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科研导向 注重集成创新

【字体: 时间:2006年03月15日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年。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整体创新能力较弱,经济高速增长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全世界86%地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而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左右,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可谓任重道远。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和实现技术成果转移的生力军,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行动中,高校必将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大有作为。

近年来,教育部着重规划并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凝炼和组织、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等。高校以推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有效结合为目标,以不同层次高校分工协作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传播和应用前后衔接、协同互动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形成。据统计,高校从事研究开发人员20.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4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712人,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一半左右;截至2004年底,全国高校拥有专利2.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2万件。这些宝贵的科技人力资源,是高校为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提供的最大支持和保障,也是高校科技自主科技创新的最大优势。

但从高校科技工作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人们常说的论文多、成果少或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少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应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即加强基础性原始创新与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科技创新。一方面,高校是国家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力量,应力争在原始性创新研究方面做出成绩,在一些优势学科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实现与世界水平同步发展,逐步实现超越,保持技术领先;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增强为社会服务意识,使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和市场紧密结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前提保障。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明确科研导向。

科研工作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科研要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导向是荣誉和地位的导向,主要是以论文的多少来衡量科研人员是否能够提职称、定岗位、长工资、继而荣升更高职位的一个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应该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为导向,特别是应用研究与开发,是否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是检验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的主要标志。科研获得成功就能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就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回报。国家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有些教授的科研观念中,发表论文仍是他获取一切的重要手段,仍然停留在从国家要经费,自己写论文,交了总结报告就算项目课题结束了。科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评职称、分房子、套待遇、从政府拿钱,研究成果出来拿去发表,再去评职称,这样一个循环对国家是很不利的。一个大学的科研如何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或专利。除重大科学理论意义的课题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外,要千方百计地调动教授或科研人员解决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或科学意义课题的积极性,科研人员的科研观念转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提高了,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就会更加社会化、多元化,科研投入多了,自主创新也就有了保障。

第二,转变科研思维与方式,鼓励自由探索基础上的集成创新。

自主创新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新的学科理论或新的产业群。高校有很强的科研力量,还有大量的博士生参与研究,应该对国家有更大的贡献,但现在的状况是重复研究、跟踪研究多,高校内部的学科整合及资源、成果共享很难,小课题、小项目很多,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少,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或成果很少。

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来讲,更重要的是集成创新。高校开展集成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聚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有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学科面广,且相互交叉融合;国际学术交流频繁,掌握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多年的科技创新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如果加以很好地组织与引导,一定能在集成创新方面大有作为。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科研思维与方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鼓励一部分科研人员进行大胆地自由探索并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与自由度,同时要鼓励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集成或消化吸收再创新,自觉地将本校具有学科优势与特色的相关科技成果或技术,融合国际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大胆的集成与创新,并进行深入开发研究,争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

第三,紧跟市场需求,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高水平大学应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更加重视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前,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做项目、搞科研,习惯于从国内外资料文献中找,跟踪研究较多,重复研究多。这几年,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高校和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已非常广泛,面向企业的技术合作、技术开发或服务类项目很多,但总体来看,还是企业界找上门的占多数,高校主动从市场发现问题立课题的情况还不多,这当然和我国目前的科研体制有关。据统计,在2003年度实施的“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研究的占24.3%,同年度实施的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项目以及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中,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仅占10.7%。在高校实施的科技计划中,大部分是由高校科研人员独立完成,虽然这能体现高校自身的科技实力,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高校的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程度偏低,需引起重视。

实践证明,只有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结合,科研才能出大的成果,如北大方正汉字激光排版技术、中南大学的飞机刹车片等,都是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为市场所承认。为此,高校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立项与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主动与产业界加强联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争取解决涉及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领域的瓶颈问题及最需要的关键技术难题。

高校为社会经济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条件的高校要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如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各类研发中心,要走出去、引进来,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应用开发类科技选题应是符合市场导向和企业生产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科技经费来源应由现在的政府支持为主、企业投入为辅逐步转为企业投入为主;同时高校对科研项目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标准,也应该有根本的变化。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科技体制中的条块分割状况未能得到彻底的改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四,加强对科技队伍与科技资源有效整合

科技队伍与科技资源的整合,历来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难点。如今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兴学科层出不穷,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频繁,如人类基因组项目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家都希望从相互的合作中获得各自需要的成果。从经验来看,高校取得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地科技成果如大型集装箱检测、数控机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等,都是高校许多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合作研究所取得的。目前,一些高校的科研队伍还存在小、散、多,有些学科教授成堆,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被占用、分散,学科内、学科间的合作很少,其直接后果就是社会上常说的,论文多但水平低,成果多但能转化的少。如果能很好地将高校科技队伍与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将化为高校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高校科研要形成优势,形成特色,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如何发挥集中力量?就是需要集中多学科的优势,树立团队意识,开展联合攻关。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与队伍,优化配置,发挥高校巨大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努力创造出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

加强对高校科技队伍的整合,主要是要继续下力气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具备很强组织能力的年轻科技群体,帮助他们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科研创新团队,使他们具备承担国家大型科技项目的能力,同时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帮助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等。

加强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主要是继续建设好一批重要的技术创新平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建设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中国学术会议在线”,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高校还应继续建设好一些校内公共服务平台,如数字图书馆、网络中心、公共测试平台等,要实现校内科研资源的广泛共享,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