵蚀链”新概念。该成果对重新评价坡、沟侵蚀和提高治理效益都有突破性的意义,为国家确立强化坡耕地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与举措提供了科学支撑……
她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土壤侵蚀研究室,主持创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了子午岭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观测站等,这些实验室和野外试验站如今已成为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
在国际水土保持界,女性高级专家极为罕见。她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第一届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曾先后组团参加第4、5、7届国际土壤保持会议,并促成了中美、中澳、中日等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科学著书立说 育人才捐资奖学
上世纪90年代,是唐克丽一生中最繁忙、承担任务最多的时期。当时,年过半百的唐克丽担任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课题。尤其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几乎耗尽了她全部心血。1995年11月,历经八年酸甜苦辣的奋斗,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退休后的唐克丽一边继续着她对黄土高原不息的探索,一边开始系统总结,著书立说。2005年出版的《中国水土保持》一书即是她呕心沥血、耗时四年的结晶。这部125万字的学术巨著,由她主持并协同国内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和高校的30余位专家共同完成,贯穿了她毕生的学术思想和科研积累。这本书作为全面、系统论述我国水土保持历史经验、现代研究进展和成果的首部巨著,一经出版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世界水土保持协会还主动函约出版该书英文版。
同时,她多年来先后直接指导和培养青年人才30多名。她一方面以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强烈的科学使命感激励着学生们奋发向上,一方面把几十年探索的研究思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2005年底,她在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与同样获得过此奖项的丈夫李玉山研究员一起捐资16万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设立了“李唐资源环境奖学金”。她说:“我盼望着这些青年人才能凝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去攀登世界高峰。”
光阴荏苒,霜叶如丹。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女青年成长为终身奉献水保事业的女科学家,只因了一份对黄土高原的浓浓情愫和对科学事业的深深情怀。广阔浑厚的黄土地,已经成为她生命中魂牵梦萦的一部分。因为,在广阔的黄土地上深印着她如歌的足迹,在深厚的黄土层中渗透着她如诗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