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生命之舟向着未来远航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3月21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编者按: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使我们迎来了科学的又一个春天。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
走进2006年的这个春天,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也跨入了第三期。时值中国科学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我们回眸过去,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坚定步伐,既是对自己信心百倍、豪情满怀的检阅,也是对出征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誓师。
本报从今天开始,特开辟《知识创新踏上新征程》专栏,将推出笔墨酣畅的一组通讯,系列报道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在战略高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生命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等领域里所取得的自主创新成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起到的应有的那些“骨干”和“引领”作用。
面向国家需求 锁定科学前沿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影响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等经济地位和国家安全,也为解决人类普遍面临的人口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诸多难题提供技术基础。但就如同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一样,生命科学研究同样纷繁复杂,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强者呢?
“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二是要服从国家需要;三是要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所老一辈科学家提出的办所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传承和发扬,已成为推动我所不断前进历久不衰的原动力。”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饶子和院士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生物物理所结合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国家需求,瞄准生命科学基础性、前沿性理论问题,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围绕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八个重点研究方向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领域四个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原创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面向国家需要、锁定科学前沿不约而同地成为各研究所的共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整合生物学为主线,结合农业、生态、资源、人类健康等领域中的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围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虫鼠害控制等领域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部署。动物所所长张知彬说,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并非一成不变,如针对国家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重大需求,2003年动物所就新布局了野生动物疫源性研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则提出了在基因组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围绕模式和资源生物,以基因和基因组为核心发展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目标。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针对国家在人口健康、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需求,中科院各相关生命科学研究所提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方向,涵盖了重大疾病、人口控制、动物疫病、营养健康和脑与认知科学、基因组学、新药研制、现代农业科技等生命科学主要研究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硕果盈枝的新局面。仅在2005年,中科院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就一举获得7项国家科技奖;而在二期创新中,动物所也独自捧回了4项国家科技奖。经过两期的创新工程支持,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自主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明显增强,已经形成了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的达到了国际水平的一支整体生命科学力量。
尊重人才 唯才是举
尽管各研究所的目标和方向不尽相同,但让记者感受到的一点相同之处是,中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中正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而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近年来从国外回来的。
对于长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人来说,突然放弃在国外已经习惯了的环境条件和收入,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是什么正在吸引更多的中青年科学家投身到中科院的生命科学研究之中呢?至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中心主任左建儒研究员仍清晰记得,2000年秋他回国参加“****”答辩时,时任遗传发育所所长的李家洋院士对他说的一句话,“这里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空间”来自中科院和研究所出台和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遗传发育所通过将有限资源向创新研究组特别是“****”倾斜,推行研究组长负责制度等,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研究所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左建儒说,在国外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回国后,研究氛围比国外还要好,科研环境更加宽松,研究经费也远比国外优越,该有的条件都有了,做得好不好就看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了。
遗传发育所所长薛勇彪说,我们希望引进的人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茁壮成长。目前,遗传发育所已引进“****”32人,其中有20位“****”人员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而在动物所,现在创新岗位科研人员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已占到近90%;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人员占74%。2004年动物所研究员周琪领衔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大鼠而荣获第三届GENOWAY国际转基因科技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中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通过“****”从海外引进的青年杰出人才多已成为所在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
为了引进人才,生物物理所在Science、Nature杂志上刊登人才招聘广告,检索了近年来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的万余篇论文,和有可能来所工作的作者建立了联系,对优秀人才打破平衡配置资源、不拘一格使用,使研究所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对人才有较强吸引力的良好氛围。饶子和说,研究所必须走人才强所之路,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尊重人才、唯才是举的良好风尚,才会对人才有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键时刻能出手
2003年以来,SARS、禽流感、猪链球菌等一次又一次突发事件不停地袭扰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而此时对突发事件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对于国家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在SARS暴发期间,饶子和研究组成功解析出世界上第一个SARS冠状病毒蛋白酶的晶体结构,在随后两年的后续研究工作中又解析出三个全新的SARS病毒蛋白质晶体结构,获得了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广谱”抗冠状病毒化合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动物所与武汉病毒所开展合作研究,发现蝙蝠体内分离的类SARS病毒显示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提示蝙蝠可能是SARS-CoV的自然宿主,证实不仅候鸟(水禽)是传播禽流感病毒的主要途径,留鸟也是禽流感病毒重要的携带与传播者。上述重要发现均以全文形式发表在Science上。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针对目前流感与禽流感对人类的巨大威胁,只用5天时间就解决了达菲的合成工艺,为抗击禽流感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持。
四川发生猪链球菌病人感染病例后,中科院微生物所、基因组所的专家立即赶往四川。从基础研究方面帮助进行试验设计,开展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等试验研究,结合临床症状观察,为患者的最终确诊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我国发生的猪链球菌感染人事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描述,为科学解释这一事件奠定了基础。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科院派出了由五个人组成的DNA鉴定援助组,赴泰国协助泰方政府进行遇难者个体识别和DNA鉴定工作,他们得出的数据的准确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际组织和同行的高度赞扬。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队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时刻能打硬仗以及所具有的强大科研实力。
创新提升影响力
2004年3月18日,Nature以主题论文的方式,发表了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主持、植物所参与合作完成的“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2.72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两年后的2006年3月18日,当记者联系到主持这一研究的常文瑞院士时,他谦和地告诉记者,过去的两年,这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了100次。实际上,这项成果发表的当年,被引频次就达到了50次,位居我国科学家当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被引频次之首。
正是瞄准了生命科学前沿并进行了前瞻性的超前部署,近1~2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出现在国际顶尖期刊上,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正在提高。
2005年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所饶毅研究组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GSK蛋白质的活性对确定神经细胞极性作用研究》的文章,这是时隔24年后我国科学家再次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研究组则在世界上率先解析了线粒体上一个与呼吸氧化作用密切相关的膜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精细结构。我国科学家又一次完全立足于本土,将完整、系统、原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该杂志上。这些原始创新为精神疾病、白血病、线粒体疾病等治疗药物的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
此外,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大生命科学院等还和国内外同行合作,在Nature、Science、PNAS及其系列杂志上发表了一批文章,遗传发育所等在植物学最顶级杂志Plant Cell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昆明植物所等还分别在Blood和Chemical Review上发表了重要文章,表明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整体上与国际水平快速接近。国家一类新药丹参多酚酸盐、关附甲素和《中国植物志》等在2005年也相继完成。
通过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得到了新的飞跃,并被国际上认为是与我国航天、计算机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多个方面对生命科学研究进行了部署。张知彬所长说,自主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我们理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饶子和所长说,生命科学在国家科技整体布局中位居突出的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将推进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的颁布实施,为生命科学研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目前,“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已制定完成,该规划的制定将为中科院未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早春和风起,扬帆正当时。知识创新,让我们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生命之舟”扬起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