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一生执迷一件事

【字体: 时间:2006年03月29日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推荐:

  

  


蒋锡夔教授在指导学生。

 
  蒋锡夔教授在指导学生。

  【人物档案】

  姓名:蒋锡夔

  性别:男

  民族:回族

  出生年月:1926年9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文化程度:博士

  职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

  1948年9月5日,太平洋的风吹送着一艘客轮缓缓驶向美国西海岸。一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新助教带着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在船上度过了他22岁的生日。

  这个戴眼镜、穿西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就是蒋锡夔。此时的他,决意抛却万贯家业,却不曾想将来会发明出重要化学反应、创立有机化学新概念、建立国际权威参数;此时的他,开始执迷于物理有机化学的理论和规律,却不曾想这一执迷竟就此持续了近60个春秋……

  追逐真理的过程,正是蒋锡夔放逐名利的过程。

  年高八旬坚持每日上班

  上海市科技大会授奖的前两周,蒋先生刚刚出院。出院后没几天,记者便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办公室独家采访了他。

  颈椎病压迫着他的下肢,蒋先生已不能长时间行走,长一点的路便要借助轮椅。只见他交替挪出半个脚掌的小步子,颤颤巍巍艰难前移,令人担心他有点佝偻的身子会突然失去平衡。“我现在这样,走个五六分钟,就很吃力了。”比起2003年荣获空缺多年后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时,人到八旬的他确实见老许多。但只要病不发作,蒋先生几乎每个上午都按时上班。

  装满瓶瓶罐罐、被所里人称为“厨房”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办公室。这间大约只有十平方米的办公室,置备得不能再简单了。办公桌和茶几上除了报纸,大部分是国际化学学术期刊,堆得厚厚的。掌握最新文献、与学生探讨课题,他依然在顾问工作中尽职尽责。身体尽管虚弱,精神还是健旺。

  蒋先生挪着细碎的小步子,极慢极慢转身,打开窗台上的饮水机热水,取了点茶叶放进杯中,那种老式的内胆热水杯还积着水垢。

  爱上一个理论整六十年

  “听说您填表写籍贯时,总是写‘南京、杭州’这两个省会。”“对,这是我的发明吧。”蒋先生笑着回答。

  1926年,蒋锡夔出生于上海,父亲南京人,母亲杭州人。他的曾祖辈曾在南京广置房产,当地人称“蒋半城”。杭州西湖名景花港观鱼内有一处“蒋庄”,是父亲蒋国榜解放前购置后又捐献给国家的别墅。这个回族家庭秉承伊斯兰教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蒋父曾拜国学大师马一孚为师,也是一位诗人。蒋母曾考取杭州女子师范学校第一届的第一名,蒋先生说,自己从小对自然科学发生的兴趣主要受了母亲的影响。

  “我喜欢思考一些最基本、最本质的科学问题。”1946年,蒋锡夔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化学系大三时,接触到国外物理有机化学理论,这是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有机化学分子反应规律的基础学科,20岁的蒋锡夔就这样迷恋上了它,直至今日。毕业后,蒋锡夔没有子承父业,也没有继承家业,却留校担任助教。

  一年后,他收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他在1948年5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历史前进的步伐里,我是不容自己落后的。有一个问题至今未解决,出国后研究工业化学,还是纯学术化学。我懂得将来的中国是怎样的需要工业人才,然而也懂得自身气质是适合于怎样一种生活方式。但无论如何,他日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已下了信心了……”

  在他留学期间,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要求中国理工农医类留学生必须签字同意毕业后不回国,才能每月领取100多美元的特别津贴。蒋锡夔坚决表示不接受资助,别人要用五到七年才能获得的博士学位,他四年后就拿到了。当时抗美援朝尚未结束,美国已禁止理工农医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只允许留美工作。于是经导师推荐,蒋锡夔毕业后到美国凯劳格公司从事氟化学研究工作,其间发明了一个新反应,获得美国专利。

  1955年初,在我国政府和留美学生的争取下,美国放宽了留学生回国的限制。蒋锡夔马上向美国移民局提出回国申请,负有网罗人才使命的移民局派了两名官员到他住处,劝说这位年轻有为的研究员放弃回国念头。他们表示可以帮他办理加入美国国籍的一切手续,还答应决不把他申请回国之事告诉凯劳格公司,以免丢饭碗。蒋锡夔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作为一个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科学工作者,我不能因为有所贪图而违背自己的诺言。”

  当年年底,蒋锡夔便从旧金山转道香港返回上海,从此遨游于专爱的物理有机化学理论王国。他先后在中科院北京化学所和上海有机化学所工作,利用留美所学为我国研制出“氟橡胶一号”这种美国头号对华禁运品,1978年又创建了中科院首个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成为该专业奠基人之一。

  十年不申报大奖的理由

  “科学家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而不是追求名利。”这是蒋先生对自己数十年学术生涯的肺腑感言。

  很多人开始知道蒋锡夔这个名字,还是在2003年他获得连续四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而他的基础研究在外行看来又罔若天书,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但蒋先生反复强调说,他的科研没有功利目的,他的科研本身就是目的,也许多少年后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生产力。

  在一等奖项目“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中,蒋锡夔的课题组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首次提出并用实验验证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和分子共簇集倾向性具有联系,还首次揭示了分子几何因素及自卷对分子簇集倾向性的影响;同时,他建立了当前国际上最完整、最可靠的反映“取代基自旋离域能力”的参数,提出了自由基化学中结构性能相关分析的四种规律性假设,解决了长期困扰自由基化学界的多方面关键问题。

  事实上,有关这一国家科学最高奖的主要论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发表,但蒋锡夔和同事们并未申报奖项,而是保持一贯的严谨作风,继续实验以进一步论证相关数据,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蒋门师生认为,真理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要对后人负责。直到多年后,鉴于这项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已相当成熟,在院所系统的推荐下,“有机分子簇集研究”和“自由基化学研究”才分别获得1999年和200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在2001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物理有机化学》中,课题组的工作才被大量介绍和引用。

  在蒋先生获奖后,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在此课题20多年、50多人的研究中,有记录的国家资助才250万元,在同行眼中这个课题组属于“比较贫穷”。蒋先生戏称,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常要到北京去“揩油”———在北京感光所佟振合院士实验室测定光化学和光物理数据,因为那里的仪器条件要好一些,而且从来不收他的钱,借此蒋先生才在最困难的一段时期熬出了头。

  迄今,蒋先生受国外大学和国际会议邀请作过105次成功的学术演讲,发表论文超过230篇;其中100余篇发表在20种国外学报上,国际声誉甚至大过国内。他在上海有机所工作40余年,共培养了19名硕士、25名博士和5名博士后。

  ……

  “今年是您八十大寿,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记者问。

  蒋先生脱口而出:“看到学生们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